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生状态里的三种活法


  生活是艰难的,生命是个体验过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来访者的心理症状,反映了这样三种人生态度—不去享受,不能承受,不愿接受。只有这三种状态协调好了,人生的厚重与精彩才会出现。——Psy525.cn
  享受,从而活得有乐趣当事人不能享受生活,背后有很多原因。例如,在成长过程中,他受到太多的强求和责备,导致良心过度敏感,以至于养成一种受虐的倾向,只要享受一下生活,就会感到内疚。再如,他在生活中太多违背自己,渐渐丧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或者,他苛求自己完美,容不得身上有某个缺点,因而会长期盯着那个缺点不放,越来越陷入症状的痛苦。受到症状的遮蔽,一个人看过去全是不幸,看自己一无是处,看现实都是问题,看未来没有希望。而辅导就是跟当事人一起探索和发掘他生活中的"恩典",问他:"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让你很享受?"以及"你有没有享受这些?""是什么让你不能享受这些?"我们沿着这样几条路径开始去进行具体的探索,让当事人从过去的生活中发现快乐的时光,在生命的内部发现丰富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幸福的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现各样的可能性。享受让我们活出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让我们爱自己,爱生活,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热情。观察一个抑郁者,我们会发现,因为没有享受生活,他不爱自己,不爱生活。他的生命不能在生活中扎根,甚至很容易放弃自己,放弃生活。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充分享受生活时,我们内心就会感到满足,我们的生命就会在生活里扎下深根。当然,我们知道,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学会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可以享受的,什么不是;什么是值得享受的,什么不是;什么是适当的享受,什么不是。我们享受生活,但不沉溺于低俗的享乐主义。承受,从而活得有价值一般人会以为,遭受心理困扰的人是最能承受的,因为他长期受苦,甚至习惯于受苦。但是,他所受的苦,是症状的苦,而不是生活的苦。一个人接受"生活是艰难的",并且愿意在其中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他为此而受的苦,就是合理受苦,这苦是有意义的。但是,一个人害怕并且逃避生活的艰难,不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他最终陷入了症状的苦,这时他受的苦就是无意义的苦。因此,荣格说神经症是合理受苦的替代品。承受不同于忍受。承受是自愿的,忍受是被迫的;承受可以是适当的,忍受是过度的;承受是一种责任行为,忍受则是回避的反应;合理的承受让人产生能力感、价值感,过度的忍受则让人滋生委屈、怨恨;通过承受,让一个人获得了爱的能力,而不断地忍受会在他心里累积负面的情绪,以至于他内部的爱源都渐渐耗损掉了。在治疗实践里,许多人因为过度忍受,反而不能适当承受;或者,因为了适当的承受,反而失掉了爱与责任的自主性。因此,在辅导中,我们需要了解当事人在生活中有哪些不当承受的情况,让他意识到,承受过度了,变成了忍受;忍受过度了,就变成了症状。我们还要帮助他做出具体的辨别,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他应该承受的,什么是他不应该承受的;什么是他能够承受的,什么是他承受不了的;什么是他本人要去承受的,什么是别人要去承受的。他要有边界意识。对自己应该去承受的,却不去承受,这是逃避责任;对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却出于面子强撑磁着去承受,这是自讨甘吃,结果损害了自己;对本来是别人应该承受的,却不适当地替人承受,这是越俎代疱,结果是让自己受了苦,并不使人得益。例如,许多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要包办代替,反而阻碍了孩子发展出适当的责任能力。生活是艰难的,当一个人过于逃避生活的困难,他自身就发展出心理的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无意识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获得觉察,建立承受的态度,回到生活的困难中去,承担责任,合理做事。辅导需要很具体地跟当事人一起探索,在他的生活中,哪些是他本来应当承受的部分,这些却被他忽略了,被他回避了,是什么样的因素在阻碍他合理承受生活之苦。我们让一个母亲发现,她照顾她的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成长,从中感受到从爱与责任而来的欣慰;我们支持一个小孩子回到学校读书,去承受功课学习的压力和与人交往的焦虑,并且渐渐看到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我们鼓励在症状里躲了很久的人去寻找一个工作,追求一项事业,并且发现他的价值感和能力感在渐渐回升。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合理受苦",合理受苦让人成长,让人觉得受苦而值得,而快乐,而有意义。如果没有享受,生活变得乏味;如果没有承受,生命显不出价值。因为享受生活之乐,我们的内心是满足的,因为承受生活之苦,我们的生命是丰富的。因为充分地享受生活,我们的生命得以扎根,因为合理地承受人生,我们的生命变得成熟。接受,从而活得有境界症状的本质是态度。我们可以说,不是人"病"了,而是他的"态度"病了,不接受的态度,就是一种病的态度。它常常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表现出来:因为发生了一件事,当事人抓住客观存在不放,拒不接受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想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他决定的,也不是可以改变的。同样的情况如,一场车祸带走了我们的亲人,年轻的时候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小的时候有一个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等,不管它们怎样让人难受,令人遗憾,我们都没有办法回头去纠正它们。因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它们就是需要你来接受的。许多心理困扰,就来自当事人拒不接受的态度。他要求事情"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他强求自己"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他本身那样。对待人生,成熟的态度是尽力而为,接受结果。但有一种态度—他什么也不去做,却期待有一个好的结果,结果没有出现他拒不接受。还有一种态度—他要求自己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以为这样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竟然也没有出现,他拒不接受。因为不授受,一个人受许多无谓的苦。因为不接受,一个人陷入症状,让自己卷入一场无意义的战斗,甚至"战则不止",不惜战死在无意义的沙场上。有人不接受自己头脑里会有不好的念头,每天都在跟这些念头进行战斗,以至于他不能享受生活,不能承受做事,活得不自然,活得没意思,活不出自己来。当辅导进入到接受的领域,我们可以跟这些跟当事人探讨许多具体的方面,让他学习和建立接受的态度。例如,在咨询过程中,与当事人探索这样的一些问题:"你能接受过去发生的那件事情是不可改变的吗?""你能接受有时候不管我们怎样努力,结果却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吗?""你能接受在生活中你有时候会快乐,有时候不会那么快乐吗?""你能接受自己不完善(如某个具体的缺点)吗?""你能接受"生活是艰难的吗?""你能接受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吗?""你能接受自己在某个方面就是不如别人吗?""你能接受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吗?""你能接受自己与别人不同吗?""你能接受你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吗?"在享受的领域,我们尽量让自己活得快乐些,过自在的生活,做自然的孩子;在承受的领域,我们尽力而为,活出生命的价值,管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经理;到了接受的领域,我们发现,我们不是宇宙的总经理,需要学习在现有的条件下做事和生活,而现有的条件包括这两个本质的方面:第一,我们自身是有限的,不可能完美,第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不是绝对有保障的,其中有各种规格测的因素。我们必须接受,有时候,不管我们怎样努力,都不会出现期待的结果,因为结果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必须接受,有许多事情我们不能做到,也不能改变,因为它们在我们的控制之外。接受让我们活得有境界,我们需要学习接受,但接受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逃避改变的借口。圣弗兰西斯说过这样的话:"我向上帝祈求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颗平静的心,让我去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总结"生活三受"是直面取向的辅导策略,直接针对当事人的态度。我们推崇这样的态度:处于顺境,你享受;处于逆境,你承受;处于无法改变之境,你接受。这三种态度,使我们的生命在生活的土地上深深扎根,累累结果。享受的态度,让我们的生命长出幸福、快乐、爱、热情;承受的态度,让我们的生命长出意义、价值、欣慰、责任;接受的态度,让我们的生命长出自由、境界、智慧、达观。
  作者简介:
  兰小兵
  已帮助过
  7866人
  入驻年限
  9.5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怜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