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中国的"土地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5周年之际(该法子1986年6月25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6次会议通过)确定"土地日"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中国人口多,入均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的国情,以唤起全民的土地意识。 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附属物,包括内陆水域和海涂。从生态观点看,土地是由土壤、地貌、岩石、植被、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的综合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所指的土地,是指我国各行政区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包括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各种土地利用类别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草原、荒地、河流、’湖泊、滩涂、城镇及农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旅游及国防等特殊用地和其它土地。 广义上的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狭义上的国土就是指土地。 土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几乎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物质。 土地是一种几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没有任何干扰的自然情况下,再生25毫米的表土就需要300年,每年只生成比纸还薄的一层。这种再生速度对于迅速耗蚀的土地并没有多少补偿作用。 由于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中国耕地统计数字为15亿亩,美国根据卫星照片推算中国有22亿亩,联合国公布中国土地数为19亿亩。 土地对于人类来说,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一部人类文明史表明,文明的盛衰取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干百年来,人们长期有一种误解,以为土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们开垦、种植、任其流失,直到贫瘠得不堪种植时,就弃之它去,再去开垦新的处女地。这类事例在世界文明史中均有很多记载。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足迹不仅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登上了月球, 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为减少。但是,人类对土地的基本依赖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除了一些特殊的工矿区外,人口、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仍然集中在土地肥沃的地区。例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都是上地肥沃的地区;国外像北美与西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科学技术文化也比较发达。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土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土地面临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广度越来越深, 自然的土地资源受到人类的深刻影响和支配,土地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加剧 在有原始植被的土地上,树木和荒草抵挡住了暴风骤雨的袭击,调落的残枝败叶覆盖着整个地面,保护水土不易散失并提供给土壤微生物以丰富的食料,因而生物与土壤相辅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态学景象。但是,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裸露地表凭日晒风吹,从而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肥沃的表层细上;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着土壤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于是水土流失便加速进行。 据美国农业部估计, 自从北美大陆开始人为耕种以来,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美国的表土大约损失了1/3。 1992年11月4日,中国水利部首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应用遥感技术普查全国水上流失、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已达367万公里’。这是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会同水利部,组织水利系统和首都三个高校从事遥感应用与水土保持单位,应用航天遥感获得的卫星图像结合地面实测资料,按照统一制定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工作细则,对全国的土壤侵蚀现状进行的——次大规模实际调查,数字是比较权威和可靠的。 由于水土流失,中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多亿吨。黄河l米’的水中含泥沙37公斤,为世界第一,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中华民族大动脉出血。水土流失把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并且淤积沙压农田,从而使上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水上流失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主导因素,长期以来,无休止地滥垦滥伐,陡地开荒,强度樵采,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式生产方式,是水上流失加剧的上要原因。 美国生态和农业学教授戴维·皮门特尔说:"尤其在人们实际上忽视土壤侵蚀的情况下,这儿乎成了头号环境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渐渐加剧的,甚至没有人注意到它正在发生。"1995年2月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周刊发表了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关于上壤侵蚀对环境和经济影响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说,过去的40年来,全世界的可耕地损失了近1/3。土壤侵蚀造成的后果比耗尽矿物资源更可怕,土壤侵蚀是未受重视的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上地退化。所谓上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灌溉农田、非灌溉农田或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它包括:风蚀和水蚀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l/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西藏北部等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上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排放废物直接污染农田土地,造成作物减产与农产品质量下降。土壤受污染的途径很多:工业灰尘的沉降,废气交换,废水流入,废渣堆放等,都可以将废物输入土壤,这种趋势仍有增无减。 造成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现代农业对土地的压力。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头,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马克思所预测的情景,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为适应机耕的要求,无机化肥代替了有机肥料,施用农药消灭害虫。这一切都造成了土壤的污染。 据1990年进行的全国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统计,全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多亩。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9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农业环境污染灾害事故1000多起。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已经空前提高,这就意味着要从土壤中掠取更多的物质,对土地的冲击变得空前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维持土壤的生态平稳和维护土地资源,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与困难的环境问题。 纪念"土地日"时的反思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土地均有过精辟的论述: 管仲说:民之所生,农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 孟轲说: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 商鞅说: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分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 翟灏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卡尔·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毛泽东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农民。 周恩来说: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 李先念说:占一亩耕地等于剥夺三个人的饭碗。乱占耕地就等于杀人。 江泽民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然而,土地损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吐界性的严重问题,保护现有土地使之免于毁灭,对中国来说,更具有紧迫感与重要性。 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中国基本国情。 在地球5.1亿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只有225亿亩,人均只有4.2亩。中国是地球上大国,国土面积960万公里’,但耕地面积仅有15亿亩(中国自己的统计数字)。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约13亩,而世界人均约为4l亩。在中国的国土中,平原面积只占12%,因此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仅为1.4亩。在人口密度方面,我国110人/公里’,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f谓是一片"超载的土地"。 1994年,中国大陆入口净增1300多万人,耕地面积减少1071.7万亩(折合71.45万公顷)。其中国家集体建设和个人建房占用耕地13.79万公顷,自然灾害毁地上2。34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占耕地45.32万公顷。一方面人口在增加,一方面耕地在减少,加剧了人口多耕地少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中,山地、高原多,平地少,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容易开发的土地已经很少。但是土地浪费现象却十分惊人,在"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多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中国环境报)1993年5月20日报道说: "大小开发区2700多个,占地1.5万公里’,而派上用场的仅307公里……有田才有粮,无田则无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每年减少的耕地大体上相当于每年减少几十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即减少数百万人口粮的生产能力。按每增加一人直接消费口粮220公斤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口粮消费33亿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增加肉、蛋、奶等副食品的消费,这也需要由粮食去转化。如果每人每年多吃0.5公斤肉,中国每年需要增加25亿公斤饲料粮。这供给与需求一减一增,是一串多么惊人的数字。这种反向发展的趋势,已经使经过十多年努力才取得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关系开始拉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和粮食单产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稳定农业、稳定粮食产量,首先必须稳定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中国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5周年之际诞生了"土地日",每年"土地日"都有宣传的主题,这就是说要搞好土地法制宣传教育。只有学法、知法才能守法,依法用地。在纪念"土地日"之际,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土地的基本国情,宣传土地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以及守法的益处和违法的危害,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纪念"土地日"之际,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宣传载体,大造舆论,形成声势,让全社会的人们都树立起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的新观念,在纪念"土地日"之际,广泛深入地开展爱护耕地、保护耕地的教育,增强全民族的耕地忧患意识,让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官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良田。 历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如下: 1991年:土地与国情。 1992年:土地与改革。 1993年:土地与经济。 1994年:土地与市场。 1995年:土地与法制。 1996年:土地与发展——保护我们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