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孩子的分离焦虑 文:阿正丨壹心理专栏 每年的开学季,幼儿园门口场面总是很让人心碎:有几个孩子哭得两眼泪汪汪死活不肯进入幼儿园,小手紧紧地缠住爸爸妈妈的脖子,边哭边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此刻,爸爸妈妈既心酸难过又束手无策,想狠狠心把孩子放下来就走,内心又十分不舍,自己也在悄悄抹眼泪…… 在这情景中,孩子意识到自己要去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不得不与妈妈(或主要抚养者,下同)分开,因此感到紧张不安,不愿意离开家长,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能较好地处理好分离焦虑的孩子,就能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每天过得更开心。因此,对于孩子即将入园的家长们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分离焦虑,就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经考验。 那么,分离焦虑的表现仅仅就是大哭吗?孩子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好像更加严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孩子的分离焦虑吧—— 吸手指、做噩梦,都可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 孩子并非只在入园时才会产生分离焦虑。平日里,妈妈上班或外出买菜与孩子短暂分开时,有些孩子也会不愿意离开妈妈,流露出分离焦虑:"妈妈不要上班,在家陪宝宝!"?、"我要和妈妈一起去!"只不过,平日里妈妈虽然离开,仍然有其他家人陪伴孩子,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会太明显。相比之下,入园的挑战就大多了,意味着孩子离开所有家人的呵护,独立去面对崭新的环境,因此孩子的分离焦虑程度要剧烈持久些。 大多数孩子表达紧张焦虑情绪的方式很直接,就是哭,所以就有了幼儿园门口看到的那一幕,或嚎啕大哭,或抽泣不已。有些孩子(通常男孩居多)还会伴随激烈的肢体动作,边哭边满地打滚,或往幼儿园门口反方向跑,上演"越狱"。 有些孩子表达分离焦虑的方式比较隐蔽,比如吮吸手指头,半夜做噩梦。有些家长可能会注意到,从来不吸手指头的孩子,在刚入园那段时间突然开始吸手指头了。于是,家长往孩子手指上涂药水,想方设法试图让孩子戒掉吃手指。其实,孩子之所以吸手指,根源也是内心有分离焦虑情绪,需要借助一些东西或动作来想象妈妈在场的样子,给自己心理安慰。 孩子的分离焦虑还会在不同情景下有所起伏。比如,长假过后返园,孩子的分离焦虑会严重一些,因为习惯了长假期间在家有父母陪伴,返园后对分离尤其不舍。再如,当孩子身体不适时,更希望有家人陪伴照顾,分离焦虑也会相应严重。 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入园时表现出各种貌似无理取闹或无厘头的行为,不妨考虑一下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分离焦虑,多给予孩子一份理解。 7-24个月,分离焦虑最明显 孩子的分离焦虑从何而来呢?简单说,因为孩子与妈妈之间已经形成的情感联结,孩子确信妈妈能保证他的安全,离开妈妈让他觉得紧张不安。 宝宝出生后,会通过哭、笑、咿呀叫与妈妈互动,引发妈妈的关注和照顾。七八个月左右的宝宝,大多把妈妈当成自己的依恋对象了:更喜欢对着妈妈笑,和妈妈"粘"在一起。当他们独自玩耍时,会隔段时间看看一旁的妈妈,好像妈妈是安全的保证。当妈妈从视线中消失,宝宝会烦躁不安,甚至大哭起来,似乎在召唤:妈妈快来保护我!——这就是最初的分离焦虑。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到,宝宝在7-24个月这个年龄,分离焦虑表现最为明显。 总之,孩子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而言相对陌生,老师和同学都是以前没见过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另一方面,作为安全庇护者的爸妈没法陪伴在身边,得自己去面对,有点手足无措。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可能还会担心再也见不到爸妈,那就哭得更厉害了。 其实,对我们成人来说也一样。刚到新公司或参加社交派对,周围没有熟人,也会有点紧张或焦虑,只不过成人会掩饰得比较好。所以,分离焦虑是孩子入园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的正常情绪。 约20%的孩子更容易焦虑 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入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程度不同:有的孩子能开心愉快地入园,有的孩子哭一小会就好了,而有的孩子却哭得昏天暗地久久无法平静下来。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更加焦虑?原因既受孩子先天气质的影响,也涉及到后天的养育。 首先,来看一项有关孩子先天气质的研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Kagan)追踪研究了117名智力水平相当的美国孩子,从他们14个月开始到7岁半,分6次进行实验室观察和父母访谈。实验观察了孩子和母亲一起进入一个陌生房间后,接触到陌生人和新奇玩具的行为反应,以此来判断孩子的气质类型。结果发现,14个月大的婴儿中,大概有15%-20%对陌生刺激很敏感,表现出哭闹退缩,这些孩子长大到7岁半时,对陌生刺激仍然比较敏感。 这项研究说明,孩子先天气质类型是有所差异的,有些孩子天生就自来熟,有些孩子熟悉新事物要稍微慢一点。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孩子就能比较快融入,和小伙伴玩到一起,但有些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幼儿园生活。 其次,在后天养育孩子过程中,如果孩子和妈妈形成比较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内心安全感比较强,分离焦虑一般不会太严重。 当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能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亲子之间最可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从弱小的婴儿成长起来会哭成百上千次,如果妈妈大多数时候都能及时注意到,并一次又一次温柔地安慰他,孩子会认为:妈妈是可以依靠的,周围的世界值得信赖,我很安全。在孩子心中,永远有妈妈这一安全港湾,孩子内心安全感就比较强。 当面临新的环境,那些安全感较强的孩子,虽然身边没有妈妈陪伴,心里会有一个内化的"妈妈"给予安慰,从而能自己调整情绪逐渐平复心情。然而,安全感较弱的孩子,心里缺乏可信任的"妈妈"给予支持,容易急躁不安,情绪较难平静下来,往往哭个不停。 因此,对孩子哭得更厉害的家长而言,首先接纳孩子先天气质差异,尊重孩子适应新环境的特有节奏;其次,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那么在回应孩子焦虑情绪时要更给力,才能增强他们内心的安全感。 作者简介: 阿正,北师大心理学硕士,PET父母效能训练学习者,努力践行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联系方式:153698103@qq.com。 本文由壹心理专栏作家阿正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