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的问题根子不全在教师


  今年春节期间,我的一位现在是美国知名大学教授和港大兼职博导的学生回老家过节,顺便来看望老师和故交及做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社会调查。
  尽管其言谈间语言温和,但对教育的抨击似乎有些过头:一是认为我国目前是以分数论英雄,功利化的教育;二是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等四大缺失,而教辅读物又满天飞;三是以前的课堂是百花争艳,现在的课堂可谓"砖盒子印砖一个模子"。教学模式形式化,手段现代化,分析碎片化,目的应试化,钱学森之问成了"天问";四是认为现在的教师队伍职业水准普遍下滑,跪着教书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脊梁的学生,教育的病根子在老师。
  毋庸置疑,这些观点并不新鲜。我多次寄语学生,祈望他们飞的更远,飞的更高。然而待他们飞回来,反馈的观点是否有些"故国环境不适症"呢?教育的病根子在老师吗?
  近三十年来,以分数论英雄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罅隙。无论是校园内师生的评模保送,还是人社部门的入职晋级,不断上演"状元"的神话。绝大多数人偏离了既有的生活轨道,人生旅途的行囊中平添了几多焦虑、迷茫与失落。现在的教育教学怎么啦?人们开始回望历史,打量传统,期望以此寻找来时的路。既有"教育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呐喊;亦有"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共鸣;也有"教育应回归到人,教育应让人回归生活,应让生活回归幸福"的实践。
  说实话,通过选拔录取人才这种方式几乎是人类共同的认知,并没有错,那么错在哪儿呢?"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错,错就错在人成了分数的奴隶,错在评价和赋值的方式。
  教材的编写关乎学生教育,这是公理。那种以民国老课本"开放而质朴"之优点而否认现行教材的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姑且不说民国老课本需要"割赘肉"和"排毒"的不少,单从教材应该为未来预留接口这一要求,推陈出新难道完全是错吗?教育需要尊崇一些"老理儿",但更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何况教材的编写与普通教师是八竿子打不着。
  还有一种对待教育的沉船心理,不可不察: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塌糊涂,"诺奖得主莫言其实就是连小学都没有读完的乡土作家,现在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这样的作家。"一些用人单位频频抱怨,很多大学毕业生连一封最简单的介绍信都写不出来。显而易见,以极端的例子来否定现代的教育,肯定是一叶障目。
  传统的课堂有其优势,其短板亦不容忽视。首先"黑板+粉笔",学生会感到抽象,难以消化和理解。如教师对于某些概念的讲解,舍弃直观的背景,以一种静态的语言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学生在理解概念时由于缺少经验,而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到茫然。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教师书写板书总是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尤其在习题课中更为突出,复杂题图绘制困难且费时,影响课堂效率和授课容量。
  教辅读物满天飞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官商勾结下的教育怪胎,一方面是教育巨大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人深知"有了庙门就没有送不出去的猪头",通过非凡运作导致课业负担减而不轻。
  说到教师队伍整体下滑,身为教师队伍一员,我感受到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消灭文盲到"普九"再到均衡教育,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进步和变化。至于说教师跪着教书也好,挺起腰杆也罢,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一现象恐不单单是教师吧。
网站目录投稿: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