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中国古代兵书达二三千部。 其中七部,被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为必读的兵法丛书,称"武经七书"。 包括《孙子兵法》《六韬》《吴子兵法》《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名书。 我们略作了解。 一、《孙子兵法》 又名《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吴国孙武所著。 被认为是古之"兵经",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现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译本流传。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现存《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等13篇,5900余字。 它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以及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自成体系。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也有所反映。 二、《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注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即姜子牙所著),实际为后人所著,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六韬》被誉兵家权谋类的始祖,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共60篇,部分内容已佚失。 《六韬》重视政治上胜敌,除继承发展前人有关军事思想外,还具备许多自身的特点,在军事思想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三、《吴子兵法》 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吴子》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 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四、《司马法》 旧题《司马穰直兵法》,作者为春秋后期齐国人司马穰直,本姓田,因官至大司马,故称。 《司马法》本义是周朝以来治兵的典章制度,所记载的内容不限于一世一代。著作权应属于历代治兵的司马,田穰直只是其中之一。 《汉书・艺文志》中礼类著录有《军礼司马法》155篇,至隋代以后,《司马法》只出现于兵家著录中了。 今本《司马法》只有5篇,但其所记载的古代军礼、军法等,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古代礼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三略》 原名《黄石公三略》,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 《史记》记载:张良遇见一位自称谷城山下黄石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 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应是后人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但有许多独到之处。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 《三略》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六、《尉缭子》 历史上有两个尉缭,一个是六国时代与梁惠王对话的杂家尉缭,另一个是秦始皇十年与秦王赢政论兵的兵家尉缭。 前者的著作是归于杂家的《尉缭》29篇,后者著作是归于兵家的《尉缭》31篇。至西汉时期,两部《尉缭》同时传世。 到宋朝,两书都剩残本,遂合成一本,流传于世,便是今天的《尉缭子》,共计24篇,9000余字。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本,我国目前所流传的本子都是根据它来影印的。 七、《李卫公问对》 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是以唐太宗与李靖问答的形式来探讨军事问题。李靖是唐初名将,被封为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对于《李卫公问对》的作者,大致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就是李靖所作,一种认为是后人整理李靖与太宗的言谈编纂而成;还有一种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撰。 第一种说法证据太少不被人们接受,二三种说法至今仍无定论,但现在人们多倾向于为宋阮逸所撰。 其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虽不是李靖所作,不能作为唐代史料,但并不影响它在军事思想史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