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本文以现代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读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中迷信色彩的实质,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审视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一种深藏在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春节回家过年,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 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民俗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团圆亲情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明人高启有诗云:"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即佳节思亲犹如山之绕郭、水之东流一样自然而然。因此,过去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扫墓,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人们则往往遥对明月,以寄托情思,倾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情。 (二)欢庆喜悦 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 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旅途劳累,十分拥挤,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曲折地體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 (三)乐观自信 首先,节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 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 (四)历史意识 清明节扫墓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慎终追远的道德意识。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现代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多与祭拜神灵有关,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细考察,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性。 比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据说灶王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家善恶。人们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来祭灶王。为的是得到对联中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好结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其实是表达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 春节期间燃放的原意在于驱逐恶鬼。《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传说中的独脚怪兽)。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放爆竹主要是娱乐,表示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 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诞节越来越火。随着圣诞节临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场的门口无不摆上一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现在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 (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2、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需要发扬光大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 首先,要重视中国传统民俗的巨大作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学校要重视,整个社会,包括商家、媒体等都要重视,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传统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其三,要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已经被列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其四,要吸取西方节日的某些合理形式,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庆典形式等等。比如:年夜饭的团圆气氛可以在饭店里完成,鞭炮可以要到城区以外燃放,也可以把假爆竹高高地悬挂在现代化的大厦前。红包可以换成用美元装的。在与时俱进的都市里,民俗发展成什么样,不用紧张和担心的。 中国传统民俗博大精深,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若愚.中国民族民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唐眉江.论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化的积极意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2). [4]杜宪兵."恋旧"与"洋化":纽约唐人街美国华人的民俗生活与文化认同[J].民俗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