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易经与易传通讲一经与传的根本区别


  今日课程要点
  以下内容,根据刘明素老师讲课内容整理
  说起易传,大家可能对于易传的了解甚至比易经来得熟悉。这是为什么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取了易传象辞的文字,也就是乾坤两卦的象辞,乾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就选用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这看似非常凝练的八个字,就是象传所使用的语言特点。所以说,很多读易经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管是象传也好、彖传也好,甚至是文言、系辞这样的文字,相对都比较好理解,因为它与我们现在的语言体系还是比较接近的。可是一旦与易经的经文比较起来,就会发现,易经部分的文字就相当晦涩难懂了。这也是之前我给大家讲过的,到了周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革命,由于到了周朝,文字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西周到东周的过渡时期,在文字的处理和使用上,与过去延续的习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使用和编排更是和西周的时候产生了更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朋友如果读起战国中后期的著作,相对还好理解一点,可是一旦追溯到春秋、甚至春秋以前的文字,就不是太容易懂了。就像我们今天要讲的易传一样,凡易传七书,它的文字体系也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也并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更不是后世所说的易传乃孔子所著。
  在讲易传之前,我想给大家先讲明白易经和易传根本性的区别。
  为什么从前年讲易经,我就重易经而不重易传,在前年讲易经的时候,我还讲了彖辞和象辞,但是今年讲易经的时候,彖辞和象辞我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易经的经文和卦符,是百分之百的群体智慧,这样的智慧是客观的、是科学的,是经得住世间法则的推敲的。可是易传则不同,易传是个人智慧,也就是个体智慧。换句话说,易经从卦符到卦辞,它的形成过程是有着非常长的历史背景的,并且是由世世代代的人总结、研究、制定出来的,这本书是有着非常大的历史时空跨度的。大家要知道,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过是几十年的见识,可是像易经这样的著作则有着上百万年的历史跨度。大家就可以想见,像这样的书才是真正伟大的智慧,像这样的书中才饱含着我们中国老祖宗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最积极的法则。正是由于易经成书的特点,正是由于它这种一点一滴、真实客观有效的积累,才能但的上亨这个字。在讲乾卦的时候,我给大家详细讲述过亨这个字的逻辑,什么是亨呢?就是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实现最积极有效的积累。易经其实讲述的就是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上百万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在群体生存和发展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制定出的最积极有效的社会发展的机制,并制定成共同遵守的法律。这既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也是群体社会发展最古老的以法治国的佐证。
  但是易传则不同了,易传每一篇的文字,都是个人行为,代表的都是一家之言,虽然易传很多的内容都是在尽全力去提高和演化易经文字本身,但恰恰是这种主观臆断的行为,使得流传下来的易传并没有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画蛇添足的反面作用。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可能很多朋友又会感到震惊了,说周易这本书那可是群经之首啊,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人敢如此否定周易的价值,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来界定易传的定位呢?这个问题是一定要给大家解释清楚的。我刚才讲过了,易经在成书的过程当中凝聚了上百万年的历史积淀,也凝聚了千百万中国老祖宗的心血和智慧。易经这本书本身确实具备着无上的智慧和最根本、最积极的社会发展法则。但是易传,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易经十翼"的文字部分,则不具备易经这样高深的价值。易传的成书已经有了封建思想的萌芽,在很多观点上已经趋于非常明显的保守主义。大家要知道,以开放的心态、以高大的格局去做事情,人类的发展虽然也同样会遇到各种挑战,遇到各种麻烦,但是如果用这样积极的法则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即使是天大的问题也都可以使人类掌握逆流而上的法则,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可是一旦趋于保守,一旦放大了私利,就没有办法再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社会的能量。大家都知道众志成城的逻辑,可是,一旦丢掉了公信力,一旦使群体法则打了折扣,群体社会一旦出现了这种离心离德的状态,社会的发展即使选用最先进的制度、运用最科学的手段,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同样规避不了内耗的风险,也一定实现不了利而不害的良好的社会状态。
  我这样讲大家可能觉得比较笼统,不太好清晰地认知易经与易传的区别。我们就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易传和易经所做的比较,让大家真正看一下易经和易传的区别。
  乾坤两卦的文言,很多后世的读书人都喜欢的不得了,因为这两卦的文言,文字非常的凝练,很多人把乾坤两卦的文言都当成了最好的传世文章。咱们今天就开始以这两卦的文言部分和易经做一下比对,大家就会清楚, 我为什么说易传的个人法则是远远比不上易经的群体智慧的。
  文言部分对元亨利贞的解读还没有太大的问题,基本上符合了易经的主体思想,但是在说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问题。大家来看,易经的思想当中,只提到了君子、大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逻辑,三纲五常那都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行为标准。文言上说的"君子体仁"就已经把大家的思想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咱们在讲易经的过程当中,大家都知道我一直在强调客观,让大家都学会放下主观。这是为什么?在讲客观的时候并不是不要主观,因为当一个人可以完全把握客观的时候,或者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客观的时候,就是让主观得到了最大的释放。我们现在的思想,就是受了封建思想主观大于客观这种错误逻辑的引导,使得我们不管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先入为主,总是认为主观可以主导一切,这才是最不科学的,这样的思想才是最腐朽的。咱们在分享易经的过程中,大家已经清楚地感受到,个体成长一定是在无为和有为法则交替进行的过程中获得实现的,在这样个体增长的过程中,才有了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易经里面饱含着个体成长与群体进步的根本法则和具体细则,而并不是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心怀天下,就可以获得增长,就可以比别人强,这是不对的,咱们讲过,保证不了安吉之利,实现不了财货之利,对百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没有进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人即使心里装着全天下的百姓,那也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体仁足以长人"这样的逻辑是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的。
  "嘉会足以合礼"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要知道,有效积累,也就是说,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法则,是客观的,也是科学的,这样的有效积累就是我们讲的,掌握了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也可以说是遵守着道的法则去履行的道的行为状态。但是他的目的是守住道,是躬行道,目标不是理而是在行使道的前提下,体现出了最积极的行为准则和行为状态,这才是礼貌的礼这个字的真实状态。这两者一个为本,一个为末,也就是说,易经讲的是本,而易传的文言则讲的是末。就像我给很多朋友讲过,我说你只要实现了自己生命能量的提高,就一定可以实现名利双收,但是如果你把目标放在了名和利上,那很有可能穷其一生也不会获得名利。这就是本和末的区别,这就是真是法则与虚假法则的区别。在讲易经的过程当中,我给大家一直在讲,我们要认知君子的法则,但是要守住小人的道;认知君子的法则即是明理,守住小人的道那就是行道。所以说,我们明理是为了更好的行道,但是随着后世理学的发展,就放大了文字本身的功能,却忽略了具体道的建设。这样的逻辑就造就了后世很多的读书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这样尴尬的局面。百无一用是书生,讲的就是这个逻辑,知道的理再多,只要不上道,就永远成不了君子,永远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后面讲的"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也同样是这样的逻辑。尤其是后面一句,说"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一句话就把后世很多的读书人彻底的领进了误区,大家要知道,我开始讲过了,易经的智慧是什么?是跨越时空的智慧,也就是说,她是历史发展的智慧,元亨利贞四个字本身就具备着这样的时空意义,就像我给大家讲的,君子与小人的道行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君子的法则,却要守住小人的道,就是因为元亨利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个人别说同时具备四种德行,就是两种也不可能实现。因为一个人只能安心做一件事情,在同一个时空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佛家说"活在当下",道家说"守一",什么叫守一?这也是我给大家讲过很多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叫做知二用一,知二就是懂得变化,用一就是守住不变;知二是玄妙,守一是简便。大家都知道,易经讲的是至简至易的大道,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在学习易经的过程当中找到自己恒一的法则,可以让自己变得简单的法则,这才是找到了真正的道,如此才能实现利而不害的状态,这样才会有德,如果不去行道,就永远没有德,这里讲的四德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学习易经时空观念、动变思想是一定要把握的,如果我们没有时空的观念,不具备动变的思维,就很容易陷入多则惑的误区。不读书还好,读得越多就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接下来我们看,文言对于潜龙勿用的解读。文言上说"子曰:‘龙德而隐者也。’",就这一句话把一部煌煌巨著讲述的最高明、最有价值的行为法则给带到沟里去了。后世出现了非常多的隐士,都是受了这句话的蛊惑。大家要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如果是隐藏的龙,如果是一个明哲保身的龙,还具备什么现实意义呢?在讲潜龙勿用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所谓潜龙勿用者,不是说这样的龙太小,不具备行为能力,而这是龙所具备的非常优秀也非常高明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什么呢?叫做"为而不用",这是真正的无为法则,这是真正把自身能量实现增量的法则。我一直在给大家讲,用身体读经典,其最核心的法则就是潜龙勿用的法则,就是让大家学会为而不用的法则,这种为而不用的法则是什么?我给大家一讲大家就明白了,人要学会吃饭、人要好好睡觉,人要学会最积极有效的修炼身体的法则。大家要知道,这是保证生命能量的先决条件,这更是实现生命能量不断提高的先决条件。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说的这个问题太通俗了,可是我想问大家的是,咱们现在科技也发展了,文化也进步了,试问天底下的人有几个真正懂得这种潜龙勿用的修身法则,谁能在衣食住行之间时时刻刻法天则地,谁能把这种安吉之利的获得转化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去,这才是真正的潜龙勿用。学会了这样的无为法则,看似不能直接转化利益,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没有这样的作为,我们在生活当中就会变成拿命换钱的状态;而如果有了潜龙勿用的法则,掌握了潜龙勿用的道,那就不是拿命换钱,而是有命挣钱。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个词语的缺点,就这两点,一个就可以善终,一个就会不得善终。大家都知道,最近这些年,我们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实在是越来越差,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当中彻底迷失了方向,也彻底丢掉了真正的幸福。这就是丢掉了潜龙勿用、为而不用这样法则所产生的必然现象。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朋友就明白了,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日常起居,能够梳理好自己的生命建设,这难道还不是龙的品质吗?这难道还不是非常高明和智慧的做法吗?天底下的法则,说来说去只有潜龙勿用才是最究竟的法则,也才是最根本的法则。在易经的卦爻辞当中经常会出现勿用两个字,我也给大家讲过,出现勿用的时候并不是不能用的意思,而是时刻提醒大家不能忘本,不能够丢掉身体提高真正的法则。也就是说,在古人的眼中,对于自身生命能量的建设永远是放在重中之重的。这就是历史的经验,这就是时空的积淀。就像毛主席也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讲的就是潜龙勿用的法则。请大家思考,如果我们把潜龙勿用理解成了自身能量不足,就不要到处显摆、到处做事,或者说变成隐藏自己的不足,请问这还是龙的状态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和勇气去哪里了呢?所以我说,这就是保守思想的开始,这就是不客观的开始。易传对于易经,从这里开始就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方向偏离了。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认识潜龙勿用的法则,不但不能隐藏自己的行为,反而要积极参与社会法则,多与人交流、取长补短,不管是吃饭还是休息,还是运动还是锻炼,如果不能在社会的群体法则当中切磋琢磨、教学相长,怎么来实现自身能量的提高呢?
  文言对于中间四个爻的解读,我就不和大家再去一一解读了,我们直接看文言对于上爻的解读:
  是怎么说的呢?什么是亢龙有悔呢?"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这一句话又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就像我给大家讲的潜龙勿用一样,既然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易经乾卦用龙来描述了个体成长的六种积极状态,但是却被文言解释成了两个消极的逻辑。
  文言在最后又讲,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就更加偏离了龙的法则,大家都知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亢龙有悔,这也是我给大家讲过的真正的大龙,也就是说,龙最高明的智慧是什么?就是可以悔过知新,这是古人非常不得了的高明思想。所谓今是而昨非是绝对的,我们今天做的认为对的事情,等明天就会发现是可笑的、是幼稚的,科技的发展同样如此,社会的进步也同样如此。当下永远比过去更进步,未来永远比现在更前卫,所以说悔过知新,又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法则,这才是真正龙的法则,一个不敢否定过去的人,一个不敢真实面对过去的人,就是一个主观的人、就是一个狭隘的人,一个民族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敢正视过去,不敢正视历史,不能在悔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实现提高,那我们怎么还能算是龙的传人呢?
  社会宗教的发展有一个共性是什么?就是忏悔,但是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可以时时悔过的人,一个可以每天反思过去的人,和一个平时不知反省、等遇到大的灾难、产生了大的罪过的时候,再到寺庙或者是教堂当中去忏悔。这两个大家做个比较,哪一个是积极的、哪一个是消极的,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会心知肚明。看来,亢龙有悔教给我们的法则是什么呢?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平时不懂反思、不知悔过,非要等到需要到寺庙或者教堂去忏悔的时候,自己的人生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瑕疵了。不过,如果能够在教堂或者寺庙实现悔过的人,还算是福报不浅的人,如果再换个地方去悔过,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大家想想,到了被动悔过的时候,到了非要失去自由才能悔过的时候,或者是至死不悔的时候,这还是龙吗?如果我们把反思养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一种积极的素质,这就实现了日新其德。我们天天在读书,天天在讲德,日新其德是什么?如何实现日新其德?单靠读书是实现不了的;悔过之心,也就是说,亢龙有悔,才是真正日新其德的法则。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是对亢龙有悔的一个片面解读,时时处处都可以反思、悔过的人,才是真正把握了最积极法则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时时刻刻做到谋定而后动,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真正可以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做到履险如夷。
网站目录投稿: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