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一个微信号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份寒假作业,号召大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算个账——从出生到大学你一共花费了父母多少钱?这一算,算哭了不少学生,"从出生到毕业,我已经花了父母近200万元"。(2月4日钱江晚报) 有评论认为,算"成长账"是一道陈题,对于学生成长未必起作用。我不赞同这一看法。 "成长账"到底该不该算?从作业设计目的来看,诚如留作业的老师所说,只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父母给予的是爱,是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的,但面对父母花在我们身上的时间、金钱、精力,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可见,算"成长账"是一项德育实践作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对父母的孝心,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概括为三句话,即: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尤其是忽视学生做人的基础道德教育,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失,表现为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唯我独尊等。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算"成长账"这类德育实践作业,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实际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的思想道德现状,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等良好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励志学习,怎能说"对学生成长未必起作用呢"? 从报道来看,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学生算出来最高的是近200万,最低的是15万。"算哭了不少学生",就证明这类作业的育人效应。 当然,要真正发挥这类作业的育人功能,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全国特级教师朱乐平执教的数学观摩课《用了多少钱》,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课上学生通过计算,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大约用了父母多少钱,再用多媒体展现贫穷地区的人均收入与故事个例,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同学们的内心已经波澜起伏,但朱老师舍得花时间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感想并读出来,当一个个学生说出发自内心的感人的不同心声时,许多同学和一些老师早已泪流满面。课堂中,老师始终没有对学生提出道德要求,而勤俭、爱心和孝心等思想却悄然浸渗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的精神和生命价值已被挖掘与拓宽,这是无痕的学科德育,是德育的高级境界。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更不能忽视。 所以说,算"成长账"要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