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插画"的认知常常是以报刊中文章配角的形式出现,虽然美感和趣味性都在线,地位却似乎总比文章本身稍稍矮那么一头。岑骏作为中国新生代插画师在美国读研毕业后,去纽约谋生。通过多次与各大媒体合作,渐渐地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拥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也不是整天随意在淘宝上买买买,更不是拥有一个长期饭票或者突然继承一大笔遗产;而是,你可以找到自己擅长且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听从内心的声音,时不时回头看下站在起点时自己的模样,感谢当时的选择…… 插画掀起国内学习热潮 2013年,"涂鸦王国"网站作为中国青少年人气最高的网络传播平台风靡一时,甚至可与日本的Pixiv比肩。 《最小说》《萌芽》《文艺风向》等文艺杂志充斥市场,吸引着青少年目光。以早稻、阿梗、岑骏、阮筠庭、高佬、蚂蚁八手王、Lisk、门小雷等人为首的插画师掀起一阵全民学习插画的风潮。 公众对"插画"的认知常常是以报刊中文章配角的形式出现,虽然美感和趣味性都在线,地位却似乎总比文章本身稍稍矮那么一头。近年来,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载体及其呈现方式的不同使"插画"更多元化,更被公众接受。 对插画的理解,岑骏思考后和《留学》杂志记者说道:"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能画出有意思的插画……插画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一幅插画里可以有复杂的情绪和神秘的氛围,但构成叙事的主线需要是清晰的。观者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了解到画中的故事。但能让观者把视线停留更久,除了故事主线以外,那些也可以引发联想的细节或氛围,这个部分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有無限空间的。" "爱走弯路"的青年 "半路出家"高考复读开始学画画;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北上,在《新京报》从事美编工作;去美国深造,选择了多元化城市巴尔的摩,在马里兰艺术学院攻读插画系。25岁在北京、广州两地举办了个人展览,26岁获得世界插画大赛最佳新人奖。在之后的三年里,作品连续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插画之一。30岁,被费城艺术大学聘为客座讲师,现在是少数在国际插画圈内拥有影响力的中国插画师。 常年合作的大多是美国顶尖的媒体,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花花公子》《Vogue》《ELLE》《GQ》等。 从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插画行业,到现在成为少数在美国插画圈拥有影响力的中国插画师之一,在短短十年间,完成了很多插画人一辈子追寻的目标,速度之快犹如坐着火箭上升。 不怕花时间成本,一遍遍重新开始,给自己设置新的挑战。跟随内心呼唤,调整脚步……这个"爱走弯路"的青年,跨越太平洋,成为了现在的他。 纽约与北京时差12个小 时,与岑骏沟通都是在Wechat,纽约凌晨4点左右。这个时间段的他基本都在听歌、画 画。 在他看来,一切不掩饰、不造作,且保有纯真的事物都是美好的。自然而然地,他也把真实的自我投射在自己的作品里,像是发生在另一个时空里的梦境。他画里的世界柔软、无秩序,让人想跌落其中。但当你真正进入那个世界的时候,又发现它非常克 制。 一个爱走弯路的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在《留学》杂志记者看来每条路的长短与曲折是虽然不同,终点都在你将要到达的远方,但也意味着你看到的风景与他人不同,它们必然会丰富你的生活与阅历,充盈着你的思维和意识。这其实也是件很美妙的事情。 让世界了解中国智慧 2018年1月22日,岑骏在上海衡山·和集举办个展"The Space In Between",展出自己在纽约生活期间创作的一系列插画作品。 7月2日,岑骏和惘闻乐队合作最新专辑封面《看不见的城市》推出,受到一致好评。近年来,"插画"的形式不仅仅出现在报刊、书籍中,逐渐也在和其他行业交融并汇。 从广州长大到"北漂"再到留学美国,"我喜欢做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思的生活不值得过(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是我最喜欢的话。其实我内心离经叛道。" 岑骏的插画具有多维度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在配色和表现手法上,给人一种纯粹、抽离的感官体验。 与岑骏聊天是件很锻炼听力的事。声音就低到几近耳语,语调里难掩南方人的甜糯口音,透出一股呆到深处自然萌的腔调。 "也想让世界了解中国智慧。"岑骏说道。我想不仅是他,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是希望人们了解到中国的智慧与包容。 马里兰艺术学院 位于美国东岸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建于182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院校之一,美国顶尖的艺术学院,也是最古老授予学位的艺术学院。属于AICAD(独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协会)会员。同时也隶属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Art and Design(国家艺术设计大学联盟)。 采访摘要 Q=《留学》记者 A=纽约插画师岑骏 Q:插画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A:插画我更注重氛围和情绪上的表达,它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地选择,筛掉不想要的,就是在做减法和加法、乘法,最后变成现在的样子。我觉得我的风格一直也在改变,没有很固定,只是维持一个状态在画插画,或者说是推销自己。 固定的风格就代表了你的样子,在我看来有好也有坏,因为会很容易陷入一种重复的状态。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在挑战性的工作中生长。 Q:除了插画,还有其他的尝试吗? A:有,比如手工书、漫画。对电影也非常喜欢,在国内的时候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所涉猎,所以在美国读研的时候,以精神分析为切入点,选修了分电影和声音的课程,在研二的时候针对毕业创作制作了一个5分钟的动画短片Mutual Tunnels,全部都是手 绘。 在美国读书使我打开了眼界,不同的人都用行动证明其价值。女性主义者、同志、少数族裔、素食主义者、自然主义者、公平机会主义者等。他们的存在证明大家都很有意见和想法。不仅要说,而且要大声说。虽然作品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初衷也是想表达这份表达自我的自由。最后这个动画获得了世界插画大赛总体新人奖。 Q:为何选择去纽约做插画师? A:2013年毕业后我选择纽约,机会很多。读研期间,插画方面的作品并没有很多,反而在独立动画和其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所以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积累作品。 Q:是否有过瓶颈期或很大的挑战? A:其实这个工作挺难的,如果只是每天要画漂亮的衣服或者最新款的车之类的要相对简單一些,但是我现在做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头脑风暴,然后就是画草稿,其实这个过程压力挺大的,很容易把你的创意消磨掉,所以瓶颈对我来说挺常见的,所以休息很重要,尤其是很多时候,有可能你给他的草稿他们不太满意,或者说不是他们想要的、没有在点子上。这个东西很微妙,每个人感觉不一样,不能说它是对是错,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琢磨,怎么画插画才是好插画,其实这个问题挺难解决的,也是每天都要解决的问题。 Q:美国更倾向于什么样的插画师? A:在美国你要给其他的媒体或者客户看你的作品,让他们觉得你的作品适合用在他们的文章里。一般客户先发给我们一些文章,我们从中提取最核心内容,然后将它概念化,最终形成图像的形式。 美国的插画更像是一种观察社会的方 式。 比如纽约客,一直坚持以插画做封面。如果你看这50年来的封面,其实你就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但如果你的插画只是专注在时尚或者广告,那你就会知道不同时代的人在穿什么。 纽约时报都是配置插画文章基本都是社评类,大概有40年左右了,它这个版块的内容有很多个人化的故事,所以会有很强的画面感。他们会专门请非常出名的艺术家来给他们创作,因为我合作比较多,我比较满意的作品也是给他们创作的。 纽约的插画师圈子比较小,可以说是一个良性的交流与互动的圈子。比如纽约有个插画师协会,每一年都有比赛。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作品,你先有好的作品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你。 Q:编辑更倾向于哪个风格的插画? A:在纽约其实我们的画风都挺容易被接受的,相对比较开放。他需要每天都有新鲜的风格,或者新面孔。像纽约时报,他们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合作,有很多的插画师,他们可能是刚毕业,很年轻。因为他们的体量很大,需要不同的东西,不想重复,而且他们也不会说只跟美国的插画师合作,他们和全世界的插画师合作,所以这是我认为开放的地方。 相对而言,纽约客和纽约时报之类的媒体,他们更注重你的idea多于你的风格。华尔街日报则更偏重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