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远不代表中国,大多数人花钱的去处也绝非只有茅台五粮液、榨菜二锅头。 今天来聊一聊消费的话题。 消费升级的原动力是可支配收入提高,俗称多挣多花。2010年之后,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率在8%上下,基本和GDP增速保持同步。 除了收入增长之外,消费升级还有另外的一个隐形动力,叫做金融创新。美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个人消费飞速增长,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不是收入提高而是金融发达,个人金融服务从各种消费信贷到零首付按揭房贷应有尽有,它极大助推了个人的消费升级。 说到消费,还有一组数据,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人们在必需品消费这件事上,花费的比例在降低。什么叫必选消费,比如衣食住行。什么叫可选消费,比如休闲、旅游、精神产品、医疗健康、包括投资。 以上这些东西,听起来就很有消费升级的气质。早在2015年中国人均GDP就已经突破了8000美元,到2017年,人均GDP已经达到8800美元。中国经济比海外更快的增长率这个基本面因素,再加上金融的助攻,似乎没有理由不进行消费升级。 然而魔鬼都在细节里,宏观的东西往往因为大而模糊,让你错失细节。了解统计学的人应该都知道,两组均值完全相同的数据,但是他们的标准差可能有着巨大不同,什么叫标准差呢,标准差衡量的是一组数据内,数据之间的波动和差异。 好比说这有两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10个鸡蛋。第一个篮子里,鸡蛋大大小小各有不同,10g、20g、30g、40g...100g。第二个篮子里,每个鸡蛋都是55g完全一样大。宏观上来看,两个篮子没有区别,都是平均重量在55g的一篮子鸡蛋。但是你仔细去看数据,第一个篮子的标准差比第二个大很多,第一个篮子里面,数据的波动要大得多。 这就说到了一个关键问题,虽然看整体数据、看平均数据,我们很不错,但是如果你去看细节,你会发现数据之间的标准差和波动很大。正是由于这种个人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消费主张。而有了互联网,信息流通加速,人们越发呈现出了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这正是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及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因此,北上广远远不能代表中国,北上广的消费升级,也远远不能取代更大范围内人们消费普及的需求。 举例来讲,吃火锅这件事,大数据统计结果,客单价大概在人均100元。那如果有人通过模式创新,把客单价拉低到48呢?这可不是因为掺了假哦,是通过把一群人吃的大火锅变成一个人也能吃的小火锅,把客单价降低近一半,这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呢? 其实都不是,这叫做消费普及。因为客单价做低之后,让大部分普通人,也能够很容易的享受到了不错的产品和服务。因为量在增长,盘子大了,所以这个生意可以在客单价下降的情况下做到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牛奶,根据奶业协会统计,一二线城市人均饮乳量已经达到50公斤/年的水平,但是三四线城市的人均饮乳量仅为15公斤/年。2016年中国人均饮乳量为36公斤/年,横向和国际相比,中国现在人均饮乳量是美国的1/5,远低于日本,印度的消费量也是中国人均的3倍。从普及的角度,让大多数中国人用上又好又便宜的产品和服务,就足以驱动经济的发展,和成就伟大的企业。好了,关键来了,消费普及的规模可能比消费升级还要大,而消费普及的抓手,就是这个"又好又便宜"。可是人们往往只盯住了便宜,而忘记了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优势企业通过提高效率,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这样你就可以在售价不变、份额不丢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当然,优势企业也可以主动降价,通过牺牲一部分利润率换来更大的市场份额。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经说:你的利润就是我的机会。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仔细想想太震撼了。过去我们看企业,高毛利率是护城河说明企业有优势。但是未来,低毛利率可能是壁垒,如果这么薄的利润,企业都能活得挺好,说明它的运营是极其有效率的。这种运营效率是竞争对手模仿不来也学不会的竞争优势,反过来,它可以用低价为消费者提供又好又便宜的产品。这才叫消费普及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结一下,北上广远不代表中国,因为中国太大,幅员辽阔,人均需求差异,使得消费普及空间巨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