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个大概念,囊括政治、军事、经济、人文、地理、教育、文化等诸多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内容是相对静止的,讲述的是人与社会的继往活动,因而或多或少的带有程式化的特性。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只局限于对过去的了解;是为了从中领悟经验、探寻真理、寻求规律、"资于治道";也为了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领悟社会发展的真谛,感受先人智慧、观念、文化的内涵,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解决当代人现实问题养分,传承并创新性的弘扬人类文明。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要把课堂教学和运用信息化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扩大超越时空的信息量,有针对性的挖掘历史典故的育人价值,使其充分发挥出它的教化潜能。下面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借助互联网终端,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和心得。 一、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开启高效课堂的按钮 一节课,从预习、导入到中间环节,都可以用历史典故贯穿起来。教师可以采围绕历史典故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典故――教师课堂导入介绍典故――学生课堂展示讲述典故――师生课堂小结感悟典故"这个流程设计教学案。通过安排学生课前借助互联网寻找典故(或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以发现的眼光,在互联网上走进历史,探寻典故(或历史故事)的缘起、进程、作用,为课堂展开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导入环节介绍典故(或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有侧重的放大某个情节的信息量,通过渗透、隐喻、留白等形式,凝聚学生的关注点,引发学生兴趣点;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讲述典故,可以在检验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寻找、整合资源的情况下,给学生展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归纳、分析、表述能力,随机调整"导学"重难点及破解的方法;课堂小结的落脚点放在感悟典故上,可以让学生借助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的资料,通过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解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碰撞,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要求学生课前从互联网上搜集1-2个与春秋战国社会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典故,做到上课时能声情并茂的讲述出来。由于这段时期涉及到的典故比较多,当学生借助互联网查寻的时候,需要对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众多典故,按照"关系密切"的标准进行甄别,这种放手让学生探究的办法很富挑战性,学生会带着兴奋、挑战的心绪快速投入到任务中。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了我从互联网上找的"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两个典故(理由是它们与赵国的兴衰较密切),播放完这两个动画小视频后,从ppt课件链接到能够找出这两个典故的互联网文本名――"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之后,是学生提供链接点,展示他们寻找和选择的典故(文本或动画小视频),并简述选择的理由。学生争先恐后的抢发言权,他们罗列出了"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斧成舟、百家争鸣……"等多个典故,每个同学都讲述了自己选择的理由,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争论的也非常热烈。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主动把教材中提及到的史料与历史典故进行全方位对接,每个学生在聆听他人讲述选取理由后,头脑中都会留下较深的印象,这节课的目标很快就达成了。 二、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驱动学生思维的导航 预习、导入时,由历史典故入手,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课堂环节推动进程中,历史典故还可以起到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作用。历史教材的"过去时"特点较明显,常常会给学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感觉;会让学生认为只需要"知其然"就行了,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就结了;致使学生对史料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泛的层面上。教师如果把历史典故借助互联网引进过程推进的节点中来,就会改变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惯常的认识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达到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如,在学习"唐太宗李世民"时,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应该放在了解"贞观之治"上,经验告诉我,直接的去接触重点,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宣武门事变",让学生先了解一些课本没有提供的内容――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血腥过程、采取什么手段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就会让学生对唐朝的繁荣产生更全面、更深层的认知,对李世民审时度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产生更深、更全的认识,甚至会对皇权的更迭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大有裨益。 通过这样的链接拓展,历史知识就不再那么静态、古板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再觉得单调、机械了,课堂被动学习的面貌就会转变为主动思索和探究了。 三、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净化学生心智的明灯 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把握精髓,从中汲取养分,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学习观、是非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学会做人做事。然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单纯的通过对教材史料的学习,很难达到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的高度。如果在教学中借助互联网适度的介入历史典故,引领学生去感悟历史,达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心灵、濡染学生人格品质的作用。 如,在学习"吴越之争"时,教师可以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卧薪尝胆",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从侧面了解越王勾践复国的坚强意志,就会对"立志"与"成事"之间的关系引发深层思考;在学习《三国鼎立》时,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乐不思蜀",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了解刘禅的昏聩,学生就会对贪图享乐的危害产生深刻认识;在学习《岳飞抗金》时,可以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精忠报国",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对岳飞生平作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就会对民族英雄的可钦可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然地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采取互联网辅助教学的形式,可以超脱教材的局限,通过跨时空的往返穿梭,能够让史料更具立体感、更多人性味、更富启迪性,便于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利于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成长发展的正能量。 结语 历史典故尽管不是纯粹的历史知识,但它在互联网强大功能的支持下,不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源,更像是在学生的内心与史料之间搭起了一座虹桥,能够帮助学生细致的感知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历史课堂呈现出七色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