萨噶达瓦节,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户一,每年藏历4月15日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举行。萨噶达瓦节,原是西藏喇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生、园寂、成佛的日子,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才逐渐成为西藏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 据藏族民间传说,藏历4月15日也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纪念日,因此,每年这天,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按传统习惯,进行宗教活动后,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汇集到龙王潭。春夏之际的龙王潭,湖水清彻,碧波微荡,沿岸湖边长有树木,有的树木已有数百年之久。春末夏初,风和日暖,树木方吐绿枝,风景十分秀丽。人们在此游玩、歌舞,欢度节日。 特别是1959年平叛、民主改革后,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萨噶达瓦节更加热闹。每逢这天,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民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兴高彩烈来到龙王潭,欢度佳节。有的带着镶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帐篷,有的带着美食,自治。区、拉萨市党、政机关的负责同志,也赶来参加。 节日期间,龙王潭附近,红旗飘扬,人山人海,歌声燎亮,一片欢腾。有的登上龙王潭湖心亭阁的阁顶,眺望拉萨市、郊区夏初的美丽F)d光,有的坐上西藏特有的牛皮船,在龙王潭湖面上来回游荡,有的在湖中互相洒水戏嘻,有的在W边树葫下互敬青棵酒、酥油茶,谈笑风生,说古道今,畅谈西藏地区变化。而藏、汉男女青年则聚集于湖边的草地,欢天喜地的歌舞。他们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制度、歌唱幸福生活和民族团结。拉萨市的藏戏团还为节日的人民演出传统的节目。中、小学校的少先队员、学生,手持鲜花,彩带也到龙王潭一带表演民族歌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西藏拉萨地区民间传统交游节日,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噶达瓦",藏语意为"氏宿月":节日由藏历四月十五日氏宿星出现而得名,根据藏族民间传说,此日是佛祖柞迦牟尼诞生的日子,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僧众在这天举行祭祀纪念活动以示对佛祖的崇拜。据说唐代文成公主人藏嫁给松赞干布,抵达拉萨之日亦在藏历四月十五日,故此节又融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因此,萨噶达瓦节逐渐由单纯宗教性节日演变为普通群众的世俗性野游交际娱乐节日。届时,拉萨附近的藏民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地赶往布达拉宫后的龙王潭。人们在澄碧一色的湖边搭起——座座镶缀彩饰的洁白帐篷,林荫下、草坪上随处可见兴高采烈的藏民。有的坐在"卡垫"上品着酥油茶,喝着青棵酒,谈古道今,讲得酒酣耳热;有的青年男女围成一圈,拉弦奏乐,载歌载舞,跳起欢快的"锅庄"、"弦子"、"噶尔";还有的人划着藏族特有的牛皮船,悠然自得地泛舟湖上,欣赏领略高原之上的湖光美景。通常,节日期间还有专业文艺团体举办歌舞演出,那些爱好体育的藏民还可以参加"碧秀"(响箭)的比赛活动。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念佛。藏历四月是佛月,藏语称"萨噶达瓦",各地藏族群众,在这个月中,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因各个教派使用的历法不同,所以具体日期各有差别,而绝大多数教派规定为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诞节,但安木琴地区由于使用的是汉族农历,因此安木多地区的藏族人们以每年四月八日为佛诞节。 萨噶达瓦节是拉萨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谭举行。经过长期的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 每年这天,拉萨市附近藏族民众,按照传统习俗,成群结队汇集到龙王谭。春夏之际的龙王潭,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沿岸风景秀丽。人们有的登上龙王潭湖心的阁顶,眺望拉萨市区,有为乘上特有的牛皮船,在龙王谭湖面上游荡,有的在湖边草坪上铺上卡垫,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欢歌笑语,小憩于湖边。此后男女青年围成圆圈,踏地顿节,欢歌而和。现在拉萨市藏戏团及其他文艺团体也来进行文艺演出,为节日助兴。 四月十五这天,藏区的民众活动千姿百态,在云南迪庆地区的藏族人民大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会,朝拜维西县的达摩山,仪式完后,人们唱歌跳舞,射箭摔跤,好不热闹。 萨噶达哇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据考证是佛祖释迎牟尼诞生、得道、圆寂的日子,全世界的佛教徒都隆重纪念这一日子。在雪域高原,藏族人是如何纪念的呢? 四月,按藏历的说法,星象上将出现28宿中的萨噶星宿,即氏宿星。这月(藏语称"月"为"达哇"),拉萨人统称为"萨噶达哇",把祭佛日也简称为"萨噶达哇节"。四月一个月,信徒们不杀生不吃肉,专意朝佛供佛,有的还会闭斋修行,或是去转经磕长头。因为佛祖释迩牟尼曾言:"此日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 拉萨的萨噶达哇节是这样一番景象: 天色朦胧,万籁静寂,圣城还沉眠于酣睡之中,但空气中却已弥漫开祭神祭佛的桑烟味。香柏、糌粑、奶汁等混合的特殊焦香味扑进人鼻中,有种痒痒的、舒服的特殊感觉。 因为大昭寺中供奉有释迩牟尼12岁等身像,拉萨遂成为圣地。拉萨城区是随着四方香客来朝拜大昭寺而兴起的,逐渐成为全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它的交通路径,也就按传统的朝佛转经路形成布局。 圣地的转经路分内环、中环、外环三条大路,皆以大昭寺为轴心。大昭寺内围绕佛殿的转经路为内环路(囊廓),围绕整个大昭寺的转经路则为中环路(巴廓),而延伸到布达拉宫、药王山、功德林、龙王潭、小昭寺的转经路,便是外环林廓路,周长足足有20里。 随着朝霞初露,林廓路上人影幢幢,川流不息。有老人妇孺,也有年青小伙;有拉萨市民,也有外地香客;有农牧民、个体商贩,也有国家部门的职员;有青春妙龄的少女,也有领着孙儿的耄耋老人,一个个急步匆匆地走来又走过去,不相互寒暄,只留下诵念"嘛呢"(六字真经)的嗡嗡声浪。 转经的人流中,没有一个神色浮躁、举止懒散,也没有一个人两手空空。每个人的左手,或拨着佛珠,或摇着经轮,边走边不停地捻动佛珠、摆动经轮;右手拎着的是糌粑口袋,胳肢窝下还挟有香柏枝。人人口中反复诵念"淹嘛呢叭咪畔"。佛典中说:佛家弟子或其他任何人,凡在这一天做一件善事,或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等于平常做了三亿件善事,念了三亿遍真言。 转经队伍中,不时泛起不和谐的铜铃声,是三五只绵羊在尾随主人转经。它们是过放生的神羊,颈背上系着一束五彩吉祥布条,就似佛祖赐给的身份证,告诫世人不得伤害。 天色大亮,转经路上高挂的经蟠昭然醒目,大红、大绿、杏黄、藏蓝、乳白……五色旗蟠在晨风下晃摆,发出悦耳的"哗拉—哗拉"声。好多经蟠是祭佛前一两天换的新蟠。药王山、功德林一带,黑压压的人头攒动流淌,拉萨城几乎万人空巷,人群涌过来又流逝远去,一浪高过一浪,浪浪相接地聚集在药王山下的摩崖石壁前、功德林偎桑台前。 摩崖石壁上雕刻有众多佛像。信徒们摩肩接踵叩头膜拜,不漏一尊佛像。他们的额上留下了一沱沱灰白的叩痕。 人流在功德林垠桑台前又掀起祭佛高潮。 高高的偎桑台上浓烟滚滚,柏枝燃得劈啪作响。人们争先恐后地从自己的楷把口袋里往外抓糌粑,往桑火上抛撒。然后又从腋下香柏枝中抽出一两束添加在上面,口中高声祷告。完了又走到近旁的神石上叩头膜拜,两手无限庄穆、神圣地摩擎石壁。光洁滑腻的神石上留有深深的手印和额痕,足足凹进去一指深。日月流逝,唯有它展示信徒们对佛的感恩和追念,把教民们的心迹印在世间。 桑烟滚滚,似喷泉奔涌长空;雾气丝丝,和桑烟混融一处,在半空中流动。转经的队伍从布达拉宫西侧转到北面,又从北面经过龙王潭流动到小昭寺,再向南转向中环路。 由西向北转弯的各个路口,每隔二三十米就燃有一堆桑火。桑火如山,桑烟如柱。桑烟中,叩长头的朝香男女如山溪流动。有的香客一步一个等身头,膝盖磨破了,他们缝缀了厚实的皮子,仍不松劲地叩着。大多数手上套着木板,腰系结实的围巾,而额头和鼻梁、下巴,却留下了灰土和紫青的伤疤。 平时热闹繁华的八角街头,凡是藏人的店铺几乎都关了门。 八角街冷冷清清,摊点也零零落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圣地拉萨在这一天,完全沉浸于朝佛之中,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唯呀学语的孩童,一早都空腹出门,能转林廓路的上了林廓路,走不了长路的则转巴廓路,或者去大昭寺烧香叩头添酥油供灯。总之,人人要表白一份心迹,个个都颂扬佛祖功德,萨噶达哇节成了祭佛诵经的海洋。 中午,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转经队伍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却是另一种景观:沿着布达拉宫西面、北面的林廓路南侧人行道上,人挨人一溜坐着老头老抠,还有面带病容的男女,有的携儿带女,有的襁褓中还有吃奶的婴儿。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受施舍族!施舍是萨噶达哇节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一:通过施舍,佛祖会看出那些富人是否有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积善积德的志愿,以便将来给他们公正的评判奖罚。家底殷实的人家,还有外地来还愿的香客,以及在拉萨发了财的异乡商贾,大多都会前来施舍。 一来报答佛祖的恩惠,表示自己时时铭记佛祖的教诲;二来显现自己具有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心愿,以求得好的报应,有个好的命运。 来接受施舍的人很多,大多来自拉萨市内和城郊各贫困县乡,也有康区、安多等地孤身独影来朝佛而经济拮据的香客。这天,他们一改往日可怜兮兮的神态,既不伸出巴掌求,也不念念有词地赞美,而是平静地等待着;接受布施后也不像往常那样受宠若惊、谦恭致谢,而只是用目光回谢就完事了。整个施舍过程平平静静,毫无波澜。 施舍数额是一致的、公平的。对施舍对象不问男女也不分老少,只要是人就有份儿,包括吃奶的婴儿。舍金的面值并不大,有五角、二角的,最少的还有一角。被施舍者从不计较,更不赖着追着去多要。量力而行,合情合理,双方理解配合,才使这神圣的活动显示出其真正的意义。 每年这天,接受布施的人少则二三千人,多则有六七千人,他们井然踞坐,从布达拉宫西侧马路一直延伸到了小昭寺门前。近年,施舍的总金额达到60来万元,每人获得的施金约80元至100元。 萨噶达哇节这天,受到佛祖恩泽的不仅仅是穷人们。在布达拉宫北麓的龙王潭中,一群群金鱼在湖中摇曳游动,转经的人们把点心、饼干、糌粑一块一撮地抛进湖中。面对佳肴,它们不挤不抢,显得文质彬彬、谦虚有礼。真的,对它们来说,今天的食品太丰富太充足了,肚皮都快要胀破了,何须去挤撞、争夺呢? 那些神羊、藏狗还有乖猫,今天同样也饱享口福。转经路上,不时有人抛给它们酥油糟把和摸摸。这一天,它们也和往日不大一样了,一个个昂头甩尾,迈着绅士般的步子,目不斜视地缓缓行走,一点也不贪吃,一点也不可怜,仿佛天生傲骨似的。 夕阳西下,桑烟仍在袅袅飘摇,林廓路上施舍的景观已经不见,但大昭寺周围的巴廓街上,转经的人流却洪涛奔涌般一下膨胀起来。街巷里人们步履匆匆,神情庄重,目光凝注,摩肩接踵,密密匝匝,一拨过去又过来一拨。人们沐浴着晚霞抓紧时间转经,手中的经轮在吱溜溜地转动,佛珠拨过一粒又一粒,六字真言的诵声嗡嗡,桑烟弥漫了整个巴廓街,拉萨萨噶达哇节在夜幕中平静地收了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