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承载着3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早期华夏文明中心之一,存留至今的商王朝"殷墟遗址"是中国历史可考的第一个都城。同时,这里还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也曾在这里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华文字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的壮美诗篇。 在安阳的城市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蜿蜒的洹河穿城而过,见证了城区从老到新的变迁,旧城区与新城中的两条重要中轴线是传统的城市营造和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两种体现。旧城中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城市基本格局,以及钟鼓楼等标志性建筑,是对传统的保留与发扬。2000年开始营建的安东新区中轴线,则标志着安阳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城市中轴长约12.5km,是中华路的一小段。在更为广阔的地区发展战略上,中华路北通邯郸、中贯安阳、南接汤阴,将在中原经济区北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协同作用。在这一城市标志地区的路径之上,渐次分布着中国文字博物馆、易园、市政府、市博物馆以及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多个标志性文化建筑(图1)。除了深刻体现安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同时必须葆有功能的多样性。 因此,安阳万达广场作为商业与休闲功能的重要补充,也在这一城市中轴的核心区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图2)。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高端写字楼、商业步行街、精品住宅和精装SOHO等六大城市功能(图3)在激发地区活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向与中轴垂直的东西方向不断辐射(图4)。 千年古都和城市文化中轴的双重背景,对非文化功能的万达广场也提出了文化性和标志性的双重要求。如何与周围其他标志性建筑相契合并突出自身的特色,也是此次设计从最开始的理念设想阶段就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要使商业空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则建筑自身必须能够反映出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商业建筑的外表皮就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媒介,同时也是商业文化的表征。而表皮的另一特点体现在将它背后虚幻的空间隐藏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向内部探求的诱惑。因此,商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将成为建筑与城市空间对话的主要途径。 在设计伊始,我们试图从周围环境的城市界面与文化氛围中去寻求设计的出发点。"水低成海,人低为王",水的谦卑与流动性使得其能够包容万物,并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我们同样希望万达广场能够具有这种流动包容的形态,就像古老的洹河千万年来缓缓流淌,孕育出安阳这块土地上璀璨的文明。这也与文化中轴大规模的绿化景观系统一起,来共同彰显"山水安阳"的秀美风光。同时,万达广场项目11.2万m2用地还紧邻着会展中心与体育馆两座重要的建筑。这二者均为优美圆润的曲线造型,万达广场的主体部分也采用同样的流线造型,并在色彩上做出呼应,从而使这三座功能多元的建筑在形态和空间上连贯成一个整体(图5),形成重要的城市节点,汇聚更多的人流,并进一步激发地区活力。 这种整体性的观念来自于城市设计的视角,同样在看待整体的文化氛围时,我们能够沿这条城市中轴领略到殷商文化、周易文化、邺文化、建安文化、北朝文化等一系列历史的积淀。这其中尤其以甲骨文和周易为重点,通过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占地32ha的易园得到强化。园中的主体水面设计为"阴阳鱼太极图"——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易园之"易"为变化之易,变化发展是贯穿易文化的一条思想主线。因此,万达广场的外部流线造型也对这一文化内涵做出回应。以"太极两仪"的概念(图6),通过使用两种色彩和肌理对比强烈的造型铝板和穿孔铝板,制造出夺目的反差。但二者流动形态的体块却又相互咬合,浑然一体,流畅并富有韵律感。 银白色的穿孔铝板孔洞疏密有致,随着形体的变化翻腾在阳光下灿如龙鳞,似蛟龙出海。金红色的造型铝板堆砌出如羽毛般流畅的形体,像是凤凰浴火遗落人间的惊世尾羽(图7)。整个建筑形态保持了高度的完整性,并且一气呵成(图8)。建筑的主入口则巧妙利用了曲线波浪形体所形成的巨大拱形,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导入性(图9)。塔楼部分充分利用高度优势来体现万达广场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并延续了建筑主体部分流线的造型,顺应底层的动势蜿蜒而上,成为城市中轴天际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运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现"太极两仪"这种变化无穷的状态,则更能说明周易这一深刻影响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文化,以及其他诸多传统历史文化时至今日仍具有的时代意义。 作为河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安阳万达广场还囊括了五星级的嘉华酒店。酒店的主立面面向中华路展开,同样是城市文化和性格的重要展示。我们仍需从传统中来汲取前进的力量和创造的源泉。因此,嘉华酒店在立面设计中使传统破中求立,通过对传统进行解构然后再重塑,最终实现了能够充分体现城市文脉的立面形象。 立面设计理念为"洹水帝韵",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取自于"殷墟"的"司母戊鼎"(图10)。作为享有"镇国之宝"美誉的重要文物,其造型美观庄重,蜚声海内外。"鼎"的甲骨文字形即是对这一器物的象形表现,同时又有稳固昌盛的象征意义。而同一地区出土的,还有相当数量的青铜浇铸币是商代中晚期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发展的结果。当我们通过对这二者内涵的解析,反复对传统造型和纹样进行图解与比对之后,选择运用甲骨文的象形手法,对鼎和铜币的形象进行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解构,得出了立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图形。这一图形的选择同时也是基于建筑尺度的考虑,利用酒店房间窗间墙在立面上形成的虚实交错,以及上下层开窗大小的变化,使这一元素图形与建筑形体相契合,形成统一的整体。南北两座塔楼形体上的差异性则通过屋顶同一元素不同组合方式的造型来体现。玻璃与银白色铝板这两种主要立面材料一虚一实,自上而下的贯通使用进一步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 立面造型在对元素图形进行矩阵式排列的过程中,排列方式在建筑的重要部位发生了变化,比如屋顶和入口位置。这些变化使得这些重要部位无需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强调,保持了设计手法的纯粹。主入口处的虚实比明显低于塔楼部分,整体的虚实比自建筑顶部向下逐渐减小,形成水流一般的渐变效果。塔楼高耸的形象更显稳固挺拔,犹如太行峡谷倾泻而下的流瀑,与"山水安阳"的形象相得益彰(图11)。 酒店的主入口是立面设计的重点。雨棚采用了出檐深远的巨大出挑和"反斗"的造型。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色彩上也运用金色铝板来实现宫殿的庄重与华丽之感,能够很直观地引起对于殷商宫殿"四阿庑殿顶"的联想(图12)。同时从细部对历史传统进行呼应,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对传统装饰手法的再现。在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中,最重要的便是青铜礼器之上直接浇铸成型的各种云雷纹和动物图案。入口雨棚铝板四周仿照这种浇铸成型的效果以浮雕式的云雷纹作为装饰,门框的装饰则运用了甲骨文的图案纹样。同样的手法我们可以在已建成的文字博物馆与安阳博物馆建筑外立面上找寻到踪迹。相似的云雷纹图样、甲骨文图样和仿照铸造的浮雕做法,是对于传统装饰艺术的一脉相承。而在同一区域内多个建筑上的重复运用,更是对安阳文化地域性的强烈表征,由此最终实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肯定、传承与重塑。 一座座万达广场的建成,都带有不同的性格与内涵,是顺应每一个城市自身传统与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碰撞,突出了建筑的视觉识别性、表现性、个性化及其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设计中,也要求我们愈加注重建筑表皮的设计构成以及对材料表现方式的探索,也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在追求其内在精神的同时结合时代性,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在彰显城市文化地域性方面,积极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共同语言,塑造整体的文化语境,方才使得万达广场与嘉华酒店在城市主界面中具有统一的文化性和各自鲜明的标志性(图13)。诚如周易所讲的"变化"法则,于传统中不断寻求创新,这不仅是建筑的设计,也是城市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必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