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企改革动力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新的矛盾,还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有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要建立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国企改革动力体系,国有企业的动力体系变革也进入关键时期。怎样理解国有企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什么样的国有企业经济体系,如何建设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国企改革动力体系,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
  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经济问题论述,安排在第五节,标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里,把改革作为方向和动力地位提出来,放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前面。报告开创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科学定位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作出的判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基础任务、战略支撑以及制度安排这三个层面,全面界定和定义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安排,强调"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个微观主体是企业,而国有企业责无旁贷,应当是新的改革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战略要求将更加突出,而这些战略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层面的集中体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围绕这种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变化,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促进高质量供给体系建构与强化的同时,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分配方式,形成一种最大限度融合现代科技创新的新兴经济模式,最大限度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的新产业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报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相关。它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重新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加以推进。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意思是许多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力是通过破坏达到的。有新的企业进入,就有原有企业的退出。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生产率的提高占全部生产率提高的1/3到1/2。这是企业之间的重新配置。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主要应该是重新配置全要素生产率,价值链走出去。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一条以高端技术为主导,另一条以转移加工组装环节为主导;前一条价值链布局以科技优势为导向,后一条价值链布局以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导向。中冶赛迪在越南河静项目中,面对世界最强钢铁建设企业竞争,不仅是以世界第一的高炉技术,而且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拿下项目。而这种价值链是依靠创新驱动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时代的需要。中国企业不应再固守过去那种以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格局,而是要谋求在一些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中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首先是质量变革,我们过去将近40年的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已经相当大了,但质量水平还不是太高。我们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 000美元,发达国家已经是4万到5万美元。我们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差在我们很多质量上不去的地方,特别是一些产业制造的环节。当然,质量、品牌、专利等是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因为这是解决发展不充分的关键条件。推进市场化改革,必须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产业政策,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预计党和国家将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国企改革。党的十九大在宏观层面作出了方向定位与指引,预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将对新时代的国企改革作出再部署。今后5年,会出台更多重大举措、新的政策,国有企业要作出更大努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上供给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形成"体制""机制""结构"三大系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是一个新课题,国有企业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蓝图的规划,国企改革的蓝图也将发生变化。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研究
  现代化国家经济体系及其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提高质量和效率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中国经济是波动中下行,但是最近已经连续九个季度经济稳定在6.7%到6.9%这一区间,也就是企稳的态势趋于明朗。但是,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延续以往的发展体系,不适应的东西也愈来愈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时,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跨越关口",一个是"攻关期"。怎么理解"跨越"和"攻关"?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进入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endprint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没有明确给出攻关期和跨越关口的时间表,恐怕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到2020年,现在只有三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跨越关口,完成"攻关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时候,以及之后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讲到,2020年是我国改革基本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时候。第二步是2020年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步是2035年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的企业要以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而2020年前的三年是"攻关期"。我们要针对攻关期特征,确立一套目标体系。为此,我们不能不研究中国面对的世界经济的走势。世界现代国家经济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經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联动经济状态开始出现。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以大企业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力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的外力的总能力。冷战结束后,大国实力较量的主战场转向经济领域。现在世界500强中,中国有115家,美国132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现代国家做大企业、形成竞争白热化,使得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还引发了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因技术水平高低不同,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的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
  以市场化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当然,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巨大空间。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指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指经济实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差距。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重要表现是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格局。同时,现代发达国家企业依次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国有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资本股份化、社会化成为突出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进行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公司或者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趋势。
  企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强强联合,巩固垄断地位。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加快,这包括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兼并浪潮。
  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方式灵活多样。社会保障制度起着保持社会稳定和减少震荡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西方各国的长期重视并不断加以完善。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公共开支的不断上涨,目前各国都把社会福利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主要做法是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结合。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内部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调整,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世界现代化进程快的国家经济体系的变化,为我国国有企业提供了借鉴。
  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
  国企改革动力体系
  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自然要走自己的路,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两个"坚持"、一条"主线"、三项"变革"、两个"着力"进行了具体阐释。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里,一条"主线"、三项"变革"、两个"着力",都是讲的改革问题。实行动力变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国企改革体系,将是对国企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任务。我们要贯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九对关系,也就是建立国企改革九大动力体系,使其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endprint
  在改革主线层面,要形成国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新体系。国有企业的供给质量方面,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的供给体系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特定阶段的基本标志。要继续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通过"补短板",做加法,来进一步发挥和释放"长板"优势,协调平衡发展;落后产能以夕阳产业、病态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形式存在,占用有限资源和稀缺生产要素,降低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扭曲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价格,推高企业和增长成本,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把那些生产率低的产业、产能出清。一些传统产业,包括钢铁、汽车、石化等,正在逐步达到峰值,或者已经达到峰值。未来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会逐步达到峰值。
  在产业创新动力机制层面,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新旧动能转换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判断表明,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求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年艰苦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向高质量迈进的条件已经具备。新产业进入扩张周期,而且它表现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特征,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谋篇布局,通过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创新驱动作用,加速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孕育并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在企业组织层面,形成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协同运行新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关键在于政府改革,也就是国资改革,如果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共生匹配得好,将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生态。因此需要创造性地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国资委要以管资本为主,更充分放权授权,让投资经营公司加快发展,促使企业更充分走向市场。这种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的良好局面,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已经出现。
  在微观主体层面,形成企业内部活力勃发的现代企业体系。企业不仅要变革落后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分配方式,与新的现代经济体系形成一种最大限度融合,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出现内部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局面,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资源配置的体系作用。不可忘记围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来激励创新创业"集中发力,全面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在企业经济制度层面,形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合作共赢新体系。目前,我国具有强大而厚实的社会资本,要加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国企与民企相互参股,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有序发展的良好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反映基本经济制度这个"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充分发挥多元包容、混合一体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
  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要形成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体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同质化的關系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匹配关系。这就需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平衡起来。"两手互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辩证统一。
  在企业投资层面,形成金融推动实体经济、虚实共生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国企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和规模正在增大。作为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发展不能依赖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更要防止资本金融化倾向。现代企业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发展现代金融,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对外发展层面,形成跨国公司有效地扩大和做强做优并重的企业体系。中国占全球经济份额还会明显提升,经济的外溢效应会逐步增强,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也会强化。对外投资速度要大大加快,通过联合与兼并的扩展,跨国公司有效地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自己成为经济领域里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跨国公司要围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攻坚克难,既通过重塑和发展具有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也依靠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即世界一流的国有企业集团来加以实现。
  在发展理念层面,形成继往开来的改革文化体系。在论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叫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作出的部署。我们是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的历史方位,不是旧的、以往的历史方位。因而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既然是新的社会矛盾,我们接下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和速度问题。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经济发展旧常态的背景下主要面临的总量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以扩大需求,或者其他基于总量考虑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新的政策推出,也是可以预料的事情。总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新改革理念,特别需要注意吸收历史教训和经验。
  从总体思路来看,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相辅相生的完整的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支撑,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以上方面体系建设的改革任务,具有针对性、关联性、系统性,这要在原有的改革体系中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可以肯定,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国有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会出现比较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也会有新的任务,呈现新的特点。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被誉为"我国国企政策与新闻解读第一人"。)
  (
网站目录投稿: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