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火是自然界中常见且重要的物质,而中医水火学说中所说的"水"和"火",就是用自然界中水和火的特点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人体之中,水与火有生理与病理之分。 生理之水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表现为人体的津液、血液等;生理之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它温煦,推动人体的脏腑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成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生理状态下,水与火维持着相互的统一与平衡,"不露声色"地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分别属于"阳"与"阴"、"火"与"水"。心属火主一身之阳,居于上焦;肾属水主一身之阴,居于下焦;心阳下交于肾阴,而肾阴上济于心阳,从而形成了一个阴阳升降互相平衡的系统。这种微妙的相互协调的关系在中医学上称之为"心肾相交"或者"水火既济"。肾阴上济滋养心阳,阴能制阳,因此可以防止心火亢盛;而心阳下降归于肾,一方面可以温煦肾水之寒,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补充肾阳。心与肾在人体里面构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及相互平衡的关系。这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紧密协作关系,一旦被打破,也就会出现"心肾不交"的情况。如果心阳不振,则水寒不化,就会导致"水气凌心"之证;若肾水不足,则会出现"心阳独亢"之证,均属于"水火失调""心肾不交"。 《傅青主女科》说:"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阳独亢,常见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滑细数等症状,中医调治当以"清心火、滋肾水"为原则;若心阳虚衰,心火不能下行以温肾水,或肾阳虚衰,寒水不化,水气上凌于心,可见到心悸怔忡、短气、形寒肢冷、小便不利,神倦无力、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弦或细滑、或细结代或迟细等水气凌心之证,中医治疗常以"温阳、化痰、利水"为主。 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中药方剂。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可与交泰丸。交泰丸,交济水火,药方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黄连六钱、肉桂一钱为丸,即是交泰丸,多不作汤剂。主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痞闷难当,不思饮食。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等症。 中医的水火学说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概念,除了心肾水火关系,还有阴阳水火、五行水火、肾中水火、气血水火、三焦水火等多种水火关系,维持水火平衡是机体健康的基础。一个总的原则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要及时找医生通过用药来纠正和调理失衡的水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