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完成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才能更好的体现作品的文学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短篇小说《逃离》及李文俊汉译文为例,从语气、情态和评价三个角度完成了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分析,以期对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进行进一步阐释,并为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提供一些合理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逃离》 引言: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概念功能为三大纯理论功能。其中,人际功能为人们利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功能,即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建立和保持关系,并利用语言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人际意义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则能够更好从语言学角度完成作品的人际功能分析,从而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更好的再现其中的人际意义,以体现译文的人际功能。而《逃离》作为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其语言能够体现丈夫、妻子、邻居等社会角色间复杂人际关系,因此值得从人际意义角度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理论分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就得以被创立。作为一种多维度分析模式,该模式将语言功能划分为语篇语义、词汇语法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次。而韩式理论的出现,则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工具,即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概念功能这三大理论工具。但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都在研究语篇功能和概念功能,只有较少学者关注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但无论是从翻译的过程还是翻译的成果来看,人都是这一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存在,将会实现"人际间的互动"。因此在讨论文本翻译问题时,还应先对文本的人际功能进行关注,才能更好的进行文本翻译。从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上来看,语言能够代表说话者动机、身份、态度和地位,并且能够反映他对事物的评价、推理,所以具有相应的人际功能。而在实际进行语篇翻译过程中,想要运用人际功能理论对语篇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还要从语气、情态和评价三方面完成语篇分析。 (一)语气系统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将完成语气这一语义系统的构建,完成包含语言角色、交流物等内容的交流。而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各小句则相当于一个"命题"。利用语言进行物品或服务交流,各小句就相当于一个"提议"。所以在该语义系统中,语言角色和交流物作为两个变量,能够使语言拥有与"陈述"、"命令"、"提问"和"提供"四种主要语言功能。其中,封闭性信息由"陈述"提供,需要利用陈述语气实现。开放性信息由"提问"提供,能够利用疑问语气实現。在给予服务和物品时,则可以利用"提供"给予,并利用不同语气实现。如果需要获得物品和服务,可以利用"命令"获取,并利用祈使语气实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听话的人能够对说话者提供的信息或所需信息有一定的理解,就能顺利完成语言交际[1]。从构成上来看,语气由限定成分和主语构成,后者能够用于限定命题,前者为命题或提议的成功负责和有效的部分。同时拥有这两部分,才能使语言成为可以论和实际存在的概念。 (二)情态系统 从人际意义组成上来看,情态系统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该系统,说话者能够判断命题是否有效和能否取得成功,并且也能够判断能否通过命令要求对方承担义务,同时也能判断出自己是否在提议中完成了个人意愿的表达。从系统组成上来看,情态系统由意态和情态构成。在说话者提出的命题中,对话者之间的情态意义可以统一归结为"是"或"否",能够用于进行不同概率和频率的指代。在英语句子中,情态动词可以利用概率和频率限定,情态副词也能够采取同样方式限定,即利用两者并用的形式进行表达。而在说话者提出的提议中,可以利用规定和禁止进行意义的归一总结。如果有意态介于二者之间,则可以指代不同值的意愿或义务。而在英语中,可以利用限定性情态动词和谓语延伸部分进行义务和意愿的编导。此外,也可以利用单独主句进行表达,即利用"情态隐喻"进行情态意义的表达[2]。而利用"取向"进行情态意义的表达,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表达,可以将其划分为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可以将情态值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三)评价系统 在人际功能这一概念引起人们关注后,评价理论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提出和发展。该理论是针对人际意义系统提出的理论,与价值溯源法、文本磋商态度种类、说服读者方法和投入情感力度等内容有关,可以被划分为级差、态度和介入三个组成部分,并且各部分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子系统。其中,态度由鉴别、情感和判断构成,可以划分为隐含式和直接式,并且拥有正面和负面的划分。从价值上来看,情感能够用于进行说话者对某现象的姿态的表达,并且也能反应出邀请对话的人及其分享的情绪。而判断由道德判断和个人判断构成,前者为从社会规范或道德的视角进行人的评价,包含人是否被社会许可和能否得到社会尊严,后者为从个人角度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从人际意义角度来看,采取正面判断理应得到表扬,而反之则应该遭到批评。所谓的鉴赏,则为用于进行产品和过程评价的系统。从介入系统的组成上来看,其由借言和自言构成,可以进行责任的语言资源协调,并对言语人际意义的协商方式进行关注。从资源组成上来看,其拥有情态、让步和投射等语言资源。针对投射这一语言资源,可以将其划分为转述和引述,能够用于进行较多评价源的提供。而利用情态,则能实现服务和信息的磋商。利用让步,可以监控读者的预期[3]。此外,所谓的级差,则是态度的增减,由聚焦和语势构成,前者为对人或物等不可分级范畴的描述,有"清晰"和"模糊"两种描述,语势则强调程度上扬或下降,可以利用诅咒语、强调性副词、隐喻和表态性实词实现。 二、从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角度分析短篇小说《逃离》的意义 短篇小说《逃离》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作品,由八个小短篇构成,如Runaway、Chance等。其中,Runaway这一小短篇对女主人公无法忍受丈夫脾气的情节进行了讲述。在邻居的帮助下,女主人公Carla虽然得以离家出走,但在去往多伦多的过程中又对生活感到茫然,并因为没有丈夫而感到无所适从,最终只能求丈夫将自己接回家。而文章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就是由于其不仅采取的丰富的叙事技巧,并且还从敏锐视角完成了丈夫对女主人公的态度的生动刻画,并且能够反映出女主人公与丈夫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4]。作为享有"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声誉的作家,爱丽丝·门罗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以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见长,能够从女性成长、家庭和婚姻生活角度对女性社会地位进行反映,所以能够更好的展现女性与生活中接触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翻译该部作品的过程中,还要对这种人际关系进行对等翻译,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完成跨文化建构,才能使作品的文学价值得以保留和体现。但就目前来看,李文俊在翻译这部作品中,存在一些语气缺失。出现这一问题,主要与译者没能更好的把握英语与汉语在人际意义上的异同有关。所以,想要更好的进行文学作品翻译,就要掌握英语和汉语在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的异同,从而通过适当改变原作的语气、情态和适当增补评价以实现人机意义的建构,进而更好的完成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还应从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角度对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展开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译者翻译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并从中进行合理翻译策略的总结。 三、從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角度分析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 (一)从语气角度分析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看,语气为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不同语气进行不同交际功能的执行,并进行不同人际意义的表达。所以在句子中运用人际意义"句法"时,还要以语气为互动基础。在对话的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完成一个言语角色的选取,并为听话者提供另一个互补角色身份[5]。而文化差异的存在,则将导致语气的选择呈现出一个动态过程。适当进行原作品语气的改变,才能使译文中取得与原文相同价值的人际意义。例如,在《逃离》中有一句"Get a grip on yourself",可以翻译为"得控制住自个人嘛"。在原文中,克拉克经过房间看到女主人公蜷缩成一团,并控制不住想哭的时候,其就会说这句话。而英语句子表达出的语气为祈使语气,是男主人下达命令的口吻,以体现男主人公不尊重女主人的态度,也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却成为了一种安慰和给予合理性建议的语气,反而完成了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进而导致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人际意义无法等同[6]。女主人公在去多伦多的路上时,原本的英文句子为"She cied out:Let me off",在译文中被翻译为"她喊道:让我下车"。在原文中,这句话反映了女主人在路上发生了思想和情绪的变化,最后只能无助的向司机呐喊,是一种祈使语气,表明女主人在与司机对话中的无助。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显然译者对女主人公与司机的社会关系有了错误理解,并未翻译出女主人公所处的无助状态。面对女主人公的喊叫,原文中司机的回答为"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Toronto",以"I"为主语体现了司机在对话中进行了自我地位的提升,直接翻译过来无法将主语的优越感充分体现出来。在处理这一语气式,译者进行了较好的处理,利用反问句"你不是要去多伦多吗!"强调了司机恼火情绪,从而使女主人公与司机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完整体现,侧面反映出了女性在当时不受尊重的社会地位[7]。从总体上来看,译者在实现语气翻译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显然忽略了人际意义的价值对等问题,存在这语气缺失。但在一些句子的翻译中,则通过适当改变原句语气实现了人际意义的再现。 (二)从情态角度分析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情态,能够进行一定句法作用及意义的体现,并反映一定人际意义。利用情态,可以表达出不确定真实值或缺少对真实值的承诺[8]。而语气在语法范畴内,情态为语义范畴内,通过合理使用情态能够进行说话者态度的表达,并增强提议说服性与商讨性,同时也能使交际双方的权势和地位得到体现。在《逃离》中有一句"She had always disliked the sight of him",用于反映丈夫对女主人公的感受,认为女主人公"有点蠢",所以眼睛中总带有嘲弄神情,随时可能变得杀气腾腾。在该句子中,使用了高量值认知型情态词"always"和否定型实意动词,以体现丈夫对主人公较为讨厌。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该句翻译为"她从来就不喜欢见到他",以实现人际关系意义对等。在女主人公并未逃离成功后,其丈夫对帮助女主人公的邻居说道"I think you owe me,maybe,you owe me an apology",以表达其在感到生气的同时,得意于女主人公并未真正逃离掉[9]。使用"I"和"maybe"等词语,看似同时使用高值概率和低值情态比较矛盾,但实际从语境角度却反映了女主人公丈夫的装腔作势的性格特点,并且表达了其对邻居的嘲弄,从人际意义角度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准确刻画。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考虑到汉英在这方面并未有明显差异,所以直接将该句翻译为"我认为你欠我,也许是,欠着我一个道歉"。 (三)从评价角度分析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 在短篇小说《逃离》中,有关人物性格和行为或事物价值的评价较少,所以还要从情感和判定性语言角度进行文学作品评价意义的分析,以实现人际关系的跨文化建构。在原文中,丈夫与邻居的对话中有一句"My wife Carla is home in bed,asleep in bed.Where she belongs",能够体现出丈夫与邻居的人际关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则通过适当增加原作的评价资源实现人际意义的价值对等,即将该句翻译为"我老婆卡拉正在家里的床上睡觉,睡得可香了,那是她自己的家"[10]。"香"为判定性词语,利用该词语进行修饰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丈夫的得意姿态,并且表达出丈夫认为其他人的行为无法奏效的嘲讽意味,进而更好的体现二者的人际关系。而在女主人公回家之后,原文中丈夫说到"When I read your note,it was just like I went hollow inside"。在这句话中,"hollow"为形容词,直接翻译过来也能与原文的意义相符合,但是却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所以译者将其翻译为"掏空",并增加了"五脏六腑"这一宾语,以体现丈夫在妻子离开后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难以割舍[11]。通过增补评价资源,则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丈夫在失去妻子后才开始珍惜其价值的情感和态度,也揭示了这样一种人际现象。 四、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语气的选择会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出现动态呈现过程。做好语气的选择,才能使原文中的人际意义与译文保持同等价值,所以在翻译时还应通过适当改变原文语气以实现人际意义。在情态使用方面,利用情态不仅能够表达态度和增强语句说服性,还能体现交际双方的地位和权势。此外,在翻译作品时,想要进行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还应进行作品评价意义的再现,即通过适当增加评价资源以体现人际意义。因此,相信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角度对短篇小说《逃离》的人际意义展开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启示。 作者简介:郝晓丽(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学历:研究生在读,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谭敏,赵宁.迷失在逃离与回归之间——析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6:48-52. [2]张音.围城的逃离与回归——谈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31-32. [3]彭超,范芊婀,丛治辰等.逃离到内心,行走于小说精妙之路——关于门罗《逃离》小说艺术的对谈[J].百家评论,2014,06:62-78. [4]孙丽.英文小说中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以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04:429-434. [5]傅琼.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3:94-97. [6]程微.态度的转渡——从评价理论到语篇翻译中人际意义的传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3-17. [7]邵春,李娟.经济语篇中词汇隐喻的人际意义:以评价理论为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4,01:20-24+77. [8]李建云.温德米尔夫妇对话的人际意义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1,04:93-97. [9]陈海叶,郅红.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系统功能适用语言学释解——以短篇小说《杀手》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7. [10]熊韡薇."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逃离》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04:82-85. [11]马丽莉,刘丽丽.成长中的无所适从:门罗小说《逃离》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