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为配合八路军的游击战争,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开展了具体、深入的群众工作。通过开展轰轰烈烈地群众工作,晋冀鲁豫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也为华北战场抗日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重温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对于当前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冀鲁豫;根据地;群众工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日军后方开辟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开展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与群众工作,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晋冀鲁豫边区依托有利地形,在根据地开展的具体、深入的群众工作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一、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日烽火中创建和发展 1937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和山东省委陆续派遣大批干部到鲁西北、泰西、湖西、直南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着手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刘大风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回到直南沙区,建立了直南临时特委,刘大风担任特委书记,负责恢复和发展直南沙区各县的党组织,并开展发动直南地区群众,进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38年4月,徐州会战开始,以直南为中心的冀鲁豫平原上的日军大举出动,兵力薄弱,防守空虚,这给了八路军以发展游击战争的好时机。1938年5月,陈再道、王新亭、杨得志率八路军东进纵队、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九团等抵达冀南和冀鲁豫地区。1939年2月,杨得志率领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直二次进入冀鲁豫地區。八路军主力部队与黄河支队进驻冀鲁豫后,与当地地方武装力量合编为冀鲁豫支队,统一了冀鲁豫地区的武装力量。1939年底,"冀鲁豫支队有4000余人扩大到7000余人,同时又组建了豫北大队、独立大队和若干县区武装。"随着敌后战场的不断扩大,群众抗日积极性不断提高,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和壮大。1940年4月,冀鲁豫区党委成立,张玺任书记。同月,冀鲁豫军区成立,黄克诚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下辖直南、豫北和鲁西南三个军分区。至此以直南沙区为中心的包含豫北和鲁西南地区在内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创立起来了。 二、具体、深入的群众工作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展开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对各师、各旅、各团发出指示和训令,要求部队以激动灵活的方式袭击消灭日军小部的同时,要在八路军所到之处,独立自主地担负起群众工作。晋冀鲁豫党委和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和要求,在抗日根据地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具体的群众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一)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团体 团结才有力量,抗日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把群众组织起来,冀鲁豫根据地号召人民群众"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到底,为争取军民合作共同抗战而奋斗到底"。为此,从中共直南临时特委成立到冀鲁豫党委和军区成立始终重视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抗日斗争,组织群众建立众多的抗日团体,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作战,起到了宣传抗日的作用。 在直南沙区,以刘大风为书记的中共直南临时特委,广泛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群众的抗日斗争,发起组织了"冀南民众抗日救国会",开始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特委的宣传和组织下,在南乐、大名、内黄等地,各界救国会、妇救会、农救会、抗敌后援会和儿童团等各种各样的抗日救国团体纷纷建立起来。 在豫北地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之初就建立和恢复了在当地的党组织,1937年8月成立了中共豫北工委(后改为特委),随后又相继在各县建立了工委。各县工委成立后,迅速投入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冀鲁豫党委和军区的领导下,各地县委分别召开了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代表大会,分别成立了工会、农会、青救会、妇救会等各种抗日救国会以及各种抗日自卫队,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众团体参与到了抗日的大潮中,形成了游击战争蓬勃兴起的大好局面。 (二)发动群众斗争,改造基层政权 1940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的决议,为统一冀南、太行、太岳地区的政权,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山西第三行政区和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经过协商,建立了"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作为过渡性质的全区统一政权组织。全区在管辖的区县广泛发动群众,致力于改造旧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新政权。在改造旧政权的过程中,各个行政区十分注意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如在涉县,1939年春天,全县开始了对村旧政权的改造。对民愤极大的坏村长,采取群众斗争、向县政府请愿的方法予以罢免、撤职或者驱赶。同时,选举群众拥护、有领导能力的共产党员担任村长。刘少奇在总结华北工作经验时指出:"通过新派及牺盟会建立根据地,建立武装政权,实行三民主义,进行抗战","使革命前进一大步"。 (三)实行精兵简政,减轻群众负担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上,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倡议实施"精兵简政"政策。12月初,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在精兵方面,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在简政方面,要求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 1942年,在冀鲁豫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开始了大规模的"精兵简政"运动。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的主力部队第一二九师在"精兵简政"中起了表率作用,"师直由29个单位减少至12个,人员由2627人减为1163人,包括第一二九师师直、第三八五旅、新一旅及各级军分区在内的太行区八路军,共裁减掉151个单位,约6650人。"对于紧缩裁减下来的人员,第一二九师也做了妥当的安置。冀鲁豫根据地在"精兵简政"中,同时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贪污的斗争,被服、粮食、牲畜等节约取得了很大成果。 (四)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 1938年至1942年,冀鲁豫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了农会、租户会、减租保地会等相关团体,开展了减租反霸运动,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租、清理旧债等政策。各村农会组织,发动农民总诉苦、总算账,唤起农民的阶级觉悟。随着减租反霸运动的开展,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战时负担,调到了农民的抗战积极性。 1941年到1943年间,天灾人祸,使得冀鲁豫根据地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军民生活陷入困境。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冀鲁豫根据地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冀鲁豫党委和军区组织群众开办了一批中小加工厂、作坊、农具厂、编造厂,组建农业、手工业生产互助组,制造了大量纺织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根据地部队和农民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与此同时边区政府派出大批干部下乡组织生产,与群众共度灾荒。由于党政军民的团结奋战,根据地的生产形势出现了好转,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通过群众性的生产渡荒,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得到了稳定,也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军政和党群的关系,为夺取抗战胜利积蓄了丰厚的物质力量。 三、晋冀鲁豫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历史意义和現实启示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区的群众基础,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总结提升群众路线的理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成功的经验。 第一,做好群众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冀鲁豫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有理有序,目标明确、讲求实效,各项政策都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根据地积极改造基层政权,开展减租反霸的斗争,贯彻实行精兵简政方针,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领导根据地群众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开展文艺宣传、建设根据地文化等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冀鲁豫根据地依据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所做出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实质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巩固和发展了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密切了军民之间的关系。第二,做好群众工作要注意差异性和层次性。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只要是长期战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的问题,是每个游击队经常发生的问题。具体解决时应依照情况去决定。某一时期,把重心放在发展上面,这就是推广游击区,扩大游击队的工作。另一时期,则把重心放在巩固方面,这就是组织民众、训练部队的工作。"将群众工作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分时期地有所侧重,这成为冀鲁豫根据地能够长期立于敌后战场所不倒的重要原因。第三,做好群众工作要重视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杨得志、黄克诚等,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与根据地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践充分证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是推进各项群众活动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