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温州乌托邦之三系统存于现场下


  前几天,秉然把图二的样子发邮件给董事长,他还回了几句话,说"这图简约不简单,一个利益中场演化为协同中场,托供需之两面,确实体现了我们企业的和谐之道!"。
  秉然期望从当前鞋跟本身的供需两端进行挖掘,找出"小供应链"中的一般规律,然后再去演化出"大供应链",最后自然就涌现出了一个可以自生长的平台来了。目前公司有300多个客户,100多个供应商,内部有五条生产线在做,但是毛利率是越来越低,大企业的领袖地位是越来越受到威胁。事实上单一在温州本地做鞋跟虽然不是穷途末路,也是不会有大的空间了。看上去张董事长没有就本行业对企业进行升级,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是在跳级。说白了,就是从普通的加工业走向供应链。
  图二:日趋融合的三方和谐现场
  秉然比较清楚的是,任何一端,都离不开作业现场,他说理解的作业现场是借助一定工具对价值过程进行劳动的现场。然后就熟悉的情况来看,尤其是鞋跟等鞋材的企业,它还只是一个加工中场。无任它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以加工为主要价值增值过程。比如上游的塑料企业,下游的鞋子加工企业。如何让三个现场和谐一致?
  秉然曾经根据五美的实际画了这么一张表:
  第一现场 第二现场 第三现场
  生产力要素 劳动者 机器操作者 管理人员 决策人员
  劳动工具 机器 物质与非物质管理工具
  劳动对象 物料(原料到成品) 知识与信息
  战术决策方向
  战略决策方向
  表一:生产现场要素组织与决策方向分析表
  他向老文介绍过,老文还夸奖过他。老文说,大的供应链其实并不是很复杂,无非是两端的要素多一些罢了。核心的问题在于高速的市场发展,使我们对生产现场不够重视,以致于进一步地变得陌生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策显得愈来愈脱离实际,但是任何一个决策要获得预算的价值都必须通过现场来提供。这样就造成了对现场的乱干预,许多客观的规律得不到尊重。整个价值链就不够流畅,尤为突出的是:企业经营者还将这样的意志通过交易手段传递给上下游,形成了更大的破坏。
  秉然从董事长那里回到办公室,对窗外有一点凝视,思绪撑开了许多。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场,真的现场到底是怎样的?就是我最近看到的那些吗?现场的价值空间是否可以表达为在不增加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让现在四条线的产能提高50%,在微利时代实现公司的较好营收?他想到这里,居然有一些兴奋。如果不把"小供应链"锻造成金刚的话,"大供应链"的建设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洞啊,那将是集团的灾难。
  在研究报告中怎么体现呢?看来还是有必要深入到第一现场,也就是有人、机器和物料的现场。
  一定赶在春节前把报告递上去。
网站目录投稿: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