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我镇移民搬迁工作的情况,按照孙县长在9月12日会议上的要求,我镇组织专人对我镇易地扶贫搬迁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通过走访我镇的安置点,入户与群众交谈,了解情况,与村干部及四支力量成员座谈的形式,对我镇(2016-2018)年度的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具体情况 我镇"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任务为193户817人,其中2016年度安置任务154户643人2017年度安置39户173人,采用存量商品房安置74户325人;村内新建集中安置点5个,安置111户453人;交钥匙工程安置3户5人;分散安置5户23人。 通过三年的工作,我镇193户搬迁户房建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过验收质量合格。基础配套设施也已全部完工,为群众入住提供了保障,相应配套也已配套,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旧宅基地工作推进有序,目前全镇旧宅基地腾退155户,占任务的80.3%。通过产业项目支撑、点菜、引导外出务工等方式,保障群众收入,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 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一是成立镇移民搬迁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领导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又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小组,由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督导督查和问题协调工作。二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城关镇移民搬迁计划,并与各村签订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书,对移民搬迁工作不力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压实责任。三是高度重视,镇主要领导多次来到搬迁点,查看项目进度及质量,听取村上的汇报,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双超整改等重大问题上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完成工作任务。 (二)工作力求精准 一是注重政策宣传。通过印发宣传单、年画挂历村上广播宣传等形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解释,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二是精准识别搬迁户。严格按照《陕西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中要求程序识别搬迁户,确保搬迁对象精准。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群众满意。按照县上要求,与搬迁户签订三项协议,确保搬迁户自愿搬迁、自愿拆旧复垦。 (三)做好后续扶持 一是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权益。群众搬迁后,其原有耕地、林地等仍维持原有经营模式不变,仍可享受到,户增收、雨露计划、科技扶贫、小额信贷等八个一批扶贫政策继续扶持。二是利用村上的各类公益岗位护林员、保洁员、公共设施管护员等,安排搬迁户家庭成员自愿选择相应岗位上岗,全镇为搬迁户提供公益岗位19个,让搬迁户通过工作增加收入。三是利用镇属企业及双百基地等产业带动,镇上要求这些单位用工优先使用搬迁户中劳动力,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四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联系相关用工单位,让群众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四)搬迁成效显著 实施移民搬迁三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改善了群众生产居住环境;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同时,搬迁户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的威胁,规避了自然灾害风险。搬迁至新安置点后,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硬化,居住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原则,结合搬迁群众自身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致富产业新格局。新建了一批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增收; (三)激发了城镇活力和产业发展;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使大部分贫困群众搬出山区,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让部分贫困群众从传统的农耕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直接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移民搬迁项目开始时,要求不很规范严格,加之工期催的较紧,我镇有些安置点前期手续不全,项目立项、住建部门、用地手续缺失,加之项目现已建成,间隔时间已久,补办难度较大,遇到检查时及审计时缺少资料。 (二)原宅基地复垦难,群众犹豫观望。按规定,易地搬迁贫困户原有住房必须收回,组织对搬迁户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实际上我镇腾退存在困难;1、部分贫困户存有侥幸心理,任务自己有两个儿子,幻想两头占房子,认为在搬迁之前旧房不能拆除,否则其将无法居住;而搬迁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拖延拆除或者拒不拆除原有住房。2、群众的责任田、林地林坡都在原居住地,若实施旧房拆除,群众的农具、耕具等诸多生产资料无处放置,每逢春耕秋收无处安身,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家中有老人的则认为老人的棺材等用品无处安放,老人过世也没地方办丧事。导致有部分搬迁户不愿意腾退旧宅基地,甚至要求放弃移民搬迁。由于上面反映的群众耕作存在困难,导致群众入住新居后不能安心居住,导致"两头跑"现象严重,搬迁入住率不能得到保证。 (三)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就业市场偏小,难以保障一户 一人就业。有的综合素质偏低, 特别是年龄偏大、 缺乏文化和技能的群众就业难度较大。 城乡 社会保障衔接不到位, 特别是一些老年移民离开了熟人社会极易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就业、 就学、 就医的后续扶持专项资金, 个别地方出现了 "搬迁即失业" "入住即返迁" 现象。 四、意见及建议 (一)在就业方面,以安置点为单元,逐户对就业人数、 就业类型、产业项目等进行落实登记,建档立卡。搬迁到城镇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一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搬迁到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的,必须逐户落实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发展学前教育,把搬迁户的劳动力解放出来。 在就医方面,建立搬迁户健康档案,在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卫生室,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小病通过新农合、城市医保解决,大病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 解决, 提高搬迁户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二)衔接好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整合民政、卫计、扶贫等部门资源, 对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搬迁对象, 特别是对 45 岁到 60 岁的人员, 主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或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城市低保保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 建立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搬迁群众老有所养,实现 60 周岁以上人群应保尽保。建立长期缴费激励补助机制,引导移民早参保、多缴费、不断保。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搬迁户 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让移民前瞻无愁、后顾无忧。 (三)盘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资源。 推进土地开发。 推进"三变" 改革, 统筹搬出地迁入地资源,对实施自然村整体搬迁的, 引导和鼓励搬迁农户流转原有土地,对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增加的土地进行集中开发, 种植市场前景好、 附加值高的经果树、 中药材等, 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恢复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