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高中生用哑铃砸死母亲引发深刻反思 专家:家长期望值要合理,"慢"养孩子,多听他们的心声 2月7日,郑州高二学生成才(化名)为摆脱学习压力用哑铃砸死母亲,并称"不后悔"。这个血淋淋的现实,触痛了许多人的神经,引发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 泉州市关工委、泉州市教育局、华大社会学博士、早报教育专家团心理老师等就此事接受了早报记者采访,他们认为,导致这个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主因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和家长、孩子之间缺少沟通。此事也再次提醒我们,父母同样要学习,学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现象 专制型家庭占多数 把教育简单等同于成绩 早报教育专家团成员、泉州一中心理辅导站老师黄发森,将泉州面临升学的学生家庭环境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自由型。 专制型:当前,多数家庭属于这种类型,即与成才母亲的教育方式有相似的通病——望子成龙,只盯着成绩。市民王小姐回忆说,从她踏入高二开始,父母每天催着她读书,开家长会回来总免不了开"家庭会议",每天都得接受数落、对比,周末跟同学去逛街还得三求五求。"当时,我真的快崩溃了,看到书就害怕,但父母没有注意到我的情况。有两个月,我不敢碰书,直到高考前一个月才重拾课本,勉强考上大专。"王小姐说。刘女士的女儿上五年级,周末都在忙着上各种补习班。"面临升学,孩子的成绩又很一般,我们担心她以后跟不上别人。但是看了那个高中生砸死母亲的报道后,我想了很多。再给女儿报培训班,我会征求她的意见。"刘女士说。 民主型:这种类型是最为理想的。去年,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邵韵兮独立创作的九万多字的武侠小说——《岛·笛·镖》正式出版。很多人以为,邵韵兮学习成绩肯定很不错,其实,邵韵兮小学阶段只拿过一次满分。韵兮的爸爸邵晏认为:"只要尽力就行。"现在,邵韵兮上了初中,父母对她也是同样的要求。他们更希望,韵兮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自己的事。 放任自由型:主要体现于忙于工作、没时间管理孩子的家庭。家长陈女士说,当孩子刚出生时,父母都能花上很长时间观察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后,一切就变了。"成才的母亲可以说是只关注到了儿子的学习,忽视了儿子的成长。要知道,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我们最好都把节奏放慢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反思 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 黄发森说,他看了报道之后觉得,成才走向极端的做法是可预见的,因为他母亲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一心只想让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将心里所有的期望孤注到孩子身上,使成才的生活一片灰暗,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情绪一直压抑又不善于自我释放。 "不少父母唯成绩论,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黄发森说,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有时反而像是推孩子进深渊的黑手。其实,进入高一年高二年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改变,会萌生自己做主的冲动,如果父母看不到这点,仍一如既往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容易产生冲突,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之前也看过类似的报道。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们在指责、惋惜孩子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博士郭荣茂说,教育不能凡事都只强调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最先应该教授的是做人的道理。 只有孩子自己想学习,才能真正学好。郭荣茂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人们忙于工作,疲于应对各种压力,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他建议,家长要"慢"养孩子,多花点时间与孩子沟通,哪怕陪孩子出门散散步、做做运动,说说话,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尊重、理解他们的想法。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建议 多些沟通与活动 帮助孩子们释放压力 泉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周子澄说,有些家长省吃俭用培养孩子,难免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压力。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会紧张、压抑,久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当这种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舒缓和有效解决时,心灵就可能产生扭曲,造成悲剧。成才的行为就是这种扭曲极端的例子。 成才和母亲虽亲为母子,但并没有真的互相了解,也缺乏有效地沟通。"沟通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每位家长都应该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的变化,他们的想法和要求,而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并懂得感恩。 目前,不少家长比较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也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出现了不少误区。因而社会、相关部门要重视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看到这则报道,我感到很心痛。"泉州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长郑华强说。他认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眼下要重视抓"两手","一手"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另一手"则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他认为学校也负有责任,建议开展更多健康的趣味活动,释放孩子身上的压力。 郭荣茂也说,学校应该发挥作用。学校老师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们多讲讲他们切身能感受到、接触到的一些身边的好人好事。"虽然大环境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身做起,多与孩子沟通,提前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端倪,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