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位博物馆的馆长樊旺林,不相信黄河镇河铁牛只是一段民谣一个传说,他相信在历史悠久的黄河上曾经有一座巨大的浮桥。所以他带领一批工作人员沿黄河挖洞寻找铁牛踪迹。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在黄土中挖了无数个坑,他磨坏了十多几双解放鞋。在一片质疑声中,樊旺林咬牙坚持到那一天,当其中一个勘测杆,探测到土里两米下的铁牛,终于黄河传说中的铁牛,消失千年后终于重现人间。 那么为何樊旺林要历经千辛万苦地找到这几头铁牛,又为何他发现了铁牛后,没有将铁牛拉回博物馆,而是让铁牛在户外风吹日晒,是不想动,还是不敢动? 解开这些谜,还是从樊旺林寻找黄河铁牛的起因说起! 现在中国的桥梁技术无疑是世界第一的,其实在古代在桥梁技术上,在数千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较为知名的有赵州桥,福建的构架独特的木拱桥,还有能为行人遮风挡雨的风雨廊桥。不过却一直很少提及跨越黄河和长江天险的大桥, 因为在古代跨越黄河和长江依然以舟船为主,而黄河之上却曾经出现一座 被称为"神桥"的跨河大桥,可是在黄河铁牛出土之前,这座古代"神桥"不过只是一个传说,只是记载于典籍之中,是否真实存在过,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议。 当时黄河一直有铁牛镇水的传说,被黄土埋没的铁牛和铁人,因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许多人都认为铁牛和铁人的作用,是镇压黄河水患之用,跨越黄河的大桥,从来没有存在过。 不过却有一个坚信,黄河之上曾经有一座堪比"清明上河图"里的拱桥,还要久远还要繁华的一座古桥,堪称世界最早最长的古代垮河大桥,这座桥就是黄河蒲津桥。 黄河蒲津浮桥,在历史典籍中被记载过多次,并且曾经明确地指明了在蒲津渡一带,当时的蒲津渡桥异常的繁华,更是唐朝的一条交通命脉,唐朝南方的许多物资正是再此源源不断的进入到长安, 可惜的是在随着唐朝的灭亡,长安的落幕,开封的崛起,还有黄河的改道,曾经是黄河一大盛景的蒲津桥,和它的历史一起被埋没在黄沙之中,并且渐渐的被世人遗忘,到了上世纪初,因为种种的原因,黄河铁牛基本就沉入到黄沙中。 不过在它被埋入黄沙前,还是有许多的当地人知道它大约的位置,而有些当年的小朋友还经常在铁牛附近玩乐,所以大约位置当地人还算记得,但是毕竟是过去得太久,加上沉沙的原因,即便是樊旺林知道了大约的位置,可是也依然寻找了一年多,才幸运的发现黄河铁牛的踪迹。 由此,古代黄河蒲津渡遗址,最终被发现了挖掘整理出来,成为了现在一个旅游景点。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作为博物馆的馆长,樊旺林在发现而来黄河铁牛和铁人后,却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将铁牛和铁人搬到了博物馆收藏,而是将黄河铁牛放置在户外,任由铁牛风吹雨打,却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更让人奇怪的是,历经了千年在黄河和河沙中浸泡的铁牛,挖掘出来后,不用任何的保养,依然光泽亮丽,并且依然和千年前一模一样,毫无破损,难道古代匠人在制作这几头铁牛加入了什么工艺?还是黄河铁牛真的有神奇之处? 关于黄河铁牛的制作,还得从蒲津渡浮桥说起, 蒲津渡位于山西永济市西郊,是唐朝到明朝的一个著名古渡口,山西蒲洲在远古的舜帝时期,因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是古代适合农耕的富饶的之地,根据古代的传说,当时舜定都蒲坂,后来称这里为蒲都,蒲都迎来的高速的发展,成为了"天下要地",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视,蒲州后来成为了关中重要要塞之一,和潼关一起成为了"关中之第一锁钥"。 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当时的唐朝国都在长安的原因,蒲洲城旁的蒲津渡更成为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是唐朝一条重要的运输命脉,每天从这里络绎不绝的物资,源源不断的供应着强大的唐朝长安城的日常生活。 当时为了来往方便,在蒲津渡建设了一座浮桥,不过这座浮桥采用的方法比较原始,只是利用船只和麻绳将桥连接起来,本来在夏季和秋季倒是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到了冬季和春季,浮桥却每年都会因为黄河冰凌而断裂,所以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保护。 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一年的初春,黄河冰凌又将浮桥给冲垮了,而这次的破坏力也很厉害,导致了唐玄宗知道后,都不由地感叹起来,这时有人上奏给提议,以大唐的国力,打造一座跨江铁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唐玄宗进入了开元盛世,也想体现唐朝的强盛,并且一劳永逸地解决蒲津渡浮桥和黄河冰凌的事,所以下旨开工制作跨江浮桥。 对于建造此桥,工匠和当时的造桥专家,拿出了当时最佳方案,为了不让黄河冰凌和黄河汛期冲垮桥梁,利用了两岸的高地,在上面建造了一座铁链桥,而这座铁链桥最重要的就是两端的稳定铁桥的根基, 为此当时的工匠经过了精细的计算,同时加入了古代的一些五行相克的理念,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技结合,最终确定了在两岸打造八只铁牛和八个铁人,两座铁山、七星铁柱,拉起了铁链。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的造铁技术发达,但是要几十吨重的铁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铁牛表面处理还需要能历经风霜不生锈迹。的确是需要点技术含量,而且古代唐朝可没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虽然炼铁行业技术在唐朝时期非常成熟了,但是制作这么大和重的铁牛,工匠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历朝历代那么强大,为何到了唐玄宗才会敢在黄河两岸造一条跨江铁桥,可不是当时人想不到,而是因为打造这些铁牛和铁人,还有跨江的铁链需要耗费的资源非常之大,只有唐朝积累了百年的国力,在唐玄宗初年的精心治理下,才有如此的雄厚实力打造此桥,可以说蒲津渡是唐朝的一个国家工程。 这座桥到底用了多少资源呢? 根据现在的测算,作为桥墩的八只铁牛,每一只铁牛约有1.9米高,长约3米,宽约1.3米,重达30吨,如果加上底盘和铁柱的40吨,那么一只铁牛的重量就高达70多吨,八只铁牛就重达560吨,这还没加上这座铁桥的铁索还有其他的设备,所用的铁占据了当时唐朝一年铁量的八成。而且当时的铁器对于民生和将士都非常的重要,所以唐玄宗如此做,的确是需要底气。 打造好的铁索浮桥成为了当时的一景,被许多古代典籍记载,成为了重要的通道,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河东移,长安的没落,蒲津桥也被废弃,但是到了明朝,这座铁桥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明清时期的黄河的改道,后来的河沙淤积,铁牛沉入了河沙中。 但是为何如此珍贵的铁牛,挖掘出来后却没有送到博物馆陈列,而是依然放在了河边? 按理说从黄河挖掘出来的四头铁牛,是唐代珍贵的文物,应该放在一个地方保护起来,供人们参观。可这四头铁牛打捞上来后,一直放置在黄河岸边,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到底是为啥呢? 主要原因是,并不是博物馆和当地的文物机构,不重视对铁牛的保护,而是对于这四只铁牛的保护,过于让专家为难,甚至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几头铁牛每头重70多吨。除了它们巨大的质量和体积,很难找到一个黄河岸边更适合的陈列空间, 第二:铁牛和铁人如此之重,要移动它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并且需要搬进一个场馆里面。 第三:如何保护它们,因为质量巨大的铁质文物的保护,才是专家们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专家对铁牛的保护,还是以不动为妙。什么是前车之鉴呢?就是曾经矗立在沧州城外近千年的"镇海吼",关于镇海吼的事,知道的朋友可以说一下,本章就不多提及了! 那么唐朝人为何以铁牛为形象,而不用其他动作来拉铁索呢?这个原因很简单,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和科技理论的根基,古人通过自然观察,发现土能克水。在十二生肖中,牛因为耕田的缘故,被归纳出土的属性。由此,古人相信铁牛能镇水,在日常生活中,牛因为力气大任劳任怨,对人类忠诚的美德,成为了神话故事还有一些传说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也是美德的象征,所以牛作为拉铁索的形象,寓意非常到位和深刻。 黄河铁牛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和瑰宝。根据现在掌握的史料记载,这四只巨型铁牛和铁索构成了黄河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浮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历史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