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已不是新鲜事,但在以分数论成败的大背景下,该何去何从,仍让不少家长困惑。从不时见诸报端的"虎妈""鹰爸"身上可见一斑。但是,近日发生的郑州高中生成才,为摆脱学习压力弑母却无悔意的事件,还是刺痛了我的神经。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首儿时起便能吟唱的歌谣,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有温暖,更应有感恩。但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成才,缘何如此冷血?弑母的念头竟然初中时已有。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儿子会杀他妈妈。"成才的爸爸痛苦地说,"我想可能是因为妻子平时对儿子管得太严了,整天都逼他学习,节假日也得上补习班,没有一点玩的时间,让儿子压力太大,造成他心理扭曲。" 其实,心理扭曲的何止是孩子,事件发生后,有不少人说,"凶手"其实是成才母亲自己。 成才弑母事件,并非孤例。从拿铁榔头砸死妈妈的徐力,到举刀砍死母亲、砍伤父亲的徐鑫……这些血的教训留给人们的不应只是叹息,更要有反思、有行动,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放下,学会减压,真正尊重孩子,让他们在快乐中,循着兴趣去学习、去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爱。毕竟,教育远不止考试那么简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给学生上过的一堂教育课:他按住一只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里塞,公鸡拼力挣扎,仍然不吃。最后他放开公鸡,后退几步,公鸡却啄起米来。陶行知借此喻示了一个道理: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他是不快乐的,就算勉强学了,也是食而不化,迟早要还给先生。 作为家长,切忌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抢跑。不能因为棍棒下偶然出了钢琴家郎朗和斯诺克选手丁俊晖,就盲目地拿来复制。如果不把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不注重孩子的精神塑造,他们的意愿得不到尊重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鲁迅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我们不妨学学体育明星林书豪和大导演李安的家长。林书豪的父母给他足够的宽容,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这才使得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李安的父亲希望他读博士、当学者,请名师帮他补习功课,但他的成绩始终不见起色,两次考大学均名落孙山。可当李安发现自己的兴趣在艺术上时,其家人便不再坚持,而是不断鼓励他,后来他考上艺专影剧科,感到"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他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 悉心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这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作为一个刚满3周岁孩子的母亲,我教育孩子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你应该这样做!"却很少耐心地听她解释。可是,读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我感动于字里行间的细腻柔情,以及大人对一个小生命的尊重,尤其是"用上一辈子的时间,只为等待一个5岁的孩童扎好一个蝴蝶结"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细细品味。 尊重孩子,常常被家长挂在嘴上,但多数止于口头,少见于行动,这样非但不是真正的爱,反而会害了孩子,甚至还会"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