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新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经济"成为最热的关键词之一。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经济"的概念并不新,最早出现于美国《商务周刊》19 9 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其时,"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一词早就在中国使用,高层也早就在讲话中谈及。事实上,"新经济"这三个字也并非第一次从李克强口中说出,李总理对这概念念兹在兹。就在"两会"期间,李总理与经济、农业界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曾八次提及"新经济"。而就在此前的一个月里,他已经至少三次阐释"新经济"的内容和意义。在谈到"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时,李总理说,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在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总理提到,过去我们的政策主要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就地扩能,现在要提升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他还指出,"新经济"里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常常混在一起,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众创空间则进一步打破了专业界限及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划分界限,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其中也孕育着"新经济"的样态。在李总理眼里,"新经济"已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在李总理心中,对"新经济"也有了更大的寄托;在李总理的手中,"新经济"也必将打出一副经济组合好牌。 从普遍意义看,"新经济"一般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重要内容。广义上讲,"新经济"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内在转型升级的外化表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体现。当然"新经济"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即IT革命、全球化、知识经济、智能化打造的新型制造业为一体的,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为特点的一种新经济现象。"新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趋势。 有了对"新经济"这样的认识,鉴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迫切强大需求,将"新经济"正式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它不仅是千禧年之后互联网经济的代称,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也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等浅层次的东西,而是预示着中国经济全面深刻的脱胎换骨。 回顾美国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走出上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克林顿繁荣",几乎主导了全球的产业革命,可见"新经济"对于促使经济发展转型的巨大作用。再查此轮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但在全球其他地区经济仍在苦苦探底低迷之际,美国经济却率先复苏,动力仍然来自于"新经济"。德国经济能够在20 0 8年经济危机后受到创伤最小,同样得益于"新经济"对传统制造业的革新和升级。德国所谓的工业4.0其实就是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将生产过程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所以说德国的工业4.0就是在"新经济"中孕育的,这就是"新经济"。由此可见,凡是"新经济"发达、发展快的国家,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经济良性发展的动力就十足。美国如此,德国亦如此。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期没有赶上那班早车,但却抓住了本次"新经济"的快车。虽然"新经济"在制造业上尚需像德国一样加力,但在服务业上"新经济"运用却领先世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世界I T业中也是举足轻重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O2O、互联网金融等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来自Wind资讯的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最快的行业主要为"新经济"板块,其中突出的分别是非银行金融(78. 08%)、传媒(24. 69%)、医药生物(18.48%)、休闲服务(17.04%)、通信(13.46%)、计算机(12 . 26%)和电器设备(7.00%)等。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新经济"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而且后劲潜力巨大。试想,如果没有"新经济"业态的大发展,那么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无疑会更大。由此可见,自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以来,这一战略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诸多行业,"新经济"在中国也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分析中国走向"新经济"的背景,既是形势倒逼,也是主动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必须改变。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严重雾霾天气等环境事件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要在发展中化解。 如何发展"新经济"?决策层已经提出了若干具体项目、具体政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3月17日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出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例如,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等等。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经济"在世界范畴的实践中已经快速发展。美国、德国是走在前面的,中国这几年"新经济"蓬勃发展。美国有苹果、谷歌、脸书,中国有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在互联网发展的某些方面,中国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比如与消费、零售组合的阿里巴巴,以及社交应用微信,但在与工业、制造业的结合方面,还需要学习美国、德国的经验。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及随着未来技术创新和进步推动工业进入智能化阶段。工业4.0的核心就是通过CPS(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中国也必走好这一步,让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将使得中国分别处于三次不同产业革命层级的产业都受益。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新经济"的下一突破点就在"中国智造"。 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更深层次的支撑。从政府方面来说,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供应自由的创新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产权保护,政府自身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要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企业自身提升之迫切,自不待言。除了上述直接的经济因素之外,有些其他因素比较间接,但绝不可或缺,如基础科学、优质的教育。没有强大的基础科学,没有普遍受过优质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很难想象"新经济"的走向。经济生长对参与主体不断提出升级的要求,最后指向中国经济全面深层次的脱胎换骨、升级转型。"新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待"新经济"一定要有新思维,唯有新思维,才能推动"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