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其后蜀汉的军队领导人到底是谁,学界一直扰攘不休,通常的排序是:蒋琬、费祎、姜维,从职务上看好像是正确的,但是,别忘了,赵炎问的是军队领导人,而不是政府首脑。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蒋琬、费祎是以政府首脑的身份管理指挥军队的,那姜维总算了吧,他可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将领,还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说得好,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能忽略,诸葛亮毕竟死了啊,老师死了,他的学生还能有用武之地吗?姜维真正执掌军队大权的时候,是在253年费祎被刺之后,已经过去了十九年。在这之前,谁又是蜀汉军队的实际领导人呢?笔者以为,是大将王平。 读《三国演义》,王平几乎是一个很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色,除了挥刀杀魏延时表现出一丝狠劲之外,很少看到过他发飙。我们常说,一个爱发飙的人,多半是色厉内熊的家伙,而不爱发飙的人,却往往是狠角色。实际上,历史上的王平就是这样的人,反映在职场上,有五点智慧值得说一说,或能对今天的打工仔有所帮助。 1、碰到性格太过相似的领导,常不得见容,此时最好别硬顶,而是选择走人。 王平在刘备阵营,属于"解放兵",也就是投降过来的。王平原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代理校尉。刘备发起汉中之战的时候,他是以徐晃副将的身份参与战争的。提到徐晃这个人,不能不想到"治军严整"四个字,曹操夸他有"周亚夫之风",可不是随便说的。徐晃的性格,在《太平御览》里有记载:性严,驱使将士不得闲息,于是军中为之语曰:"不得饷,属徐晃。"再看看王平的性格特点,陈寿评价说:王平忠勇而严整。二人的性格简直太相似了。 在徐晃手下当差,王平一直感觉憋屈,这就是职场的惯例:与领导性格太像,不得见容。史载王平经常被徐晃逼穿小鞋,受到排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王平选择与领导来硬的,恐怕玩不转,为何?徐晃是曹操身边的红人,后台太硬。王平的做法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嘛,老子不干了。218年,正好在汉中前线碰到刘备,王平非常愉快地做了"解放兵"。 2、在自己瞧不起的领导手下干活,表面功夫要做,但分内事一定要做好。 刘备是个好领导,诸葛亮也是个好领导,所以,王平在蜀汉阵营过了十年的舒坦日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是起码心情是相当不错的,没人再给他小鞋穿了。 到了228年,这种舒坦日子结束了,因为王平被诸葛亮安排给马谡做先锋,协助守街亭。马谡是不是好领导呢?不好说,因为他当领导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平时都在诸葛亮身边当"幕后英雄"。就守街亭的过程来看,赵炎发现,有两点值得留意:一是马谡显然缺少好领导的素质,刚愎自负,不听人劝;二是王平等将领大多瞧不起马谡。跟着这样的领导,日子自然不会好过。 在职场中,如果遇到自己瞧不起的领导怎么办?王平的做法是,该反对的反对(反对上山),该坚持的坚持(坚持分兵),这是表面功夫,也是原则性问题,否则将来不好向上面(诸葛亮)交代。如果领导不配合,那就退而求其次,埋头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尽自己所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街亭一战,马谡彻底完蛋了。当蜀军水源被断、士卒离散的时候,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断后,收拾败军徐徐而退。诸葛亮是个明白人,斩了马谡,批了魏延,却重奖了王平,破例升为参军,统五部兼营事(以前的马谡干的活),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3、经常对别人说,我不行,适当"自轻",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 王平有一个不被后人认可的性格特征,学名叫"自轻",跟自负相反,通俗地说,就是缺乏自信。关于这个性格,陈寿直言不讳地评价:"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但是,赵炎认为,王平的"自轻"性格完全是装出来的,是他的职场智慧之一。 蜀汉职场,是个典型的"一言堂"职场,谁也休想撼动诸葛亮的话语权。这一点,蒋琬知道,费祎知道,王平自然也知道。唯一不知道的人,大概就是愣头青魏延了。过于自负的人混迹于职场,同样会遭遇"不得见容",小鞋那是穿不完了,人际关系也好不到哪儿去。身边人,身边事,魏延的教训活生生就在眼前,王平焉能不引以为戒? 通过适当"自轻",王平与上中下各色人等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诸葛亮称赞王平"号飞军,所向无前",蒋琬也认为王平是个好人,在诸葛亮死后,立刻推荐王平去永安防守东吴。鬼都明白,蜀汉东南无战事,去永安呆上几年,功劳是少不了的,过失是不会有的,等着升官发财吧。就连魏延这样基本上没有朋友的人,也视王平为他的唯一朋友,足见王平"自轻"的好处。 4、机会来时,对潜在竞争对手绝不手软。 魏延死在"好朋友"王平的刀下,有人说王平充当了杨仪的走狗,赵炎以为,这是不公平的。 首先,魏延有没有真的造反,咱先不说,在诸葛亮已死,军心严重不稳的情况下,魏延的举动分明是在拆台,而不是补台,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确实不明智,王平有杀他的理由。 其次,就军事才干来说,魏延比王平厉害。从"狭侵疑"的性格特点来分析,王平心中应该有一个结,即魏延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第一人,也是自己攫取未来军队领导权的最大竞争者,姜维此时的威望对王平还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即便魏延不作乱,按照其愣头青的做派,人缘极差,王平迟早也会拿他开刀,只是时间问题。但王平不会自己动手,他跟蒋琬、费祎的关系都很好,随便找个借口,或者下个套,都够魏延好看的。如今机会到来,自然毫不犹豫,王平手起刀落,魏延脑袋搬家。这也是职场智慧。 很快,王平去永安溜了一圈,回成都就做了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扎汉中,兼任汉中太守。汉中是蜀汉最主要的战略前沿,失去汉中,蜀汉基本上就完了,因此,"安汉将军"外加"汉中太守",这个官职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那是国家的栋梁才能封的。而吴懿又是刘备的大舅子,年纪也老了,让王平辅助吴懿,其实就是朝廷将蜀汉的命脉托付给了王平。如果魏延健在,恐怕轮不到王平。四年后,即237年,吴懿死,王平成了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成为蜀汉实际上的军队领导人。 还有一个情况可以证明我的观点,238年,大将军蒋琬驻沔阳,王平任前护军,署理(代替管理)大将军(大司马)府中事务。这就是说,蒋琬知道自己不懂军事的软肋,署理军队事宜统统交给了王平。作为一个领导人,蒋琬是成功的,内政上有费祎帮忙,军队里有王平辅助,自己则乐做甩手大爷。作为一个混迹职场的打工仔,王平也是成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加上无竞争对手,不青云直上也难。 5、独当一面的时候,正是显示实力的时候。 在现代职场中,领导考验部下的实际才能,多让其独自完成某项计划的实施,因为如果是多人合作,不免会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难以识别谁是谁非,就难以有效识别人才。 诸葛亮就是这样的领导人,第四次北伐时,就派王平驻守南围,以拒魏军。在这之前,王平从来没有过独当一面的履历,虽然表现不错,但诸葛亮心中还是没底,所以需要考核。 领导考察自己,说明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如果此时还假谦虚,遮遮掩掩的,那就叫迂腐了。王平可不是迂腐之人,他在南围显示出惊人的谋略,用几千人阻挡住河北名将张颌的数万大军的进攻,让小小南围,成了张颌的伤心地。经此一役,诸葛亮对王平彻底放心。 243年,蒋琬病重,回军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这又是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当然,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了,因为这是王平在职场最辉煌的巅峰时刻。 第二年,魏帝命曹爽统军十余万伐蜀,新任领导人费祎来前线督战,王平的表现相当出彩,他没有采纳坚守不出的建议,而是主动出击占据兴势山,最终击退魏军,取得了保家卫国的胜利。248年,王平去世,结束了他近乎完美的职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