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第49/119号决议案宣布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诞生,说明人类已经省悟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国际纪念日的确立,还说明生物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环境领域的中心议题。 1992年6月5日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缔约国第一次会议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会议建议12月29日即《公约》 生效的日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994年12月29日是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了更好地开展宣传纪念活动,根据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建议,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2001年5月22日是日期更改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据有关机构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约有300万至1 000万种以上,至今有案可查的仅有150万种,而供人类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从而威胁生态系统。如今,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少以及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使地球生物种类在大量消失。据统计,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无数动植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之前就由于各种原因在地球上消失了。 在2007年4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有关专家发出警告,如果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5℃,再加上植物保护地被破坏等人为因素,必然会导致地球上的物种大规模灭绝。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由来 生物多样性(Biologie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涵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然而,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致使物种灭绝加剧,遗传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和湿地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 美国国会技术监督局认为,如果人类消费方式和破坏作用仍得不到遏制,到公元2000年,地球上15%--20%的物种将消失,这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保守地估计,现在每天都有一个物种灭绝。到公元2050年,将有25%的物种陷入绝境,6万种植物将要濒临灭绝,物种灭绝总数将为66万一186万种,形势将更为严重。 很多物种未被定名即已灭绝,大量的基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鉴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严重的危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声不断高涨,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11月召开了生物多样性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探讨一项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必要性。1989年5月建立了技术和法律特设专家工作组,拟订一个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到1991年2月,该特设工作组被称为政府间谈判委员会。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大会期间<生物多样性公约)开放签字。153个国家在会议期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批准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这在联合国历史上亦是史无前例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签字后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谛约国第一次会议于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会议建议12月29日即<公约)生效的日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49/119号决议案宣布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要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 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白野生相型。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随着医学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世界上各国、各民族都有源于物种的传统药物,如日本的和汉药、朝鲜的东药、印度的阿育吠陀药,中国的中药、藏药、蒙药等。在长期过度地采集和猎取下,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日益减少乃至枯竭。麝香是鹿科动物雄性麝脐下香囊中的分泌物,是重要的芳香开窍药。但随着猎麝取香,麝的种量急剧减少,随之药源也日益紧张。 物种资源能提供大量工业原料。自然界的动植物能提供人类所需要的皮毛、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各种原料,其价值十分可观。 森林、草原、花香、鸟鸣、猿啼、虎啸……生物多样性在娱乐和旅游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所例举的是人们所熟知的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并不是人人所熟知的。 +物种的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仿生学研究证明,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可给科学技术和发明以莫大的启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生态系统丧失某些物种时就可能导致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使整个系统瓦解。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间接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目前认为无足轻重的物种,可能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前景。 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5亿年前,从地球上有生物出现时起,不断地有新物种产生,同时也不断地有物种灭绝。在远古时,无脊椎动物约3000年形成一个新种,同时约3000年左右灭绝一个物种。有人认为,在地质时代哺乳动物约8000年灭绝一种,鸟类300年或50年灭绝一种。而现在,在人类活动干预下,一方面有不少新种用人工杂交、遗传基因改变等方法获得,但同时也以惊人速度消失着老物种。 据不完全统计,鸟类在公元1600—1800年这200年间灭绝25种;公元1800—1950年这150年间灭绝了5种;现在每3年灭绝2种。其中包括19世纪初在北美大陆估计栖息达50亿只的旅鸽,因遭滥捕而被消灭。这种旅鸽最后一只于1914年死于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 自公元1600年以来,已知约有100种哺乳动物灭绝。北美草原曾生活过6000万头野牛的种群,最后一头于1894年遭到射杀而灭种。 据估计,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一1000万种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经人类研究和被利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定名就已灭绝。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人类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每年减少面积约2000万公顷,其中1100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植物、软体动物、昆虫和各类生物在人类还没有鉴定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鱼类的滥捕、围湖填海等原因从地球上消失了。 对海洋环境的无限掠夺,非常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枯竭,因而造成了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估计,人类的冲击使得世界上50%的红树林消失,如今珊瑚礁又受到威胁。由于技术进步,捕鱼业日益装备精良,有一些重要的渔业区造成了海洋资源的枯竭。世界17个渔业区已有9个面临灭绝, 自1989年以来,捕鱼业就在警告中捕捞。" 世界粮农组织(FAO)警告说,农作物的均匀化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养活世界上迅速增长的人口能力构成威胁。"一些例子表明生物多样性在消失:中国1949年种植的1万个小麦品种到70年代只剩下1000种。在过去的100年当中,美国的玉米品种丧失9l%,西红柿品种丧失8l%。从1804—1904年,美国的7098个苹果品种中有86%彻底消灭了。" 毒物和污染物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数量都将发生变化。一般耐毒、耐污种、适应新环境的种出现并发展,不耐毒、不耐污的种减少或消失。高等生物种往往被低等生物种所替代。环境受污染后,通常是多数种数量减少,只有少数种或个别种数量增加。臭氧层的破坏,使许多生物遭到过量的紫外线辐射而毙命或致病。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着能否继续以其固有的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利用亟待加强,刻不容缓+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中国 自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起草<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中国一直参与了<公约)的各项筹备活动,并为(公约>的最后通过作出了积极贡献。李鹏总理在里约热内卢签署(公约》后的半年时间内,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即批准我国加入<公约),使中国成为率先加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公约)的各项筹备活动,并为(公约--> 为了认真履行《公约》,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初中国建立了以国家环境保护局为牵头单位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调组",由国务院13个部门组成。协调组的职责是研究拟定政策和策略;协调各有关部门履行<公约)的义务;审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方面的重大项目。协调组成立后,为履行(公约)做了大量工作:1994年6月,中国率先完成并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5年,开始着手(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的编制工作,1996年初完成并经国务院审查批准发布。这些文件为确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针政策,实施优先行动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绩。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MegadiversityCountries)、以高等植物为例,中国约有3万种,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和约为1.8万种,整个欧洲仅1.2万种。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入口最多的国家,而且85%人口分布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之一,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庞大的入口压力给中国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危胁的国家。由于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使中国的许多物种正变成濒危物种或受危胁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总数的25%,形势十分严峻。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措施,以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 截止到1995年末,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面积达7185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19%,其中10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6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到1995年底,全国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200多处,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在全国主要口岸城市设立17个办事处。农业部与国际鹤类基金会(1CF)共同组织了对西藏拉萨河谷黑颈鹤越冬地的考察,并在拉萨共同举办了"西藏拉萨河谷黑颈鹤越冬保护研讨会"。 截止1995年,我国已初步形成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成国家级贮存种子长期库及复份库各1座;地方中期库23座;国家级田间种质圃25个,其中试管种苗种质库2个。中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85%得到了保护,已收集保护各种农作物种质33万份,其中对30万份种质材料进行了原份和复份保存,并且对已经保护的种质开展了初步鉴定评价。 中国为加大力量保护濒危物种,组织实施了对大熊猫、朱鹞、扬子鳄、海南坡鹿、野马、麇鹿、高鼻羚羊等"七大拯救工程"。 1995年12月29日,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北京召开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出席纪念大会的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国内有关部委及部分在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和部分大专院校师生代表。1995年12月30日的(中国环境报)在第二版以整个版面出版了。(促进生物保护,开创人类未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专刊)。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历年主题 2001年: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2002年:林业生物多样性 2003年: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004年: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 2005年: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2006年:实现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007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农业 2009年: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生物入侵案例 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生物入侵——被誉为"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悄悄打响,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 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 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