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灵烙码的影评大全


  《心灵烙码》是一部由盖伊·马丁执导,David Armo / Erica Badgely / Sullivan Brow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烙码》影评(一):午夜剧之追忆少年狂
  今晚看了这部表现主义色彩的电影 可能是由于神经习惯性出轨
  的原因 我总迷恋于一些片段性的 映画作品 就算你偶尔开点小
  差 也能马上跟上剧情 很喜欢片中的那个小男孩 他让我看到了
  《四百击》中那个安托万的影子 同样的迷惘 孤独 冷傲…
  《心灵烙码》影评(二):我只会说直观印象…( ̄▽ ̄")
  有人说是表现主义,有人说是超现实,嗯,我弄不懂这些复杂的名词,所以只有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第一感觉像是某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B级片,默片的形式偶尔却还带有语调诡异的旁白。
  晃动,快速闪回,失真的声线,近似于无的对白,黑白粗糙颗粒感,大片大片夸张的阴影以及被阴影切割的支离破碎的画面;诡异的剧情,lesbian,恋子情节,诡秘癫狂的氛围就此营造出来。
  开始对Guy Maddin感兴趣了,要看他的其他作品。
  《心灵烙码》影评(三):半梦半醒的人生
  对这部影片本身,我能说的不多,但我切实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观众,这些影像给我带来的巨大冲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窥见了自己的童年,那种半是幻想半是现实的荒诞,让我直接想到小时候看到的葬礼,那时候对死亡没有概念,人们穿着白衣,赤脚走动,脸上悲恸的神情,不停歇的哀乐,让我感觉庄严肃穆,人们遵循着某个规则,什么时候是必须要哭的,哭的大声是尊重,当亲属跪在一起的时候,又要讲点笑话,让大家笑一笑,总之眼见之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好像一下子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在你面前铺开来了,但是你却很难用一种线性的思维去理解,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瞬间看到了所有,来不及让你发问你就已经长成大人了 ,我觉得这是我内在开始陷入混乱的一个起点。
  然后我觉得吧,实验电影,实验音乐都是属于对观众听众有一定门槛的,或者说是需要某种天赋的,倒不是说,你得多懂理论或者多博学,恰恰相反,我认为说试图去解读,或者理解创作者都是徒劳的,在一个不是常规意义下的叙述空间里,它让你看到了更了解自己的一种可能性,是那种介于能说的出来和说不出来的微妙,也拓宽了你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对错是非的二元对立,更不是你懂了你就能做到的。
  另外还有一点很绝的就是,它通常把话语权完全交给了观众,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你能看到的,你看不到的对你来说就是零,但不会给你讨论零有什么意义的空间,很公平,我喜欢。
  《心灵烙码》影评(四):追忆狂
  我曾经幻想自己以后能拍这样的电影关于过去的记录.
  关于记忆是我生命里很重要的主题,因为那是一种过去.每一个人都是在幻想未来,可是我把这种幻想放在过去.这是源自人对记忆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觉得记忆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因为那比未来还现实,发生过的就不可能被改变.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事是真正现实,谈得上是事实.真相是什么,怎么能以谁谁谁说的话来当作标准?除非那个人没有性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那么我会相信他口中说出来的事.这个世界以某种印象,观念,记忆存在我们的脑海和精神里,它以话语,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世界从这些媒介上呈现出来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已经是通过个人各种因素过滤掉一些东西了.对我来说,记忆袭来最先感受到的不是脑海里出现的画面,人物,话语,而是心境和情怀,可以说是心境与情感在引导感受哪段记忆能过诱使这段记忆的性质是悲剧还是喜剧,心境与情感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当时的敏感度而来的.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跟电影要诉说的故事是没什么关系的,而是跟电影的表现形式有关.那种支离破碎的画面,跳跃性的片段和影片营造的氛围不是作为一种现实在叙述过去,而是把过去当作记忆来叙述,这样的记忆通过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方式来记录.如果要说它是一种艺术,我会认可.因为它剥掉了一个事件的表层,进行提炼,把个人记忆个人情感而不是所谓现实过去用这种电影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影片的电影语言算是很明确很清晰的.
  电影我只看半个小时,对我来说,故事和剧情不重要了.
  《心灵烙码》影评(五):童年往事
  以默片的形式为载体创作的实验影像,这是盖伊.马丁的拿手好戏。黑白、快速剪切、重复的画面和台词(比如反复强调的"past"和反复出现的灯塔,一个代表了回忆一个代表了权利)。这是关于童年记忆的实验影像,回家、黑谷岛、黑暗计划、温迪、脱衣手套、墙上的黄油、肉堆的哀悼、非葬礼、秘密树林、新政权、回归,每一个章节都在快速而又晃动的画面中进行。童年时的荒岛,母亲管制的孤儿院,父亲的地下实验室,远道而来的姐弟侦探,褪去衣服的手套揭示着青春期的欲望。开篇是成年后的盖伊划船回到孤岛,孤儿院与灯塔依旧在那,只是曾经的孤儿和自己的家人已经老去,影片不断出现盖伊粉刷墙壁的画面,就像他在不断努力粉刷自己的记忆,随后便是童年时代的回忆与重塑。孤儿院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看着他们的头目野人汤姆熬制魔法配方,盖伊母亲在灯塔上用望远镜监视控制着一切。母亲威胁要卖掉岛和孤儿院,盖伊则期望继承,母亲的饭菜难吃,并且对贞操看得很重,称晚归的姐姐是妓女。严厉的母亲称孤儿院里有灰尘就是罪,然后让孤儿们大扫除。孤儿们辛劳做工时盖伊却可以自由的在岛上闲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来到孤岛的侦探姐弟想要调查孤儿院里的孤儿脑后有小孔的原因,这是影片的整体故事背景与框架。后来发现孤儿们脑后的孔是盖伊父亲做实验时提取脑蜜留下的孔。这种快速剪切、画面颤动的实验影像让我想到了德里克.贾曼的《英格兰末日》,只是那部影片故事性被更加的弱化了,并且没有台词。盖伊.马丁的作品总会大量涉及到自己的过去,他最著名的《我的温尼伯湖》里满是他对家乡与过往的追忆和缅怀,而本片里被高度设计过的童年角色却也展现着盖伊的记忆和立场。
  《心灵烙码》影评(六):大胆的实验
  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James Joyce《尤利西斯》
  和Guy Maddin的其他几部电影没太大区别,心灵烙印,同样是一部充满了实验语言的先锋电影。
  听说它又有很浓的自传成分,吓了一惊,不禁为Guy叫屈,这小子够倒霉的,前面在My Winnipeg里是游走的Sleepwalker,现在又反反复复地打出"Too Much For Guy"的字幕,怎么就生在加拿大某个岛呢,生在我们中国什么钓鱼岛,海南岛的有多好!这妈爸都是都是怎么当的?老妈整天抱着个望远镜,监视儿子的一举一动,风吹草动就对着喇叭招回家,喊吃饭,还要和儿子玩对口吃烧饼的成人把戏,这老爸都干嘛去了?家没家法,也不管管。
  老爸正躲在房间里汲人脑之精华,像红楼梦的贾敬悟道炼呢。这个炼丹讲究的可是戒酒戒色,晚上偷偷溜到自家老婆的床上炼出来的算什么丹,也就是在炼俩铁蛋。炼铁蛋没什么了不起,也不是什么丑事,为了炼出铁蛋男人十之八九都在名目张胆或在幕后操蛋。没理由由你练别人就练不得的,幸亏是百姓,要是州官那还了得。
  不由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儿时儿子是情人,长大情人是儿子。做情人也可以,总不能出现杀父娶母的荒唐悲剧。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打碎在人面前,一家人原本和和美美的咋说变就变呢。父亲被刺死,但说什么也不能葬了他,葬了就真灰飞烟灭了,捞起来招魂还能让湿淋淋的尸体起死回生,回生之后活络得连衣服都不用脱就点火练功,实在是奇迹的立方。
  最倒霉的要数等着儿子亲嘴嘴的Wendy,正要进行时的时候,嘶声裂肺的一声吼,喊破了一场美好春梦。我不知道Guy现在有没有亲到女人的嘴嘴,要真如电影所示,她娶了婆姨也可能是摆设,做花瓶里只可远观,不能亵玩的尤物。
  擦?盖?能擦得了,盖得了的不用擦不用盖自然会消失。墙面越是染上五颜六色的彩漆,越是涂得越厚,说明墙面破败得越露骨,越不可示人。
  顺便一提,Guy Maddin的电影在国内可能没多少人会喜欢,语言支离破碎,剪辑闪烁游离,加上黑白默片加打字幕的电影初始语言怎么说也会让看惯色彩斑斓连贯故事的观者有些晕头转向。
  原文: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_30.html
网站目录投稿: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