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路上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马云也不例外,也会被石子儿磕着脚。大道理很多人都懂也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不一定会顺利。研究成功的案例是有必要的,但是比起考虑"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的思维模式应该是"自己应该怎么做"。所以,研究失败的案例或者是别人的错误,反思自身,更利于成功。 在中国商界,过去十多年,成就最大的一个企业家就是马云,他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业态。但同时,马云也是中国商业界现在争议最大的一个人。 可以这样说,十多年来,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人由一个笑话变成了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又散发着一种非常浓烈的"妖氛"。 马云的争议在哪里呢? 有两点。 第一,他做了很多大家看不懂的事; 第二,他讲了很多大家听不懂的话。 马云认为,"天下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模式。" 国家是什么?国家本质上来讲就是用一种暴力机器的方式来保护全体公民的权利。而国家的主要盈利第一是靠税收,只要你是公民,每天就要交税;第二,它提供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廉价的商品。譬如它把自来水管接到你家里,如果你要用自来水,你就得交钱给它;同样它还把电送到你家里;它在土地上修马路、车站,在河边修建渡口,它还提供了很多公共服务,例如医院、大学。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你首先要交税,其次会消费这些公共服务,而国家就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马云说,他就要把未来的阿里巴巴变成一种国家模式。其实他的这些想法,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靠谱,而且他要做的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难,但是十多年下来,我们会发现他确实用他的方式干成了很多事情。 关于自己的成功,马云有一评论,讲得非常重,几乎就和诅咒差不多——"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这句话是唐朝书法家李北海说的。而马云的意思是,如果做一个企业和我做得很像的话,那你就是一个庸俗的企业家;如果要学我走过的道路,完完全全模仿我的话,那你会死得很难看。所以他认为成功是不靠谱的,相反,他认为失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2005年我到他办公室的时候,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架,但是书架上面的书加在一起也就五六本,其中有一本就是《大败局》。可见他对失败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失败时是这样说的:"我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国内外企业是怎么失败的。这两年我给公司所有高管推荐的书,都是讲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失败的原因都差不多,就是那么四五个很愚蠢的决定。但是每个人都认为那个错误是别人会犯的,我怎么可能会犯。但是,你一定会犯,即使提醒过你,你还是会犯。" 所以他对失败的警惕性非常高。他甚至说过:"我退休的那一天要写一本超级畅销书,书名就叫作‘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可以给大家借鉴的六个错误。 "迁都"上海 1999年3月,阿里巴巴创立。仅10个月之后,马云就融到了2500万美金。于是1999年年底,马云在美国设立了国际总部;2000年年初,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2000年年中,马云成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他是全中国企业家中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马云就是靠着这个封面一举成名。 然而,"迁都总部"却成了马云所犯下的创业以来第一个错误。 "以前我曾把阿里巴巴的总部放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装修得漂漂亮亮的。结果那一年的时间特别累心,招人也招不到,许多上海人问,阿里巴巴是哪里的公司?几乎没有人理我们。最后我们决定从上海撤离。先是选了北京,最后觉得还是回杭州好。"马云曾这样反思道。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总部危机"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天时,第二是地利,第三是人和。 天时 当马云把他的总部从杭州搬到淮海路上时,也正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重大时刻。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往下跌,在半年时间内跌了40%。这是互联网领域一个重大的股灾时刻。 阿里巴巴原本是个有核心的创业企业,却在这个产生重大股灾、"天上下大雪"的时候,要把国际总部搬到美国去,把中国总部搬到上海去,这和整个大势是相反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整个行业发生雪崩性的危机。 地利 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上海是两种资本非常集中的城市:首先是国有资本,到现在为止,上海的国有企业都非常强大,民营企业基本上处于被大规模压迫的状态;其次是外来资本,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欢迎的是世界500强、世界大投行或者银行这样的一些资本。在2013年,陆家嘴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数据:陆家嘴有27幢大楼,每幢大楼每年上交的税收是10亿人民币,一共就是27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很多地级市一年的税收总和。 一个喜欢大资本的城市,和一个必须以破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有一种天然的冲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是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城市。 人和 马云为什么能上《福布斯》的封面?因为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行自由的对外贸易。有个名词叫作"MADE IN CHINA",就是1999年出现的。当中国这些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开始做外贸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老板们99%是不懂英语的,而那些要来中国采购商品的国外企业,绝大多数也是不懂中文的。这时就需要一个交易平台。所以1999年阿里巴巴的出现,其实是顺应了这个"MADE IN CHINA"的大势。因此阿里巴巴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排名是非常靠前,这也是马云创业半年就被《福布斯》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他是中国宏观经济改革时期的一个幸运者。 在"MADE IN CHINA"的大势下,这些数以百万计的民营制造业、外贸企业主要是出现在浙江、江苏和广东。当时做中国电子商务的企业里面有两家非常有名,一家是杭州的阿里巴巴,一家是北京的慧聪网——慧聪网的老板叫作郭凡生,是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但两年之后,阿里巴巴的规模是慧聪网的很多很多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马云要感谢他的爸爸把他生在了杭州。 所以,马云1999年在杭州创办阿里巴巴,比较接地气。而一旦把总部搬到上海以后,就变得"高大上",变得不接地气了——这就是所谓的人和。 草根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咬定草根",追求"高大上",是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收购雅虎中国 2005年8月,中国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个非常具有爆炸性的新闻:雅虎宣布以10亿美金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同时把雅虎中国作为一个嫁妆送给马云。这是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额,而且这个记录保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2011年,京东融资融到了15亿美金,才打破了阿里巴巴的这一记录。所以这在当年是一个特别轰动的新闻,也被认为是马云在他创业以来所获得的最大成功。 对马云来说,这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时刻。他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收购雅虎中国真正的原因是阿里巴巴看到今后的电子商务绝对离不开搜索引擎,希望和雅虎的合作能够给电子商务注入新的概念和活力。我们将创造真正在全世界都很伟大的公司。"但实际上,这是马云创业历史上犯下的第二个错误,甚至也是马云犯过的最昂贵的一个错误。 这是因为当他拿下雅虎中国之后的几年里,雅虎中国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烂,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变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个鸡肋。 原因大概有三个: 第一,业务整合的失焦。雅虎有门户、搜索、邮箱以及IM,但在很长时间里,雅虎团队和阿里巴巴团队之间的业务整合都没有完成,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聚焦点。 第二,雅虎中国能不能独立发展呢?为此有段时间阿里巴巴派出了很多重要的高管,甚至有一次是派出了它的"参谋长",也就是整个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里面最具有理论水平的一个人——曾鸣,去当雅虎中国的总裁,但这也不行。他主持了雅虎中国多次转型,先是定位于新闻门户,后来又专注于搜索。当社区消费行业起来的时候,阿里内部有个人出去创业,做了口碑网,马云还把口碑网收购了过去,将口碑网和雅虎中国捆绑到一起,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业务模块,但后来也没有成功。所以,当雅虎和阿里巴巴本身的业务模块没有办法融合,马云希望雅虎能够独立发展的时候,虽然经过多次转型的努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第三,团队磨合。雅虎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2003年雅虎收购了周鸿祎的"3721",请周鸿祎去当雅虎中国的总裁,但周非常不适应,一年多时间吵吵闹闹,后来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矛盾就转移到阿里团队和周鸿祎团队之间。他们之间闹到了什么地步呢?闹到后来雅虎在首页上公开谴责已经离职了的周鸿祎。可见当时两个团队之间的磨合非常困难。 再举个例子,在阿里巴巴刚刚收购雅虎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把整个雅虎团队、大概几车厢的人拉到了杭州,希望能够把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灌输给这些人。但是结果呢?也是非常失败。 马云在2011年9月曾经讲过一段话,他说:"在中国雅虎上我们的确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如果回到过去,我们还会买下‘雅虎中国’吗?是的,我们还会买!但我们会以这种方式吗?不,我们不会了,我们会用更聪明的方法。我没有任何并购经验,尤其是并购互联网公司。我觉得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都应该好好想想,能从雅虎的事情中学到什么。如果我们不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迟早有一天也会受到同样的挑战。"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即:如果回到2005年8月,阿里巴巴和马云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去买雅虎?马云的对手、雅虎的杨致远,他也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一个华人企业家,所以马云是在跟一个聪明人打交道。当马云用更聪明的办法时,对方会不会有一个更聪明的对策呢? 所以说,商业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你永远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但有一点看来是确定的,那就是:在商业的世界里,免费的午餐往往是最昂贵的! "空降兵"集体阵亡 2006年前后,马云从外部引进了一批的国际级人才,其中有卫哲(百安居中国区CEO)、吴伟伦(百事可乐中国区CFO)、曾鸣(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谢文(和讯网CEO)、崔仁辅(沃尔玛百货集团高级副总裁)、黄若(易初莲花CEO)、武卫(毕马威华振合伙人) 这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才,他们有两个特点:第一,绝大部分来自于世界500强;第二,他们都不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 这两点说明了马云招聘这批人才的一个重大的诉求就是,第一,他需要来自世界500强的高级国际人才来帮助他。第二,他认为互联网领域里面,无论是美国的也好,日本的也好,其实没有国际级的人才,所以应该用其他来自世界500强的成熟国际公司的人才来改造互联网公司、改造阿里巴巴。这个想法听着很优秀,但这其实是马云犯的另一个错误。 这批人后来绝大部分都已经离开了阿里巴巴,其中的卫哲——曾担任阿里巴巴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和阿里巴巴B2B业务的总裁,他当年的引咎辞职曾轰动一时。而其余的人,除了曾鸣以外,如今已经全部离开阿里巴巴。 为什么这些国际级的人才在阿里巴巴会"集体阵亡"呢? 第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文化的排斥性。 阿里巴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第一个叫作武侠文化。这种藐视一切规则的行侠文化,对于来自世界500强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是一个异端邪说,所以从文化层面上,这些人很难接受。 阿里巴巴的第二个文化是什么呢?倒立者文化。 倒立是阿里巴巴内部经常做的体操——血压高的同志还是以后不要去阿里巴巴上班了。为什么会有倒立文化呢?马云说,这个世界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正着的,那我们要干吗呢?我们要颠覆这个世界。那怎么能够颠覆这个世界呢?第一个办法是先倒立,因为倒立过来之后,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倒立意思是要用倒过来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这是2003年马云开始做淘宝时设立的,阿里巴巴称之为倒立者文化。对于那些出身世界500强的朋友们,这就会带来一些困扰,因为这个正立着的世界,就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建设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在一个正立的、由他们所创造的世界里看里看待所有的游戏规则。 第二个原因,是绩效主义的功利性。 世界500强企业也不是没有绩效主义,它们的考核也很严格,但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绩效主义是:今年做了10个亿,那么明年也要增加16%,后年也得增加16%,再后年也是增加16%,总之是不能低于16%,低于16%就要受到惩罚,超过16%也没有必要。所以世界500强企业,对绩效主义的考核和价值观评价,是一种均衡式评价,它的要求是匀速地向前走,克服所有的困难到达那个目的地。 但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绩效主义是怎样的呢?是今年如果做了1个亿,明年就要做到5个亿;明年做到5个亿以后,后年就要做到20个亿;再后年最好能做到120个亿。它的考核是一种几何式的、非线性的。 这种绩效主义考核,对于那些创业草莽分子来讲,是非常适合的:我只要能够从5个亿做到20个亿,那就能够获得股权,获得奖励,获得晋级,获得很大的个人成就感。而对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朋友来讲,这就会变得很困难、很难适应。因为在原来的企业中,对他们的考核目标大概是16%左右的增长,到这里突然一下子跳到200%的增长,他可能直接就瘫在地上了。 在阿里巴巴这种公司,有着独特的武侠文化,充斥着"遇佛杀佛,见鬼杀鬼"的氛围。它的游戏规则是,你能够过得了关你就是英雄,过不了关你就是狗熊,甭管你是哪来的,做不到你该走就走。所以说,它的这种非常严酷的绩效主义和极端功利性的特点,对这些比较适合匀速成长的大公司高管来讲,是很难适应的。 第三个原因,是公司政治的残酷性。 当年十七"罗汉"跟着马云一起创业,后来马云跟他们说,你只能当班长,当连长,当个团长都很困难,只能当副团长。然后又突然跑来一群跟他们年龄差不了多少的人,这些人都当了师长、军长,成了领导。对于这十七"罗汉"来讲,这怎么受得了?他们认为自己是马云的"子弟兵",后面跑进来都是"空降兵"。因为有这种分歧,所以公司内部的斗争就变得非常激烈和残酷。 事实上,这不是阿里巴巴一家才有的病,而是中国很多公司都有的病。中国很多公司引进高级人才后,可以说这些人才中90%以上都是阵亡掉的,这是中国公司管理中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很多种解释,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东西方公司的文化差异性所造成的。中国公司这些老板和企业家们,他们用人的第一条原则是什么呢?是用人以忠。但在西方国家,在很多欧美国际大公司里,用人的第一原则是用人以能。你是个能干的人,哪怕你品行一般,只要不是贪污,都能用你。而贪污的问题可以用制度来解决。这其中就是东西方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人才引进时,最大的风险是文化上的排异。 淘宝模式之殇 平台该如何协调和"商民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人问:过去十五年,中国公司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淘宝模式。但其正面临着一个重要命题:即阿里巴巴和淘宝卖家之间的冲突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在过去几年里,双方之间的冲突一直是非常激烈的。比如2011年的"10月围城"事件,当时媒体报道,在整个10月份,有5万的淘宝卖家,通过"以暴抑暴"的"革命"方式,反对淘宝网。 事件发生后,马云在他的微博里面连续地发文章,安抚淘宝用户的情绪,甚至到最后,商务部直接出面干预。最终,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个妥协。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当淘宝的用户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800万的淘宝用户,相当于瑞士这个国家的总人口了。当几乎一个国家的人,在一个商业的平台上面进行交易的时候,作为商业平台的管理者,该如何协调和"商民们"之间的关系? 前面曾提到,马云说他最羡慕的商业模式就是国家模式。其实淘宝到了2011年、2012年,它已经非常像一个"国家"了——阿里巴巴集团和这些入驻淘宝网的这些商家们的关系,实际上既是利益共同体,却又有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说已经非常类似于国家模式了。 那么在这样一个由800万卖家和数以亿计买家所构成的类国家的商业模式中,作为一个统治者和管理者,要提出一个新制度的时候,应该怎么与这些买家、卖家沟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 任何商业文明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一次民主制度的建设。 淘宝腐败危机 2012年7月,淘宝聚划算的前总经理阎利民被公安机关逮捕,半年后,法院以受贿罪的名义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 淘宝聚划算在2011年的时候曾经非常辉煌,当时中国兴盛着团购这一商业模式,于是阿里巴巴就做了聚划算作为团购平台,并且很快就占据了全国团购市场50%的市场份额。在2011年的时候,聚划算的交易额达到了101亿的规模。但是,就在聚划算的交易额大幅度增长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一些淘宝的管理人员——即"淘宝小二",又称"店小二"——之中,出现了很多贪腐行为,而阎利民就是被抓出来的最重要的一只大老鼠。 2012年的4月,国内的一家杂志《IT时代周刊》曾经登过一篇长篇报道《淘宝腐败黑幕调查》,这篇报道抛出一个论断:当淘宝没有干净的小二、上下级之间互相握有把柄时,对马云来说,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这句话很像电影里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的时候,蒋介石说的"反腐,亡党,不反,亡国"。其实是一个逻辑。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淘宝内部的贪腐行为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所以说,"互联网技术天然地会推动开放和透明"是一个伪命题,我们需要警惕新的垄断的形成。 若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越先进的技术越可能成为腐败和垄断的工具。 马云那些被风吹走的话 马云是中国所有的企业家里面最具演讲能力的人,但言多必失。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马云讲过的那些已经被风吹走的话。 马云食言之"进军游戏" 马云曾经讲过,他今生今世饿死也不做游戏。甚至有一次,前总理温家宝到阿里巴巴视察的时候,他对温总理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坚定地认为游戏不能改变中国。中国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都玩游戏的话,国家将来怎么办?所以游戏我们一分钱也不投。人家投,我们鼓掌,但我们不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原则。" 但2014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正式推出手游平台,并表示要打破腾讯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马云食言之"物流与退休" 为了扶持下游企业,马云曾说过,阿里巴巴永远不会做物流公司。然而到2010年,阿里巴巴就投资了一家叫星晨急便的物流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倒闭了。之后在该年年底,淘宝正式宣布,要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做淘宝自己的物流平台。 2013年的5月,马云宣布要正式退休。这在当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大新闻。当时很多媒体来采访我,问我对马云要退休的看法。我当时觉得马云应该不会退休,因为这一代企业家,他们未来都应该像李嘉诚、像王永庆,继续战斗在第一线,直到倒在办公桌前的。他们这一代人都非常相信列宁同志讲过的一句话,叫作"战士的终点是哪呢?战士的终点是墓地"。 但在2013年5月,马云就高调宣布要退休了,他甚至宣布了他未来要做的两个产业——一个是教育,一个是绿色环保。 然而在5月10日的退休演讲发布的18天后,马云就投资组建了一家新的公司,叫作"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要启动中国智能骨干网的建设,要支持1000万家新型企业发展并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 其实不止马云,中国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他们都讲过一些被风吹走的、要重新吃回去的话。比如说任正非,当年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是"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但到了2014年,信息服务板块在华为的整个业务模块中是成长最快的一个模块;刘强东说京东商城五年内不会涉足在线图书销售市场,在他讲完这句话6个月后,京东图书频道就上线了…… 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你永远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 注:原文标题为《吴晓波:这些年,马云犯过的8大错误》,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