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安+张吉良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与高职生"有业不就" 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据麦可思公司调查,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事实表明,与学历、专业技能相比,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几乎都把敬业、责任、忠诚等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条件。高职生职业素养缺失不仅是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认真思考内涵建设的要义,坚持立人立德,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让学生在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因学术视野不同,经验阅历各异,人们对其内涵的界定也存在分歧。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岗位或职业活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体现了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内在规范和要求,通常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使人终身受益。 职业素养教育则是教育者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 三、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课题组在对20余家企业和300名在校生、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落后。受技术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就业率,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使高职教育沦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 二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职院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从学科课程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转变。虽然学校也开设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但这些公共文化课程基本上是以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学科色彩浓厚,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三是职业素养教育没有融入专业教育。绝大部分专业在实际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极少涉及企业价值观、责任心、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的内容。 四是校企合作不紧密。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处于浅层面上的学生顶岗实习、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层面,对于如何围绕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展开有效合作,缺乏企业参与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五是缺乏科学的职业素养测评标准和体系。由于责任心、忠诚度等"软指标"具有笼统模糊、不易量化等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大多未建立起相应的学分转换制度,这样就给评价考核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对职业素养的评价流于形式。 四、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1.借鉴全人教育理念,实施"德技并重、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后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对各级各类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人教育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企业培养雇员,教育还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此,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实施"德技并重、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各专业建设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展开调研,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梳理岗位职业活动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要素,然后把这些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分解落实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从而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同步实施。在教学方式上,大力推行以项目为引领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教、学、练一体,理论与实践交融,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重技能而轻素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限制,改变了课堂生态,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大幅提高。 2.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即专业调研(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目标职业群→核心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突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校企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共建对应专业群的课程群平台、对应专业的课程模块,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主要由通用素质平台课程(必修)、通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必修)。"模块"主要由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必修)和专业拓展模块(选修)构成。通用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模块(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身心素质健康类课程模块(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军事教育与训练等)、基本知识素质能力课程模块(英语、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通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国学、社会、科技、经济等);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的课程主要是反映各专业共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内容。 3.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师队伍是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社会专家学者进校举办各类文化讲座,着力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安排教师轮流进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深入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三导师制"育人模式,使学生在跟随老师或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高度敬业、负责等职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养。 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在全院实施职教能力达标测试。教师要按照项目式进行教学改革,根据职业素养培养要求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中都要明确体现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任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认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素养的重要性。如会计教学中诚信意识的培养,食品加工专业中质量安全、生态意识的教育等,使学生顺利实现向"准职业人"的转化。 最后要实施"项目化、分阶段、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按照认知见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的基本顺序,"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进程,"项目化"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协同式"进行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并把精益求精、职业规范、沟通表达、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嵌入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做到技能与素养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修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这一纽带,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定期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素养融于教学全过程,形成校企一体化育人良性互动机制。 5.打造"四位一体"的泰山特色校园文化 文化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源头活水,文化育人的力量也是持久而深远的。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泰山脚下,泰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泰山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育人,学院以打造传统文化、泰山文化、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四位一体"的泰山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是打造体现"泰山"与"职业"特色的校园环境。以泰山松、泰山石刻等泰山元素打造学院文化环境,把"进取、担当、包容、和谐"的泰山精神作为学院精神践行发扬,使之成为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内核。诸如"从善如登""厚德载物"等泰山石刻随处可见,象征顽强不屈精神的泰山松遍布校园,休读亭、文化长廊、望岳园等主题景点与泰山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海天之怀"的博大胸襟、"登高必自"的攀登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融为一体,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责任及做人做事的道理,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是重建泰山书院,弘扬泰山"五贤"治学精神。出版《泰山书院》刊物,通过搜集、整理泰山历史文化艺术等资料,组织、编写泰山文化读本,开办讲书堂,邀请国内外泰山文化研究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在讲书堂开展系列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感受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泰山文化精髓和企业文化精神,奠定职业素养精神底蕴。 三是推行"7S"管理,严格职业行为规范。"7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是现代企业生产现场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接轨,学院在教学区(实训区)、活动区、宿舍区全面推行"7S"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院(系)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学生在严格管理与自我约束中,安全、质量、规范、自律等意识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四是完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立望岳文学社、心语协会等涉及文学、心理等类别的五十多个院系级社团,举办校园读书节,组建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第三课堂,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了解基层生活,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耐挫能力。 6.构建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为全面准确地评价职业素养教育,学院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主要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知识由各科理论知识成绩组成,技能由专业技能成绩、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取得专利等成果组成,态度由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服务社会、社团参与等组成。每项指标都根据不同权重赋予一定分数,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最后得出职业素养总成绩。为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在评价主体上,包含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在对职业素养进行全面量化的基础上,学院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职业成长档案,并把职业素养评定结果作为学校推荐优秀毕业生、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多元化、立体化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作了客观评价,改变了传统重学业考试成绩的模式,提升了职业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高职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教育教学观,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切实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 题:本文是2014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4WH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