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从历史记载或几百年流传的事件中,去分析民间不同的记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有关联的事实证据进行论证揭示,才能尽可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然而,在宗谱的考证中,出现有个别人因虚荣心作祟,不是从事实的依据出发,而是抱着宗谱记载的迁徙祖的时间不放,固执以此为标准,把这些与事实相反的数字作为本本,进而否定历史。以时间作为衡量事件的存在与否,以此虚无的历史观来本末倒置,就无法走出自身设定的阴影怪圈。从贺州钟山钟氏与我交流,从刻有洪武二十五年的丹霞观碑文记载事件中,逐步剥离出原来的时间的正确与否,进而从不同的宗谱记载中,分析其中的差异。如此,才能逐步从细致的研究中,寻找该碑文的时间是否真实的答案,从研究中寻找接近真实的答案。 关键词:钟益 碑文 花山 韩观 富川蛮 从刻有洪武二十五年的丹霞观碑文记载的历史,与历史对照基本吻合:常遇(不是玉)春、后遇春卒,而蓝玉原在遇春帐下,钟益随蓝玉也就顺理成章,后为河南南阳卫千户;五年蓝玉随徐达北征,故划入徐达部下,后调京卫军;洪武十九年随韩观讨平柳州、融县诸蛮。二十二年韩观平富川蛮,设灵亭千户所。二十三年(1390年)属原设守的灵亭千户御所。钟益率统旗一百户,益亲子八人一同前征雕剿。至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全寇荡平,被授富川御所正千户。 1,钟益碑文记载 1.1,碑文 (字错误的我用括号注明,如王,应该为:遇) 勒命奉天承运皇帝勒日:钟益年三(估计应该为:已)十七岁,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朱家巷十四都人。 壬午年(至正二年1342年)于总管安国宁麾下归附充军,当年十月并枪充小旗。 癸末年(1343年)六月改设豹尾军小队目。 洪武大年(1368年)正月升队目,改隶副将军开平王常玉(应该为:遇)春部下,调该军副右营五哨哨长。 洪武二年(1369)四月随王移军蠡县,嗣以元主北遁,勒王(应该为:遇)率军进追,益调副左营三哨哨长,统管百户。 勒命洪武三年(1370)二月,大军凯旋,王(应该为:遇)薨于行,勒以王部全归蓝玉部领。 洪武四年(1371)调益河南南阳守御千户,所管军百户改给(从六品)。 勒命洪武十四年(1381)七月,益调京卫军前营头哨哨长。 十五年(1382)八月以事降蓝旗仍居本营。 十六年(1383)四月中山王徐奏:益精长而刀卓著,勤劳以蓝旗兼授前营二哨哨长,统管百户。 十八年(1385)六月仍回河南旧卫守御千户所,统管百户。 二十三年(1390)七月边臣奏:广西平乐府富川县十六都花山洞等处苗贼梁奎、秦鹿暨瑶首领雅乐等,率党创乱,四处抄掳。该处居崇山叠岭中间,县属原设守御所,兵额不敷调动, 勒调河南劲旅助剿假。益征瑶正千户率统旗一百户而既(正六品)。益亲子八人前征雕剿。益于当年九月率军赴剿,十月抵花山,十一月攻拔贼岩五处。 二十四年(1391)复会湖北黄梅卫千户张尔光齐队剿捕, 至二十五年(1392)六月全寇荡平,总计益军前后斩首七千四百四十四级,贼梁奎、秦鹿、雅乐等均先后以次擒斩天诛,没有漏网。朕用嘉尔功绩,除勒张尔光锦衣千户改调京卫军外, 钟益着实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子孙世袭,永镇十六都,花山瑶僮苗夷等处境内屯田山岭,即给该军耕种。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九品),分调各卫所效力。益母韩氏封太安人。妻朱氏封安人。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叙。 1.2,从碑文的年龄分析 1.2.1,从碑文原义分析 从碑文看,钟益年三十七岁,是在壬午年(至正二年1342年)于总管安国宁麾下归附充军之时的年龄,不是洪武二十四年的刻碑时的年龄。那么,壬午年(1342年)到二十五年(1392)距离50年,也就是87岁,钟益还带兵打仗?这是否有些荒谬? 何况。洪武十四年(1381)76岁调京卫军前营头哨哨长,那么老了也该在京颐养天年了,这不,年事已高仅仅是以事降蓝旗,也就是管理"旗"的范围。78岁,"徐达还奏:益精长而刀卓著,勤劳以蓝旗兼授前营二哨哨长,统管百户。"也就是说宝刀未老!以致80岁还回"河南旧卫守御千户所,统管百户。"?不仅如此,洪武十九年81岁了,还随韩观千里迢迢从河南到南方"讨平柳州、融县诸蛮。",甚至85岁亲自出证讨伐瑶蛮:"益征瑶正千户率统旗一百户而既(正六品)。益亲子八人前征雕剿。益于当年九月率军赴剿,十月抵花山,十一月攻拔贼岩五处。"?85岁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打仗结束?这实在疑团云云,不符合常理。 至于,碑文"中山王徐奏:益精长而刀卓著,……统管百户"以徐达向皇帝请奏,由钟益来南方平叛花山造反,钟益应该当时起码在千户才是。可是,只是在碑文后面"钟益着实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真的有千户吗?明史实际是:韩观于洪武十九年讨平柳州、融县诸蛮,累迁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富川县首次联合苗人盘大孝等起事,杀知县徐元善等,广西都指挥使韩观遣千户廖春等镇压,平富川蛮,设灵亭千户所。可见,真正讨伐富川花山一带起义的武官是遣千户廖春等,钟益当时还名不经传。而徐达请奏,钟益蓝旗怎么能够统管百户?按照明朝军户制度,"每个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长官为百户。",百户,正六品,准其世袭;千户职务,是世袭的。再看碑文"洪武四年(1371)……所管军百户改给(从六品); ……十五年(1382)八月以事降蓝旗仍居本营。十六年(1383)……以蓝旗兼授前营二哨哨长,统管百户; 十八年(1385)六月仍回河南旧卫守御千户所,统管百户。二十三年(1390)……益征瑶正千户率统旗一百户而既(正六品)。"钟益基本为"统管百户",在《明史》载"广西都指挥韩观遣千户廖春等讨之",那么,此时,钟益在花山征讨瑶民,还不是千户。既然,千户是五品,而碑文以"钟益着实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那么,钟益是授予千户,还是保留原来的百户,为何注明是正六品?该碑文以徐达上奏,却不是钟益为千户,疑点较多。 依据明朝的军户制度:"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革元旧制,创立了卫所制度。在他为吴王时,就曾下令"革诸将袭元旧制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官号,而覈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明朝建立后,在军事上重要的地区设卫,次要的设所。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为一千一百二十人,长官为千户,管辖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长官为百户。百户所下辖总旗二,每个总旗下辖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十人。《明史"兵志二》载:"天下既定,度地害要,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明初卫所军士的来源,大抵可分为"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类。《明史"兵志二》主要有四种,即从征("诸将所部兵",即参与朱元璋农民起义的军士)、归附("胜国及僭伪诸降卒",即归降的元军和各个割据势力的部卒)、谪发(犯人充军,分"永充"和"终身",即犯人世世代代充当军户和仅犯人本身充任军士)、垛集(每三户民户佥发一人为军,为军者为正户,余者为贴户)。"从征"就是原来参加农民起义军的诸将所部兵。"归附"就是元朝军队、元末各起义部队和割据势力部分向朱元璋投降者。"谪发"就是因罪被罚充军者。"垛集"即征兵,是卫所军队最大的来源。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民户有一丁被垛为军,他的一家便永远充军,住在被指定的卫所。在卫军士除本身为正军外,其子弟称为余丁或军余,将校的子弟称为舍人。壮丁死亡或老病,便由次丁或余丁替代。军籍世袭,民户一经签派为兵,就永远不能脱籍。明初,将原来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千户分正副,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千户则是明朝驻防各地卫戍军队的"卫所制"的一个特定的职务,是世袭的。卫所的士兵都是世袭的叫军户,每家一个男人当兵(不止一个的叫余丁,算预备役),享有一定的免徭役的特权。卫所根据大小分为"千户所、百户所’不同的等级。明代卫所兵制亦设百户所,为世袭军职,百户统兵100人,正六品。试百户为(从六品)。百户的职务由中央政府分封,并依据其是否管束部落分级管理,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俱由兵部颁给号纸,准其世袭’"。 从该碑文看,"归附充军"既然是向朱元璋投降者属于"归附",何来"民户有一丁被垛为军,他的一家便永远充军"中出现"充军"?因此碑文是后人补充修改而为。《明史.列传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太祖称吴王,以达为左相国。复引兵围庐州,克其城。略下江陵、辰州、衡州、宝庆诸路,湖、湘平。……会遇春攻淮安,破吴军于马骡港,守将梅思祖以城降。进破安丰……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必推达、遇春。……进取方略,宜自山东始。"证明此人投降明军时,不在山东,估计是在淮河以南投降明军后,随徐达,常遇春北伐,到河北劙县驻军,以后率部辗转到了广西钟山落籍。卫所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屯田制度,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明初军屯是与卫所设置是相配而行的,卫所对辖区内屯田和军户的管理,实际上起到经营疆域的职能。 1.2.2,以37岁为刻碑时间分析 若是钟益年三十七岁,是在碑文刻碑的时间,那么,本来就记载50年从军了,不可能是37年的时间。这样,就相互矛盾。 1.2.3,假定以洪武二十五年钟益65岁,推定至洪武二十七年67岁去世 以上两个时间分析,一是不符合常理,一是出现矛盾。那么假定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钟益65岁去世。则为1327年(泰定四年丁卯年)出生,16岁~17岁从军,则为1343~1342年,那么,正是至正二年壬午年(1342年),则这一假定基本与事实吻合。因此,可以怀疑,该碑文的"三十七岁",应该是"已十七岁"比较合理,而且是第二次重新刻碑时候的误笔,发现的"一块明代洪武二十五年石碑"是重新的刻碑。 因丹霞观是钟益平花山后所建,则洪武二十五年尚未去世,以碑文出现"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则基本推定在洪武二十五年后不久去世。那么,我认为是在洪武二十七年去世的可能性比较大。 2,正史及文献记载(其他资料附于后) 《富川县志》载:"僮即旧越人,来自古田,散居于花山西乡诸村,俗与瑶同。"。 民国25年《信都县志》载"明代……三江诸蛮遂桀骜不可制,而环贺之富、昭、苍、怀,辄有群起响应者。贺治东逼连山排瑶,北则江华壮寇,二百余年中,六里受其扰害,兵戈不已,境内瑶、壮,不闻有一人窃附。且仇敌之迄,今秀者争诵,弦顽者每耕凿。贺之蛮风不诚,冠粤右诸蛮之上。" 洪武九年三月,史料记载: "广西贺州屯军陈华四等作乱。桂林卫指挥姜旺率兵击斩之,俘其众千余人。" (《洪武实录》卷105)。揭开了明代广西府江起义的序幕。 据《明实录》和谢启昆《广西通志》所载: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平乐府富川(注:古富川县衙置于钟山镇,洪武二十九年方迁现富阳镇)县灵亭山破纸山等峒瑶民二千余人起义。其势甚猛,曾打到恭城、贺县及湖南的道州永平、江华等县地。 清光绪十六年《 富川县志·瑶壮》记载:明初韩观派兵镇压富川(注:古富川县衙置于钟山镇,洪武二十九年方迁现富阳镇)瑶民盘大孝起义后,即于此"瑶蛮出入地",设置"灵亭千户所",带兵官员钟益,"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子孙世袭,永镇一十六都花山瑶、壮、苗夷等处。境内屯田,山岭即给该军耕种。"。 《明史.列传第五十四》:韩观:字彦宾,凤阳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洪武十九年讨平柳州、融县诸蛮,累迁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平富川蛮,设灵亭千户所。 是年,富川县(注:古富川县衙置于钟山镇,洪武二十九年方迁现富阳镇)首次联合苗人盘大孝等起事,杀知县徐元善等。广西都指挥使韩观遣千户廖春等镇压,捕杀盘大孝等200余人。并于瑶苗人出入之处设灵亭千户所,以防闹事。(摘自:《广西地情网》http://www.gxdqw.com/dsj/qjqzq/200904/t20090407_7273.html)富川瑶民又在盘大孝等人领导下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县城,杀死以知县徐原善为首的一帮县官,控制了广西富川及湖广永平,江华等三个县的地区。明朝廷急令都指挥韩观督兵征剿,瑶民义军奋勇还击,后因敌众我寡而失败。韩观屠杀了盘大孝等二百余人,事后不久,韩观曾对明朝廷上奏曰:"富川县灵亭乡乃瑶蛮出没之地,虽征剿累年未尽殄灭,恐复有乱者。"(《洪武实录》卷198) ,后来在洪武二十七年,为防备瑶民再起,而把梧州守御千户所徙入富川城中。 《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二十二年,富川县逃吏首赐纠合苗贼盘大孝等为乱,杀知县徐元善等,往来劫掠。广西都指挥韩观遣千户廖春等讨之,擒杀大孝等二百余人。 3,碑文应该是万历之后形成 1951年冬,广西钟山县公安乡塘贝村群众与周边村民集资重建丹霞观(1958年被毁)、在原址清基时,发现一块明代洪武二十五年石碑。石碑当时已被民工抬回塘贝村委办公室。"重修丹霞观碑文叙记"。碑上的记载和史书的记载基本一致。钟益因率子统兵经过思勤江西岸的白云山,晚上梦遇仙人张真人指点,终于平叛。钟益为了感谢仙人,在此修建丹霞观。碑文记载了钟益的功绩及朝庭对他的嘉奖。观的左边有一"钟益记念堂",祠门横石匾书刻"钟益记念堂"五字。钟山县志记载的"益公祠"即纪念钟益(字伯)的祠堂。 3.1,这碑文是否有出现诸如《益公碑》这样有"公"字呢?假如有,则必定是去世后的后人才以"公"的称呼。 3.2,但是,该碑文出现一个极为罕见的文字:"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这挨后,我个人分析应该是钟益去世之后。挨:依次,袭:沿袭、世袭。也就是父亲死后才以长幼顺序承袭父亲的职位。 3.3,碑文整体逻辑结构分析 古代封建时期,较高等级的人物受封之后都有"封号"。钟益的"益母韩氏封太安人。妻朱氏封安人。"也是因为朕用嘉尔功绩,才予以赐封。 可是,该碑文,既然使用"勒命奉天承运皇帝勒曰"采用皇帝下诏的形式予以"朕用嘉尔功绩",采取"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赐封"益母韩氏封太安人。妻朱氏封安人。",却又把之前的从军生涯挨个记载,相当于个人传记,不显得累赘? 既然,"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了,不可能立即出现长子袭父职,就是诏书写之后长子与其余的儿子的官爵,也不可能出现"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九品)"、"分调各卫所效力"这样的记叙形式。 通篇来看,把个人传记、皇帝的嘉奖、妻儿的赐封一概囊括。且以"全寇荡平"的洪武二十五年作为刻碑时间,像是大杂烩。显而易见,不是当时刻写的碑文,而是其后。 而"二十三年七月边臣奏",为何这样明显的人物,前面写了徐达、常遇春、蓝玉,为何亲自指挥征战的桂林右卫指挥佥事韩观不着一词,连名字也没有写?而史载"韩观屠杀了盘大孝等二百余人,事后不久,韩观曾对明朝廷上奏",是死亡两百多人,这里却夸大为"总计益军前后斩首七千四百四十四级",而作为六品官,相当于现在一个县武警总队的队长,没有进入正史,只是出现在清时期的富川县志中。 而这"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九品)"说明,钟益公在洪武二十五年修建丹霞观之后不久,也就去世,故此有"挨后",才有儿子所谓继承官职。可能在洪武二十七年左右时间去世。同时,也不可能"分调各卫所效力",毕竟当时富川县(注:古富川县衙置于钟山镇,洪武二十九年方迁现富阳镇)也没有八个卫所? 从有关记载出现:富川古县城治所(今钟山城厢街)也只是"边篷寨巡司",今牛庙处为"白霞寨巡司";洪武十三年(1370)置平乐守御千户所于平乐府;上文《明史.列传第五十四》:"二十二年平富川蛮,设灵亭千户所"置富川守御千户所于富川县北偏西蔼石山下(后为富川县);洪武二十九年(1386)置贺县守御千户所于贺县(见下文【附注2】《明朝行政区划--广西布政司》);上文"洪武二十七年,为防备瑶民再起,而把梧州守御千户所徙入富川城中"如此看来,没有几个千户卫所,结合钟益及其后裔居住散居在"白霞寨巡司"一带,碑文叙的"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子孙世袭,永镇十六都,花山瑶僮苗夷等处境内屯田山岭,即给该军耕种。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九品),分调各卫所效力。"中的"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分调各卫所……"也就值得可疑。上文载《广西地情网》:"广西都指挥使韩观遣千户廖春等镇压",这千户可是廖春,不是钟益;而网络上找到南门宗谱记载"牛庙附近的卫所"却不是千户所,而是"白霞寨巡司"。当然,作为军户,必定是真,其"永镇十六都,花山瑶僮苗夷等处境内屯田山岭,即给该军耕种。"则应属实,也从其后裔散居公安镇一带,予以确认。 3.4,那么,该碑文出现的时间,机会最大的是什么时候呢?从"十五年(1382)八月以事降蓝旗仍居本营。十六年(1383)四月中山王徐奏:益精长而刀卓著,勤劳以蓝旗兼授前营二哨哨长,统管百户。"两处出现"蓝旗",那么,百度搜索"旗":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编制,每百户所统兵112人,编为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分编为5个小旗。清代初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以不同颜色的旗来区分军队。八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百度搜索"正蓝旗"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那么,"正蓝旗"基本就是由诸王统领的卫所。 依据上述综合分析,该碑文应该最早出现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之后,甚至可能是清朝。当然,由于涉及村子比较多,清朝的可能性不可能了,也就是明朝万历时期。那也就是距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至少相距了209年。因而,不是洪武二十五年的碑文,而是其后作为纪念性质而撰写的碑文,却故意以洪武二十五年作为碑文的时间。也就是采用"叙",意思是那时候叙述的事情,不等于那时候的刻碑,然而,该"叙"却以"勒命奉天承运皇帝勒曰"下诏模式的开头,就不是什么"叙",而是假借这诏写序,刻于碑上。"叙",即叙功、叙奖,用文字记述、评议等级次第。《尔雅》:"叙",绪也。"《毛传》:"序",绪也。…"序"通"绪",自然也与"叙"同义。",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开头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论是指在正式内容之前的。那么,该碑文是记载功绩的序言部分。 那么,应该有这样的可能,之前钟益因率子统兵经过思勤江西岸的白云山,梦遇仙人张真人指点而取胜。故修建丹霞观。应该是"勒命奉天承运皇帝勒曰"的整版刻碑。之后,经过两百多年,加上了其他内容充实,还是写原来刻碑的日期。而且那"钟益年已十七岁"误认为是"钟益年三十七岁"而重新刻碑而成。 虽然,该碑文以纪念性质的传记形式记载,然而,结合明史,虽有夸大钟益的部分,与基本事件却是吻合的,也就是事实存在的部分。因此,事件是衡量真实的依据,不能以时间作为衡量宗谱的依据。 有的宗谱爱好者,采取这样的"以时间作为衡量宗谱"来否定事实(见后详叙),本末倒置,那就会与历史相悖逆的。 3.5,碑文的来历与钟益的历史 该碑文不是皇帝的诏书,不然,不会出现大将军的名字错误,以及官位的错乱;也不会把个人历史与诏书混合。从碑文"益征瑶正千户率统旗一百户"明确为归附明军后为从七品小旗,后成为六品的百户,不是千户;因此,其后裔才有长子继承官职。清光绪十六年《 富川县志·瑶壮》记载也是依据碑文的错误而来;把千户韩观故意省略,史载"韩观屠杀了盘大孝等二百余人,事后不久,韩观曾对明朝廷上奏",而韩观屠杀了盘大孝等二百余人,却夸大为"总计益军前后斩首七千四百四十四级",《明史·兵志二》载:"天下既定,度地害要,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上文引用明朝官职"明代卫所兵制亦设百户所,为世袭军职,百户统兵100人,正六品。试百户为(从六品)。百户所分为2总旗,总旗(正七品)、旗各50人;10小旗,小旗(从七品),旗各10人,隶属千户所。百户为百户所的长官。百户的职务由中央政府分封,并依据其是否管束部落分级管理,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俱由兵部颁给号纸,准其世袭’"又见,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 既然,钟益其实的官职为百户,是百户正六品,因此,结合钟益碑文"钟益着实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正六品),……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九品),分调各卫所效力。" 。那么,其长子世袭百户,其余应该是从七品小旗或九品巡检。碑文是钟益的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而作。 4,"钟家八户"源流的探讨 对于"钟家八户",出现不同的宗谱记载,哪一宗谱比较接近正史呢或文物呢? 4.1,四个不同宗谱的记载 4.1.1,钟山县江塘村的宗谱【1】 钟伯公到积器20代名单整理: 1代钟益朱氏。 2代钟龙, 3代钟升国、升朝、升臣、升帮、升殿、升元、升举、升相。(共八户)。 升国一塘贝、江赖村;升朝一荷塘村;升臣一江头寨;升帮一水寨、湾岛、螺寨;升殿一南门仔;升元一锡富、矮山;升举一牛庙寨;升相一牛庙寨。 4代升国生下钟琏、钟湖, 5代钟琏生下钟世贵,钟瑚生下钟世兴, 6代钟世贵生下钟景临、钟景明、钟景星、钟景烺, 7代钟景星生下钟永华、钟永裕, 8代钟永华生下钟清、钟情, 9代钟情生下钟弘仁、钟弘德, 10代钟弘仁生下钟天临、钟天锡, 11代钟天锡生下钟明、钟龙, 12代钟龙生下钟正文、钟正武, 13代钟正文生下钟斌、钟荣, 14代钟斌生下钟正德、钟器, 15代钟器生下钟玉庭、钟玉琴, 16代钟玉琴生下钟仲明、钟仲朝、钟仲庭、钟仲臣,(依据下一代,应该有:仲朝) 17代钟仲朝生下钟顺章(住塘贝寨)、钟顺禄(住江赖村), 18代钟顺禄生下钟汝珠,19代钟汝珠生下钟积器(妻廖氏)。 20代钟积器生下钟恩、钟惠、钟懋,即江塘三房,以下二哥、四哥记的比较细。 4.1.2,江塘村宗谱【2】 窃维,吾八户始祖讳升臣原籍东鲁(今山东省),于大明洪武二年因广西富川花山地区蛮匪覃福成结党作乱,悍蠢冀常,声势浩大,攻城夺地,祸国殃民。吾祖升臣亦奉皇命到此平乱,兄弟六人,(升国、升朝、升帮、升殿、升元) 随军伍,同心协力,经数战征剿,贼抄顷覆,众贼受首,祸乱平息后,吾始祖上疏奏请,愿于此地安家,旨下赐给此地区(指今花山、三江一带瑶山)田地、山岭、水塘、竹木等等,为吾祖六人管案,耕种收获,砍伐收税等,其子孙万代永远继承。 1世:升臣(另有兄弟:国、朝、帮、殿、元)。 2世:钟琏、钟瑚 3世:钟世兴、钟世贵 4世:钟景临、钟景明、钟景星、钟景烺 5世:钟永华、钟永裕, 6世:钟情,于明宣宗四年(1429年)己酉年任交趾北江府推官职,兄弟十二人,后分为十二户。 7世:钟弘仁、钟弘德, 8世:钟天临、钟天锡, 9世:钟龙,钟朝、 10世:钟正文、钟正武, 11世:钟斌、钟荣, 12世:钟器(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岁任昭安主簿职) 13世:钟玉琴(即仲伯公生八子) 14世:仲朝、仲庭、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 15世:钟顺禄(?),钟顺章(?) 16世:钟汝珠,钟汝圭 17世:钟积庆(塘贝村始祖)、钟积器1532~1606,(江塘村始祖,墓碑记载:钟仁表,字积器,号印山。富川县奉政一六都,祖居神后坊苏屋寨,新立江塘寨人氏。高太祖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壬辰岁(1532年),□月二十五日辰时,终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岁(1606年)正月十九日酉时,享阳春七十四岁,葬莲塘顶,生钟恩、钟惠、钟懋。)。 18世:钟恩、钟惠、钟懋。 19世:钟仁义、钟仁礼、钟仁科、钟仁杰、钟仁俊、 …… 30世:钟光贤(提供者告知:到卅十代是我公公辈,益公即钟伯,不知名益表伯,还是名伯益字。) 4.1.3,南门村族谱记载【3】 "七星关"宗族修谱:始迁祖是明朝从河南至富川县剿瑶的钟益公。益公山东人氏。共育八子,长仲龙(又朝)、廷、富、贵、福、寿、康、宁。(益公八子是:仲龙、仲廷、仲、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仲宁为南门村始祖,又名支群,是益公最小的儿子,少壮就已往卫所效力,官禄九品。石刻存放在钟益公纪念大堂上)。 南门村族谱记载源流:据传益公末子仲宁仍南门村始祖也,宁公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宁公长成人后,在设在牛庙附近的卫所当官。南门村有墓志可查的高祖余福是清初顺治十八年的(1661年)。 4.1.4,钟山凤翔江亚宗谱【4】 ……大明定鼎之初,普传公由南京珠玑巷迁广西富川钟山江头寨居住,因便大路,而遭世乱,难以安业,遂又移到董家垌源头巩栗木寨安居。后复择兴隆寨始创高楼屋一座为始基。厥后五世经通字文彬、经宽字文彩、经杨字文华,三公子孙又分居本邑各地,及富、贺、昭邑,远及广东、福建。一九八一年辛酉岁,凤(翔)、石(龙)、公(安)三地叔侄,各持小宗支接踵归来查对,皆系普传公后裔。确认普传公为一世始祖也……(1983年)【注明:原谱序以东家洞改回董家垌,源于"明朝以来,董氏仕宦突起、人口众多,成地方望族,遂以董家垌俗称流传。"】 吾邑钟氏为大族,历明清以迄今数百载间,……此后六田片八村、公安片三十六村皆相继接踵各持小宗支归来查考,获悉各地祖先之所自出,确认:普传公乃一世始祖也!……颍川辗转徙籍,江苏南京者实我始祖普传公之所出,谨按普传公于明初自南京珠玑巷迁来粤西富川江头寨,旋复徙至董家垌源头巩栗木寨,辗转分居各地,厥后五传而至文彬、文彩、文华,三公之子若孙秀环,秀蒿之曾孙,朝富诸先祖,又有辗转而徙居本邑各地及贺邑、福建等地者。综言之即今日所分三大支派者也,……(1983年) ①,世系图:1尚-----2山----3友文、友武、友勇……-----文友4生:毅、密、察-----…… ②,1普传---2开仁,开义;开义生3宏(字玉音),---4渌仪-----5文彬、文彩、文华;文华生6秀环---7璘----8朝富---9宝、琳、帮、爵、郎、富、得禄(在该名下有钢笔书写的下一代,名字为"宝、琳、帮、爵、郎、富、",意思9人不是兄弟)、得位、得寿----宝生:10帮爵----11鸣讃---12起光、起武、起高…(谱系明确标明一至五世,九至十四世) ③以第五世开始作为一世,出现有:1大相---2、天鋻、天柱(生:提龄)----3提龄-----4文镇----5俊----- 其他另有载第十世的:塘贝村仲朝(名龙)、江台村仲廷、水湾寨仲富、荷塘村仲康、南门村仲宁,…… 其中,从江亚的宗谱是以普传为始祖,第一世。不是钟益伯公为第一世;从普传的第十世中,仅仅发现"帮爵",且是独子。没有发现记载"仲朝、仲庭、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八兄弟?有记载的是:文彩---秀嵩(秀嵩有三弟:秀崇、秀万、秀珠)---鑑(鑑有一弟:礼)---孟宾---庸(生:儒任)、益(生:仲朝、仲庭、仲富、仲贵);在另外一处的后裔记载中,不是钟益生有:仲福、仲寿、仲康、仲宁。 这宗谱有是有仲朝、仲庭、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然而,钟益只是生四子:仲朝、仲庭、仲富、仲贵。那变成钟益生于万历六年戊寅岁(1578年)左右的时间了。与江塘的宗谱【1】、【2】相矛盾;这江塘宗谱的钟益,不可能变成普传的十世。同样令人质疑的是:《钟姓史话》46页里记载:"接系的一支入桂与普传不同是奉调安边平叛,据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记载,他们入桂始祖是钟梦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奉诏为指挥使兼征讨使,……他的八个儿子(长子道佐,次子道佑、三子道泰、四子道襄、五子道辅、六子道弼、七子道中、八子道矢)随行。事成之后……乃请留二子分守富川、贺县,其余六子回归山东故里……";而江亚宗谱【4】记载:"五世经扬字文华(文彬、文彩的兄弟)子八,长子道佑【应该是长子道佐】居贺邑守八蛮、次子道佑居富邑防患西瑶,其余六子去东鲁"。此两个记载从字面分析,我个人初步认为钟梦东是文华;然而,时间上,钟梦东在洪武四年入广西,普传也是明初进入广西、一个相距5代的后裔会一起同时到广西?且其中情节有类似钟益。 特别是,普传公是明初迁徙而来,钟益公也是明初而来。普传公却不是从军而来,与钟益公记载不相符合,且普传仅仅两个儿子,而钟益却是八个儿子,而该谱十世,分别记载:"塘贝村仲朝(名龙)、江台村仲廷、水湾寨仲富、荷塘村仲康、南门村仲宁,……"。该谱把"六田片八村、公安片三十六村皆相继接踵各持小宗支归来查考"列为都是普传的后裔?即"凤(翔)、石(龙)、公(安)三地叔侄,各持小宗支接踵归来查对,皆系普传公后裔。确认普传公为一世始祖也"、"获悉各地祖先之所自出,确认:普传公乃一世始祖也!"我个人疑为普传与钟益是俩不同的支系。谱序中,虽增加了钟益的《改隸府将军》:"富川县十六都平瑶守御千户,钟益号伯。……壬午年,年方十二。……"基本按照碑文而采用旧谱序的罗列而成。然十二岁从军,令人生疑。上文论及明朝军户"卫军士除本身为正军外,其子弟称为余丁或军余,将校的子弟称为舍人。",虽明军将校子弟舍人可十二岁从军,那是在父辈所在的卫所见习。江亚宗谱【4】以"年方十二从军于慈管安国守麾下附(应该漏:归。即归附)充军",因为明军是拖家带口,那种12岁是跟随父亲从军而造成,然而,碑文原义是当年入伍,而文字是投降朱元璋,且没有说及父亲在军中。因此,以年幼十二岁归附,且与充军连接起来,感觉不妥。我发现,其他姓氏,把不同支系的混合在一起,也常出现,这与合谱造成的混同有关。 但提供了关键信息为:仲朝,名龙,配黎氏,生积庆(与宗谱【2】矛盾,宗谱【2】为" 14世:仲朝、仲庭、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15世:钟顺禄、钟顺章;16世:钟汝珠,钟汝圭; 17世:钟积庆(塘贝村始祖)、钟积器(江塘村始祖)" 江塘村宗谱【2】提供者提出:",江塘村从塘贝分来,记载有塘贝村钟积庆,而没有钟积器,可能是因江塘村始祖是小妾儿子" 其余(略)…… 4.2,四个不同宗谱结合正史、碑文的分析 古时候,人有名、字、号。名字是分开的。 依据宗谱【4】就出现仲朝(名龙)。而钟益的长子正是钟龙。 4.2.1,宗谱【2】与宗谱【3】对比 从宗谱【2】中,出现八兄弟的在14世,而这八户名字与宗谱【3】惊人一致!那么,我们可以确定这八户的名字是可信的;同时,宗谱【1】出现"钟玉庭、钟玉琴",若分别以仲伯来论大小,则宗谱【2】出现:"钟玉琴(即仲伯公生八子)"应该是"钟玉琴(即伯公生八子)";与"钟益(字伯)"、宗谱【4】"钟益号伯"对比,以及生八子,则钟玉琴为钟益的可能性大。 问题是,钟益八子在宗谱【2】是在第1世还是第14世?这自然会对比前面部分:宗谱【2】,之前出现多世非单传,那么,其余的人口繁衍在哪?这没有列明。同时,也与同在八户出现矛盾。 结合碑文记载,碑文记载钟益公八子:"益亲子八人前征雕剿。……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九品)",也就是说,益公有八子。我认为宗谱【3】记载益公生八子的,与碑文吻合。 那么,宗谱【2】中的第1世,6兄弟,应该是在第二世,否则与碑文记载不一致。应该是漏了兄弟两人。也就是是否是该宗谱的第一世和第十四世,是名、字或号的区分呢?以致出现第一世和第十四世的混合。从宗谱【1】记载的第三世的名字,却是宗谱【2】的名字,只是宗谱【2】少了两个名字。因此说,是宗谱【2】漏写名字的同事,重复记载名字。 同样,宗谱【1】和宗谱【3】比较,两个宗谱记载不一致的"钟家八户",一个是第二世出现八户,一个是第三世出现八户。一个把仲龙作为益公的独子,一个把仲龙作为长子。宗谱【1】把益公八子的长子作为单独一世,再以名与号的不同,把号作为一世。这样的可能性很大。从宗谱【4】仲朝(名龙)即可证实如此。 上面的江塘村宗谱【1】和【2】。都不是记载八户为钟益的儿子,与碑文相左。且两宗谱若以钟益为始祖,就重复记载世代的名字(见后时间分析)。 再看宗谱【1】,第二世的钟龙,与第11世的钟龙,名字一致?是否属于重复的佐证呢?当然,在宗谱【1】的14世、20世,以及宗谱【2】的12、17世钟器、钟积器,也一样值得需要仔细考证。宗谱【2】中的"仲朝、仲庭、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八户,在宗谱【1】只有四户"钟仲明、钟仲朝、钟仲庭、钟仲臣",加上"17代钟仲朝生下钟顺章(住塘贝寨)、钟顺禄(住江赖村)"应该漏写了"仲朝",也只是5户。且宗谱【1】的第3代的八子中,长子就是第二代的名字。何况,宗谱【2】却有很多世代没有像宗谱【1】一样记载齐全其他兄弟。如钟器、钟玉琴的兄弟,在宗谱【1】就有其他兄弟;……这些是否重复,需要认真考证。 4.2.2,宗谱【2】与历史记载的差异 从上述正史记载,宗谱【2】记载的是:"洪武二年因广西富川花山地区蛮匪覃福成结党作乱,……吾祖升臣亦奉皇命到此平乱,兄弟六人随军伍,同心协力",明史记载是"苗贼盘大孝等"可是这里记载是"覃福成";明史记载是洪武二十二年,而宗谱【2】却是以洪武二年?碑文记载是钟益的八子,而宗谱【2】以兄弟六人?因此综合分析,应该是洪武二十三年,钟益带着八子,是比较符合明史记载的。 4.2.3,四个宗谱结合碑文分析 依据宗谱【4】仲朝(名龙),且碑文出现"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以及钟益有八子,只有宗谱【3】符合碑文;宗谱【1】的第二世出现钟龙,后在11世出现钟龙,16世出现仲朝;宗谱【2】在第九世和第十一世出现钟龙、仲朝,且在"钟玉琴(即仲伯公生八子)"也就是把"钟玉琴"作为钟益。前面出现与钟益儿子钟龙的名字一致,加上世系重复,则基本排除是钟益的先祖。 5,事件是检验时间记载的标准 上文论及:"以时间作为衡量宗谱"来否定事实,本末倒置,那就会与历史相悖逆。这样的出发点论证,以时间作为准确无误,来否定事实,就会出现主观想象,排斥或者不愿承认事实的怪圈。这在不同姓氏的宗谱爱好者中同样会出现。特别是迁徙祖的方面,更为严重。 当然,不是说不需要时间的分析,如世代间隔,还是需要的。这与宗谱记载的迁徙祖时间,来肯定或否定一切不同。 如对南门村族谱记载:"宁公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次年仅一岁就随父来桂(1390年),明有近二百年历史,南门村有墓志可查的高祖余福是清初顺治十八年的(1661年),距其祖父益、父亲宁从河南调军所至时间足足相跨了270年,让人不可信"。 这个时间,我发现是以顺治十八年的(1661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1=270年而得。 一岁不可能参战,这应该是记载时间的错误。因此,不能仅仅从时间来分析确定,而是以事实来验证时间。 5.1,世代间隔的计算 在十几世以上的,不列入女孩,仅仅列儿子传承关系计算,基本每一代间隔平均30年。 5.1.1,以江塘村【宗谱1】计算:20世积器公墓碑写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那么,与以十七岁从军的益公1327年(泰定四年丁卯年)出生相距205年,间隔19世,每一世约11年?这样,与常理不符合。 如果是同属于益公的后裔,那么,这样的时间间隔,应该是重复抄写了12世代;若不是益公后裔,则迁徙祖应该是公元952年(后周广顺二年壬子年) 5.1.2,以江塘宗谱【2】为计算: 宗谱记载:12世钟器(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岁任昭安主簿职)、17世钟积器(江塘村始祖,1532~1606)。以明史记载的洪武二十二年盘大孝起义,那就不是宗谱【2】记载的洪武二年花山蛮匪覃福成结党作乱。以碑文的三十七岁回归至年龄比较适合的推理为17岁,钟益公1327年(泰定四年丁卯年),则12世、17世,分别以1511年、1532年出生来对比分析,则分别相距了184、205年。首先,从益公(宗谱【2】以升臣)到十二世相距184年,每一世间隔16.73年,这样的时间差距,只要有一世的第一个孩子不是男孩,或者遗传下来不是长子,那么,这样的宗谱就很自然与常理相违背了。如宗谱【2】缺漏兄弟的记载,宗谱【1】钟景星生下钟永华、钟永裕;钟情生下钟弘仁、钟弘德;钟天锡生下钟明、钟龙;钟龙生下钟正文、钟正武;钟器生下钟玉庭、钟玉琴;钟玉琴生下八户或四户。都不是长子所生。…… 其次,从12世到17世,怎么会是21年呢?5世之间难道相距仅仅21年?这是不正常的,以17世与第一世的每一代间隔12.8年? 两个宗谱计算,则每一世间隔分别为11年、12.8年。那么,结论只能是:要是与南门村同一个始祖,则宗谱【1】、宗谱【2】一定重复第把名、字、号重复,多了9世的名字;要么,不同始祖,第一世依据宗谱【2】推断则是公元1052年(皇佑四年壬辰年)。 至于,要理顺其中关系,需要更多的宗谱,才能够甄别出宗谱中那些是添加的部分。 若以钟益不是第一世,而是在中间某一世,那么,以宗谱【4】的记载,以第五世为第一世,却与宗谱【1】、宗谱【2】的"钟景临、钟景明、钟景星、钟景烺"、以及"钟永华、钟永裕"有差异?而且世次相互颠倒不一致,是无法理解的。其中还有"仲朝,名龙",那么,钟龙、仲朝,是同一人。可是,在宗谱【1】、【2】是另外一世。 从上面分析,宗谱【1】、宗谱【2】出现重复的钟益的儿子名字钟龙,那么,重复是存在的,且不是钟益的先祖的可能性大。 宗谱记载的时间,可以作为世代的验证推理,但不能就固执认为没有错误?迁徙的开始时间,特别是始祖的时间,仅仅依靠宗谱是不能够确信的。以宗谱的迁徙祖记载的时期,作为准确的标准,用来衡量事件,甚至否定事件,就会出现否定历史的虚无史观,进而以此类推,排除几百年流传的事实,有意地突出某些隐含的意图,始终会贻笑于后人。因此,以事件、史料来逻辑严密的进行分析,肯定是非,才能够拨开层层迷雾。但愿,能够得到各姓氏编撰及研究者的采纳! 以上观点,仅仅作为研究探讨的观点。资料缺乏,出现错误难免,请大方之家予以指正。 2016年8月20日16:28广西贺州董全吉(荷香月暖,QQ:353159928) 【附注1】:聊天精选 2016-08-18 木秀雨淋19:08:51 你好 荷香月暖20:13:13 20:52:44我们已经是好友了,现在开始对话吧! 木秀雨淋21:31:32 你好,请问你就是※※老师吧! 2016-08-19 荷香月暖08:50:57 你对钟氏很热心 木秀雨淋10:47:45 你写过些有关董家垌的明朝时代的文章,我曾拜读过。 荷香月暖10:56:32 有不对的,欢迎指正 木秀雨淋11:06:39 你对钟山明代历史颇有研究,我十分钦佩 荷香月暖11:07:45 明代,钟山迁来的,开始增加 木秀雨淋11:15:39 你在"…明朝的军事留戍痕迹"一文中提到,明初,迁居钟山的以钟以宽一系作为入桂始祖,另一系兄弟八人,散居邑之中区"这里的"兄弟八人"是否指的钟家八户钟始祖钟益公? 木秀雨淋13:30:01 喂,在吗 荷香月暖13:32:07 钟家八户钟始祖钟益公 荷香月暖13:32:24 不过,钟姓的源流不止这些 荷香月暖13:32:42 你应该比我懂得,我就不好多说了 木秀雨淋14:00:12 是不止这些,我是想了解钟益公八个儿子情况,能有什么信息资料提供吗? 荷香月暖14:02:09 从河南至富川县剿瑶的钟益公。益公山东人氏,共育八子,益公八子是:仲龙、仲廷、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宁公长成人后,在设在牛庙附近的卫所当官。 木秀雨淋14:11:44 这与钟益纪念堂碑文不相符呀,你讲的这八个是钟益第十五代孙钟玉琴的儿子。 荷香月暖14:11:45 你能够告诉你的名字吗 木秀雨淋14:16:54 好的,我名字叫钟※※,公安江塘人,现在重庆带孙子,前年退休于钟山高,目前利用退休有间,研究一下族谱,因村族谱失传,连别村一样,没有完整族谱。 荷香月暖14:17:28 我岳父是※※ 木秀雨淋14:18:04 那你叫我大哥 荷香月暖14:19:00 其实,宗谱仅仅是一个方面,很多宗谱是攀附的 木秀雨淋14:33:51 ※※,我把钟伯公到积器20代名单发给你整理,1代钟益朱氏。2代钟龙,3代钟升国、升朝、升臣、升帮、升殿、升元、升举、升相。(共八户)。升国一塘贝、江赖村,升朝一荷塘村,升臣一江头寨,升帮一水寨、湾岛、螺寨,升殿一南门仔,升元一锡富、矮山,升举一牛庙寨,升相一牛庙寨。4代升国生下钟琏、钟湖,5代钟琏生下钟世贵,钟瑚生下钟世兴,6代钟世贵生下钟景临、钟景明(钟景星、钟景烺,7代钟景星生下钟永华、钟永裕,8代钟永华生下钟清、钟情,9代钟情生下钟弘仁、钟弘德,10代钟弘仁生下钟天临、钟天锡,11代钟天锡生下钟明、钟龙,12代钟龙生下钟正文、钟正武,13代钟正文生下钟斌、钟荣,14代钟斌生下钟正德、钟器,15代钟器生下钟玉庭、钟玉琴,16代钟玉琴生下钟仲明、钟仲朝、钟仲庭、钟仲臣,17代钟仲朝生下钟顺章(住塘贝寨)、钟顺禄(住江赖村),18代钟顺禄生下钟汝珠,19代钟汝珠生下钟积器(妻廖氏)。20代钟积器生下钟恩、钟惠、钟懋,即江塘三房,以下二哥、四哥记的比较细。 荷香月暖14:35:33 这个不是钟益的碑文 木秀雨淋14:38:09 不是,碑文内客我找给你研究一下 荷香月暖14:38:33 好的 荷香月暖22:22:15 公安的钟氏应该与石龙的不同 荷香月暖22:30:16 现在是,该碑文是否属实,有没有改动过 荷香月暖22:32:27 六田,我看到的是钟世雄岭南酋帅后裔 木秀雨淋22:33:05 你看的记载在什么地方 荷香月暖23:00:36 你宗谱记载的:16代钟玉琴生下钟仲明、钟仲朝、钟仲庭、钟仲臣;与我的资料:益公八子是:仲龙、仲廷、仲富、仲贵、仲福、仲寿、仲康、仲宁 荷香月暖23:01:24 这两者区别,你宗谱是16代生4子,不是八子 荷香月暖23:08:04 在隋文帝平江南时,岭南主帅钟士雄,在陈后主叔宝处任伏波将军,陈后主虑其后覆,质其母于都下,隋平江南,乃遣蒋氏归,既而同郡虞子茂等作乱,士雄将应之,以母言遂止。 今考查广西,钟山县石龙乡六田村是其派系裔孙。在他处及广西南宁市志,有蒋氏神道碑及合掌石刻的史料。 荷香月暖23:09:44 "七星关"宗族修谱认为,始迁祖是明朝从河南至富川县剿瑶的钟益公。益公山东人氏,共育八子,长仲龙—(又朝)、廷、富、贵、福、寿、康、宁。据传益公末子仲宁仍南门村始祖. 荷香月暖23:10:13 根据族谱记载,南门村源流是这样的:宁公长成人后,在设在牛庙附近的卫所当官。 荷香月暖23:11:45 再看碑文: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俟后袭父职,余俱与百户世职,分调各卫所效力。 荷香月暖23:12:15 这不是明确说明钟益有八子吗?你的宗谱为何没有记载? 荷香月暖23:12:59 我觉得你的根据是不可靠的 荷香月暖23:13:14 起码你的根据与碑文相反 木秀雨淋23:17:24 我村始祖积器公墓碑写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 荷香月暖23:20:56 19代钟汝珠生下钟积器(妻廖氏),那就是20世 木秀雨淋23:22:14 积器是立寨始祖,仲朝是太公,这是不假的 荷香月暖23:23:55 首先,碑文记载钟益公八子,你这里不是记载八子,而是钟益的孙八户。那么,你宗谱应该可疑 木秀雨淋23:27:19 这就谈到焦点了 荷香月暖23:27:59 其实,钟益的儿子可以在外地生,随父母到钟山 2016-08-19 荷香月暖23:28:48 不是说,1岁就不可以迁徙,儿子一岁一样带着来的 荷香月暖23:31:02 你仔细看碑文:益亲子八人前征雕剿,……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挨后袭父职, 荷香月暖23:31:28 两句明确记载钟益有八子 荷香月暖23:35:43 至于你村的积器公墓碑写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 与钟益碑文,对比也出现令人质疑的情况 木秀雨淋23:37:30 那是有矛盾地方 荷香月暖23:37:54 不可能12岁间隔就一代 荷香月暖23:39:07 也就可能不一定是钟益公之后的怀疑 荷香月暖23:41:58 在十几世以上的,基本每一代间隔平均30年。那么从早于钟益公墓碑写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不可能同在明朝就繁衍20世代? 荷香月暖23:44:54 也就是第一世应该在952年,即后周广顺二年 木秀雨淋23:46:58 洪武二十五年,碑文叙,说益公37岁,是当年呢,还是入桂时? 荷香月暖23:48:02 钟益年三十七岁,壬午年于总管安国宁麾下归附充军, 荷香月暖23:48:12 属于当兵的时间 荷香月暖23:48:55 也就是生于1306年 木秀雨淋2016-8-1923:49:57 如是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那时他已86岁 荷香月暖16:52:14 正史没有发现 荷香月暖16:52:45 六品官不是什么大官 木秀雨淋16:57:17 是呀,你见识多广,历史知识丰富,希望你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营长吧 木秀雨淋17:08:02 丹霞观被毁后,益公祠同时也毁,人们扛碑回村作凳子坐 木秀雨淋17:15:39 我们现在目的是找到始祖益公生殁时间以及后裔世系,才接上立寨始祖 木秀雨淋17:33:44 我伯父传给我的小册子与他的有较大出入,我发给您看 荷香月暖17:34:00 好的,谢谢 木秀雨淋17:37:04 看到吗 荷香月暖17:37:40 看到 木秀雨淋17:47:03 到卅十代是我公公辈,益公即钟伯,不知名益表伯,还是名伯益字。十三代旁注有伯公生八子 荷香月暖17:52:08 好的,我晚上再看,休息一会了 木秀雨淋17:53:23 那好吧886 荷香月暖17:53:2988: 【附注2】有关明史记载 1,《明史.列传第五十四》:韩观:字彦宾,凤阳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洪武十九年讨平柳州、融县诸蛮,累迁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平富川蛮,设灵亭千户所。 2,《明史.列传第十三.徐达.常遇春》:徐达,字天德,濠人,……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时张士诚已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遂请益兵以围常州。……擒士诚弟士德。明年复攻宜兴,克之。太祖自将攻婺州,命达留守应天,……复池州。迁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进攻安庆,……将于青山,遂克潜山。还镇池州……明年,从伐汉,取江州。友谅走武昌,达追之。友谅出战舰沔阳,达营汉阳沌口以遏之。进中书右丞。明年,太祖定南昌,……从援安丰……遂围庐州……太祖召达自庐州来会师,遇于鄱阳湖。…… 明年,太祖称吴王,以达为左相国。复引兵围庐州,克其城。略下江陵、辰州、衡州、宝庆诸路,湖、湘平。……会遇春攻淮安,破吴军于马骡港,守将梅思祖以城降。进破安丰……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必推达、遇春。……进取方略,宜自山东始。师行,克沂州,降守将王宣。进克峄州,王宣复叛,击斩之。莒、密、海诸州悉下。乃使韩政分兵扼河,张兴祖取东平、济宁,而自帅大军拔益都,徇下潍、胶诸州县。济南降,分兵取登、莱。齐地悉定。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副将军遇春克东昌,……遂与副将军会师河阴,……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长芦,扼直沽,……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命达与遇春进取山西。遇春先下保定、中山、……达闻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山西悉平。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张思道遁,遂克奉元。时遇春下凤翔,李思齐走临洮,达会诸将议所向。……将论功大封,会扩廓攻兰州,杀指挥使,副将军遇春已卒,三年春帝复以达为大将军下之至顺也。"……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道出兵。达自潼关出西道,捣定西,取扩廓。…… 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别将兵略定临江之沙坑、麻岭、牛陂诸寨,擒伪知州邓克明,遂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太祖大喜,赐书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谕降南雄、韶州,还定安陆、襄阳。复从徐达克泰州,败士诚援兵,……士诚潜师趋遇春,遇春与战北濠,破之,几获士诚。久之,诸将破葑门,遇春亦破阊门以入,吴平。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遇春拜谢。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从下山东诸郡,取汴梁,进攻河南。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遂与大将军下河北诸郡。先驱取德州,将舟师并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克通州,遂入元都。别下保定、河间、真定。与大将军攻太原,……达曰:……遂克太原。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居右副将军冯胜上。北取大同,转徇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凤翔。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遇春沉鸷果敢,……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3,《明史.列传第二十》: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由管军镇抚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从傅友德伐蜀,克绵州。五年从徐达北征,先出雁门,败元兵于乱山,再败之于土剌河。七年帅兵拔兴和,……十一年同西平侯沐英讨西番,……明年,师还。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明年命督修四川城池。二十三年,施南、忠建二宣抚司蛮叛,命玉讨平之。……二十四年命玉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以追逃寇祁者孙,遂略西番罕东之地。土酋哈昝等遁去。会建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诏移兵讨之。……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胡谓丞相惟庸也。……蓝玉败,谓与震及硃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4,《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班军》:△河南都司旧有洛阳中护卫,后并汝州卫。河南卫弘农卫陈州卫睢阳卫宣武卫信阳卫彰德卫南阳卫怀庆卫颍川卫南阳中护卫已下添设汝州卫颍上千户所禹州千户所旧名钧州,后改嵩县千户所卫辉前千户所林县千户所邓州前千户所唐县右千户所周府仪卫司唐府仪卫司伊府仪卫司赵府仪卫司郑府仪卫司崇府仪卫司徽府仪卫司赵府群牧所郑府群牧所崇府群牧所徽府群牧所。 5,《明朝行政区划--广西布政司》 平乐府:元为直隶府。洪武二年(1369)属行省。平乐县:倚郭。东有榕津寨巡司,有水滻营土巡司;又东有龙平寨巡司,后废;东有昭平堡土巡司,后废。 恭城县:北偏东有镇峡寨巡司,东偏南有势江源巡司;又县境有白面寨、西岭寨土巡司。 富川县:元属贺州直隶州。洪武十年(1377)直属浔州府,后改属平乐府;二十七年末(1395)自县南偏东锺山徙治霭石山下(富川所)。南有边篷寨巡司驻故县城,南偏西有白霞寨巡司,北偏西有寨下市巡司。 贺 县:元为贺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散州,改属浔州府,并省倚郭临贺县入州;十年(1377)降为贺县,仍属浔州府,后改属平乐府。南偏东有信都乡巡司;北有沙田寨巡司,后迁县西点灯寨,寻废;又东北有大宁寨、樊字寨、白花洞土巡司,后俱废。 昭平县:元为龙平县。洪武十八年(1385)省入平乐、富川二县;万历四年(1576)析平乐、富川二县于故治西北置昭平县,仍属平乐府,五年(1577)析贺县一部来属。 桂岭县:洪武元年(1368)元省入临贺县。 平乐千户所:洪武十三年(1370)置平乐守御千户所于平乐府。 富川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1380)置富川守御千户所于富川县北偏西蔼石山下(后为富川县)。 贺县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86)置贺县守御千户所于贺县。 6,《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二十二年,富川县逃吏首赐纠合苗贼盘大孝等为乱,杀知县徐元善等,往来劫掠。广西都指挥韩观遣千户廖春等讨之,擒杀大孝等二百余人。观因言:"灵亭乡乃瑶蛮出入地,虽征剿有年,未尽殄灭,宜以桂林等卫赢余军士,置千户所镇之。"……二十九年,广西布政司言:"新设南丹等三卫及富川千户所,……平乐,初为县,元大德中改平乐府,明因之。洪武二十一年,广西都指挥使言:"平乐府富川县灵亭山、破纸山等洞瑶二千余人,占耕内地,啸聚劫夺,居民被扰,恭城、贺县及湖广道州、永明等县之民亦被害。比调卫兵收捕,即逃匿岩谷,兵退复肆跳梁。臣等欲于秋成时,统所部会永、道诸军,列屯贼境,扼其要路,收其所种谷粟。彼无粮食,势必自穷,乘机擒戮,可绝后患。"。从之。二十九年迁富川县于富川千户所。时富川千户所新立于矮石城。…… 200438照片: 照片200419 照片4219 照片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