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写于两年前,当时儿子过了四岁生日没多久。想想这四年来陪伴孩子的点点滴滴,以及一些就在眼前的收获和教训,便忍不住百感交集。真的是切身实地地体会到:孩子就是自己的作品。自己怎么对待孩子,就会收获怎样的孩子。而我们为人父母者,免不了有第一次做父母的经历,所以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育儿上的缺陷。很多时,伤害了孩子也不知。这封信,就是自己对自己第一次做父母,给孩子,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小小总结。也希望自己,也希望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育儿路上都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辜负孩子。 文|吕静贤 孩子: 你已经四岁了。我也做了四年的母亲,不,从怀上你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开启了为人母之路。 孩子,做了母亲,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01:
诚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每个孩子刚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是后天的教育,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将来。 确实如此,我也深有体会:父母,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各方面。而这体会,可以说,基本上从为人母那一刻,在不断地感受到。比如说: 孕期的某一天(那时你也有五、六个月了吧),我特别地紧张,总是胡思乱想,一个晚上也没睡好觉,而肚子里的你,也随着我的心情起伏,在那这里敲敲,那边拍拍。不像平时,这样的时段,在我肚子里,跟我一起那样安静地熟睡。好久,我压住内心的慌乱,轻轻地抚摸肚子,跟你说:"宝宝,睡吧,我们睡觉吧。"并关上了灯。很快,我也感觉到你安静了很多。 但是早上,平时我们固定起床的时间,你突然在我肚子里拼命地转。没错,我感到是转,第一次感受到你那么大尺度的动作,平时你身体至多只是轻轻地蠕动。而此时,你却在那大幅度地转,似乎特别地慌乱,是做恶梦了吗?还是……我赶紧从床上坐起,轻轻地抚摸肚子,安慰你。听到我的声音,你似乎安静了下来,我又重新躺下,但没想到不到几秒钟,你又开始大尺度,急速地旋转。我赶紧起床,马上按照平时起床的步骤,拍拍肚子,打开帘,房间一下从暗变明亮,并说道:"宝宝,天亮了,我们起床了。"接着又给你放起了每天早上固定放的熟悉的音乐。 这下,你不闹了,非常地安静,而且一整天都是如此。后面,也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那时,我就感到,孩子,你的情绪,跟父母的情绪,是多么地息息相关啊! 02:
三个多月大时,你就会对着我叫妈妈了,当然发出的音是"姆姆"。讲给身边的朋友听,朋友也不信,认为那是误撞。"小孩,哪有那么早叫妈妈的?"说得我也不信了,毕竟我是第一次做母亲。 直到你一岁多,偶然的一件什么事,才让我一下明白,你口中一直叫的"姆姆"就是"妈妈"。 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说明了胎教的力量。 怀孕期间,我一直跟你聊天、做胎教。看来胎教的作用,真的是马上就立竿见影啊! 这也说明了,父母的教育方法,也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育。如果有心、用心地,对孩子,做科学的开发和教育,其实,很多孩子都会很聪明。 03:
孩子,从小,你就一直吃手,一直吃到现在四岁。 你的吃手,向我无声地,宣告了,我做母亲的不足和失职:对你的爱的不够。 是啊,我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我也从来没做过母亲。而且,一直以来,从小到大,我也不擅,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所以,对于你,我这个,如此需要妈妈无尽爱和呵护的小人儿,自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直到你用长久地吃手,无声地向我,诉说你说不出的孤独,我才发现,自己做得真的不好、不够。 04:
此时想想,小时你有两件事情,至今让我想起,还耿耿于怀。为自己无意中,对你的伤害,而后悔、自责不已。 一件,是你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那时,你也就一岁一两个月吧。那段时间,因为我白天要上班,而你爸,也在忙。于是基本上,都是每天晚上我们回家前,去姥姥家看一下你,然后我们再自己回家。 那天晚上,刚学会走路没几天的你,在河堤一见到我,就兴奋而踉踉跄跄地向我奔来,然后拉起我的手,就往远处走去。另一只手,指着前面,嘴里兴奋地叫着。我抬头望去,原来是摇摇车。 快走到摇摇车面前,你边叫,边回转身来,热切地望着我,并张开双臂:"妈妈,抱!抱!"我把你抱起来。你马上身子朝前面转去,手指着车,要玩。我问一旁的父亲:"他刚才玩过了吗?""刚才玩过了一次。"父亲答道。哦,那就不玩了。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守规矩,这是我从有了你之后就一直持有的观点。所以我应你道:"不玩了。你刚才已经玩过一次了。"毫无意外地,你马上哇哇大哭,父亲在一旁看不下去,马上花了一元钱,给你换了硬币,然后把你抱上去玩。 而这时,我们也要回家了,因为已经不早了,明天早上还要早起。也怕你等下不愿让我们走,所以趁姥爷抱你上车玩的时候,我和你爸偷偷地走了。 事后,我问父亲,后面当你发现我和你爸不见了的时候,有没闹。父亲说,没有。玩完之后,看到你们不在,也没说什么,也没去找。 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内心总是感到很难过,也很后悔。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犯了两个错误: 一个是不该为了所谓的规矩,而去拒绝你,想再玩一次,并和我们分享你的喜悦的心愿。 其实,再多玩一次又怎么样呢? 可惜,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死抱所谓的原则不放,表面上是守规矩,实际上是顽固僵化,让孩子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开心、快乐的机会。而我们做父母的,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畅快沟通交流的契机。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自然也与我们越走越远,越来越不愿沟通和交流。 而另一个错误,就是不打招呼地突然消失。 其实,孩子你那么小,又知道什么呢?而且即使你已经四五岁,甚至八九岁,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应该一声招呼都不打,就突然消失。更何况当时什么也不懂的小小的你。 听父亲讲,当时你玩完车下来,什么也没问,也没吵。现在想想,也许当时你的心里已经充满疑问:爸爸妈妈呢?他们去哪里了?他们怎么会突然不见了?是不是我刚才做错了?他们不理我了? 心理学家说,很多成人,以为孩子小,尤其是0-3岁阶段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可以不用顾及他的心理和感受。但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却恰恰是最需要顾及心理和感受的。因为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上,对外界和自身,还没建立起完整的心理、情感和认知,所以他们特别在乎父母和外界对他们的反应,甚至你一个小小的举动,在他们眼里和心里,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和冲击。 就如陶行知在《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里这样解释,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却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05:
而另一件事,也让我至今想起来,仍心里不舒服。 那天晚上,我们在外面见到你,并送你回姥姥家。到姥姥家楼下,你闹着要买雪糕吃。我不买,我想你还小,少吃点这些冷饮。而你爸爸,却答应了你。结果我们在楼下,为买不买雪糕的事争了起来。 后面,你爸爸生气地下了楼:"我不管了!"我抱着哇哇大哭的你,回到了姥姥家。然后,我也走了。因为那时已经很晚了,第二天还要上班,所以我们赶着回家。 结果你哭得更厉害了。后面听母亲说,你哭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而且边哭还边说:"我不要雪糕了。我要爸爸!我要妈妈!"回到家,我也打电话回去,在电话里,跟你讲了我们急着走的原因,而你,也只叫我一声"妈妈"后,就再也没出声,一直在听我讲,后面把手机给回了姥姥。那时你还不到两岁。 孩子,要怎么样,我才能遇见更好的你?要怎么样,我才能尽到一个做母亲应尽的责任,而不再后悔和自责? 06:
一两岁的时候,你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姥姥家。而两岁多后,虽然我们比原来有时间了,可是你却不愿意回来了。而我也就着你,至多我经常跑那边住。这样一直到你三岁多。发现你身上越来越多毛病,于是我和你爸,不顾你的不愿意,强硬每天下午从幼儿园把你直接接回家。 这样天天回我们父母家两三个月,你也很快习惯了。而且也与我们建立了,从你出生后的最亲密关系。 然而,有一天,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感受到,其实,我还不是很了解你。 而且,我们做得还不够。 那天晚上在你小姨家,我们走的时候,你不肯走。想到第二天,我们还有事要再过来,就让你住那里了。后面等我们准备开车的时候,你又闹着要走。这时你爸出声了:"今天先住这里吧,不要再折腾了。明天我们再过来。"你当时也没怎么出声,就是"嗯",点点头。 但没想到,就由此开启了你长达半个多月的不肯回家历程。 第二天,我过来,你还在床上躺着。帮你穿衣服时,你突然笑嘻嘻来一句:"妈妈,你想不想我回家啊?"我说:"想,肯定想了。"后面你没再问了。但是,晚上你却不肯回家了。因为第二天是星期天,我们就着你,让你在那又住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你又突然对我来了一句:"妈妈,你想不想我回家啊?"我还是那句回答:"想,肯定想了。"但那天晚上,你还是不愿回我们家,并闹着跟姥姥姥爷一起回家了。 第三天上幼儿园,下午爸爸去接你。听爸爸说,你哭得很伤心,一定要姥爷来接,要回姥爷家。爸爸实在没办法了,就不管你,让你在一边哭,哭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 第四天、第五天都是如此,爸爸把这些跟姥姥姥爷讲了,姥姥姥爷也很心疼你,于是每天下午他们来接你,回他们家。你这一住,又是一个多星期。 那天我们全家出来吃饭,吃完饭,我们说要带你回家了。这段时间总是住在姥姥姥爷家,等下姥姥姥爷也有事,我们带你回去吧。你说什么也不肯,还没从饭桌上下来,你就开始闹、开始哭了。姥爷心疼你,抱着你,直到走出来很远,你还在哭。说要跟姥爷在一起,再不行,要姥爷一起过来这边住。 你哭得很伤心,姥爷怎么哄都不行。甚至前面就是商店,说要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你也不肯,依然在哭。要是平时,只要说给你买什么好吃的,即使再哭、再闹,你也很快就安静下来。可是,今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联想你近日的种种异常的表现,我忍不住私底下跟你爸说:"是不是那天晚上,他要回家,我们不让他回家,伤到他了?"你爸也说:"是啊,真的是太奇怪了。原来那之前,天天都愿意回家,而且都很开心。可是,现在,怎么回事?自从那天晚上没让他回家之后,他就开始这样奇怪了。" 我提醒你爸,有时间跟你谈下心,尤其是就上次那件事,跟你解释清楚:并不是不想让你回,只是因为怕麻烦,所以让你先在那住,反正第二天我们还要回来的。 那天,你爸带你回来了,看起来你心情还蛮不错的,脸上洋溢着笑,而且一个晚上也不吵不闹。以后几天,直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你也一直每天都很愿意回来,开开心心的,再也不闹了。而且后面再见到姥爷,也没像上次那样粘姥爷,与姥爷依依不舍了。 听你爸事后说,他在那天开电动车搭你的时候,就跟你说了。当时你站在他前面,他也看不到你的表情。就边开车边跟你解释清楚,那次不带你回来的原因。而且也说了,爸爸妈妈希望你每天都回来。 所以也从那次和你的沟通后,你就再也没有闹过不愿回家了。 07:
这件事,也给我很大的触动。有时我们家长的一个小小、无心的举动,也会在幼小孩子的内心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 而且我也认真想了这件事发生的前前后后,我们以前与你太少感情沟通和交流了。原来一直以爱的名义,就着你——你不想回家想住姥姥家,就给你住姥姥家。但是,现在看来,这真的很不妥。 毕竟,孩子从小,就需要,尤其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又稳固的感情关系,也即安全感。 原来你在三岁之前,一直住在姥姥家,后面我们又把你接了回来,对与我们做父母的感情、关系,你在内心里,还不是很肯定、很信赖。所以当我们无意中,拒绝你回家时,仅仅一次小小、无心的举动,就让你在感情和心理上,受如此大的伤害,认为父母不够爱你。转而痛苦、孤独、无助地去寻找,原来对你无尽的爱和呵护的姥爷的支持与安慰。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所以随后而来的日子,我都尽力地,与你一起建立良好而亲密的关系。让你在内心相信,我们父母对你的爱。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 儿童之于原生家庭,除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心理上最大的渴求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就像是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就会令孩子空虚沮丧,衍生出一切心理问题。 08:
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够、经验缺乏等,无心犯的错,给你带来的伤害,妈妈希望你能包容。 而对于自己,一方面,我希望自己也能包容自己,不要总是为过去犯的错而耿耿于怀,毕竟谁都是第一次做母亲,谁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改进着;另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多去学习,不断地、一直去学习。 因为,孩子其实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可以说,他身上的优点或问题,很多都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所致。教育得好,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即使做不到出类拔萃,但至少有一个健康、快乐的身心,差不到哪里去;而如果教育方法不当,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令头痛的问题,哪怕再天资聪颖,人生也有可能一败涂地。 ——这绝不是空话。父母,决定着孩子的一切。 所以,孩子,妈妈愿意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好多次,看着你在我面前快乐地滔滔不绝的时候,我常常想跟你说:妈妈是第一次做母亲,如果你觉得妈妈哪里做得不好,请跟妈妈说出来。可是,又不知如何对你说出口,也难以说出口。 孩子,妈妈现在只想用行动,在陪伴你的成长过程中,静静地向你证明和表白:我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努力地学做父母,也一直在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对待。 是的,一个独立的人。 做父母越久,就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想做好父母,首先就尊重孩子。如果做不到尊重孩子,即使孩子再教有所成,这个教育也是不成功的,而且也不可能成功的。只会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那些不能给予孩子尊重的父母,那些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的父母,都是在绑架孩子的人生,也都在抑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心性的成长和成熟。而得不到父母尊重、不能独立的孩子,是无法,也没有条件和机会去,让自己的心性成长并变得成熟的。 ——很多巨婴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孩子,妈妈愿意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做父母的成长中,静静地陪伴你的成长。与你一起,朝着"做更好的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行。 爱你的、愿意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妈妈 2017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