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谷雨养生谷雨这样养生才健康


  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气,作为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我们也就即将赶走寒冷迎接夏日的到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谷雨养生呢?在谷雨时节多吃什么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不要着急,接下来就一起去文章中看一看吧!
  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非常的潮湿,人的脾气就会很暴躁,所以大家在谷雨过后需要好好的调养身体,要注意防过敏防感冒,可以适当喝些茶对身体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谷雨养生吃什么好!
  谷雨该如何养生
  多饮茶
  春雨增多,气温攀升,茶叶枝丰叶满肉厚,春茶品质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古至今就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茶的保健功效,以及茶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对人体都有好处,按制作程序,分为绿茶、红茶、白茶、普洱茶、清茶等等。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叶,如龙井、碧螺春等,绿茶据报道有较好的预防肿瘤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叶,如锡兰红茶、祁门红茶等,红茶由于经过发酵,比绿茶对胃的刺激性降低,比较适合平时胃肠功能偏寒、消化不良的人群;还有常见的普洱茶,属于黑茶的一种,茶多酚含量高,可减肥消脂,调节内分泌功能。
  谷雨过后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喜好,饮饮茶,踏踏青,对身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防过敏
  谷雨过后,雨水增多,春风乱絮,草长莺飞,百花齐放,外感风邪,内有湿邪,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素有过敏体质者更应该注意避风避湿防过敏。中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大多采用祛风除湿止痒,可见风和湿里应外合是中医认为过敏的主要机理。出门注意戴口罩,少接触花粉,雨天风天少户外活动。
  防感冒
  谷雨过后,气温逐日上升,北方多风,风劲则寒,风弱则暖,故温差大;南方多雨,雨水潮冷,故气温时高时低,忽冷忽热,体弱者添减衣服不及时,就容易感冒。故平素应注意避风防寒保暖。
  谷雨养生吃什么
  百合莲子银耳羹
  材料
  银耳、莲子、干百合、冰糖、枸杞。
  做法
  1.将银耳用温水泡发,大约半个小时后洗净。剪去根部,用手将银耳撕开成一小片,同时,莲子,百合,枸杞也分别用水泡发;
  2.将撕好的小片银耳放入砂锅内,倒入足够多的清水,开大火煮开后,转文火煲约2个小时;
  3.将银耳煮到浓稠状态,再放入冰糖搅拌,然后倒入莲子再煮半个小时左右;
  4.最后倒入百合和枸杞,煮15分钟即可。
  冬虫夏草炖鸭
  材料
  冬虫夏草10根,鸭1只,生姜、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
  1.先将鸭宰杀干净,用清水洗干净;
  2.将冬虫夏草、姜及其他调味品放入鸭肚内,用线扎紧,隔水炖一小时左右。
  枸杞子炖蛋
  材料
  枸杞子15克,鸡蛋1—2个。
  做法
  先将鸡蛋打入碗内搅匀,加入枸杞子,加入少许调味品,隔水炖熟即可使用。
  兔肝鸡蛋汤
  材料
  兔肝1-2个,鸡蛋1-2个,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
  1.将兔肝切片,用生粉、盐、姜、酱油腌一下;
  2.锅内水烧开后放入腌好的兔肝,再打入鸡蛋搅匀,煮开几分钟,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食用。
  玉米须大枣黑豆粥
  用料
  玉米须60克,大枣30克,黑豆30克,胡萝卜90克。
  做法
  水煮玉米须半小时,去须,用其水煮大枣、黑豆、胡萝卜(洗净切块),豆烂即止。
  功效
  有健脾益肾、利湿的功效。
  海带银耳羹
  用料
  海带50克,银耳20克,冰糖适量。
  做法
  将海带洗净切碎,银耳泡发后与海带一起加水用文火煨成稠羹,加冰糖适量。1日内服完,可常服。
  功效
  能疏肝、补脾肾。
  山药内金鳝鱼汤
  用料
  黄鳝250克,鸡内金10克,淮山药10克,生姜4片,黄酒、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
  活杀黄鳝,洗净去内脏,切段,开水去血腥黏液。鸡内金,淮山药洗净。起油锅,用姜炒鳝肉,加黄酒少许,再加适量清水,转入砂锅内,加鸡内金、淮山药和生姜,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加精盐、味精后再煮一沸即可食用。
  功效
  能健脾消食、调和肝脾。
  农历谷雨,虽时值暮春,却阳气骤升,人体蓄积的内热易生肝火,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这就是"春火"。
  饮食方面注意调养肝气,多吃酸甜食物和粗粮,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萝卜、莴笋等,水果有栗子、草莓、红枣、菠萝等,特别是蔬菜所含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要,而生冷黏杂食物少吃,以防伤及脾胃。
  谷雨时节不宜大补,选择滋阴清热的食品,如食用菌、山药、白果等。
  此外,春捂有度,打球郊游,疏散郁滞,调养精神,养肝护肺。
  结语:谷雨时节是春夏之交,我们必须要做好谷雨时节的养生工作,今天给大家介绍了关于谷雨如何养生和谷雨养生吃什么好,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谷雨时节都能养好身体,能够更加健康长寿。
网站目录投稿: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