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何她能承恩武则天李显两代帝王为您解


  摘要:大唐立国后猛人如林,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绝非等闲之辈。提起上官婉儿,更多人喜欢谈论的还是她的风流韵事,甚至为博人眼球,后人还将其写入《控鹤监秘记》。实际上,作为大唐顶级流量的风流才女,历经势同水火的武周、中宗两朝,她是如何做到"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的呢?
  一、上官婉儿的绝世才华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自大唐立国到唐玄宗登基之前这百年间,是一个猛人辈出的时代,尤其那些处在权利中枢的人,很难从中找出一个泛泛之辈。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当年因给唐高宗起草废黜武后诏书,关键时刻被李治放弃,武则天帝后位置坐稳后将其处死。,或许是她有意为上官家族开脱,在上官婉儿十四岁的时候,召见了她:
  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
  正是凭借着这身才华,武则天当即免去她奴婢身份,并被立为才人,上官婉儿的人生开始起飞了。
  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搂丽可观。
  也就是说,到了万岁通天元年(696),上官婉儿才受到武则天的重用,这一年,她已经三十三岁了。后来,上官婉儿被封为婕妤,这本是唐代后妃规格,为三品。但此时唐高宗已然去世,可以想见,这仅仅是一种官职待遇。
  终武周一朝,上官婉儿确实受到重用,但也仅仅是在武周末期,从品级来看,并没有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甚至其影响力都没有透出宫廷,她的真正跃升,是在唐中宗李显时期。
  《通鉴》:每游幸禁苑,或宗戚宴集,学士无不毕从,赋诗属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优者赐金帛。
  沈俭期、宋之问在初唐文坛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两人并称"沈宋",完善了五言律诗,开创了七言律诗,对整个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上官婉儿居然可以做他们两个人的"判官",虽然有文学屈从与权力的因素,但是客观的说,若是上官婉儿没有一定的实力,长期主持这种"唱和",岂不被天下人耻笑?这也兑现了当年她妈郑氏"秤量天下文士"的预言。
  景龙三年,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辞世,"顷罹创巨,爰命权夺",从《景龙文馆记》的记载看,她在景龙三年正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十一日这近一年的时间内,宫廷游宴及唱和活动中并没有发现她的身影,在十二月十二日,她出现在李显幸新丰温泉宫的队伍里。
  根据礼制,上官婉儿要守孝三年,之所以被唐中宗急切的启用,说明宫廷斗争更加尖锐化了,"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面对这个局面,李显似乎有些势单力孤,或者说是手足无措,而上官婉儿正是各方势力的缓冲点。
  先帝惜其才用,憨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月出魄,始就痊平。
  在安乐公主提议立自己为皇太女后,上官婉儿进行了死谏,李显广招名医,才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
  从武周到唐中宗,上官婉儿可谓"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二、相时而动,看清局面
  狄仁杰任相期间,经常对武则天说: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说得很直白,百年后,能给武则天上香的只能是你子孙,武氏家族怎么可能给你立庙呢?不过,武则天回应道:
  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武则天嘴上逞强,行动却很实在,在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托言李显有病,需要回洛阳治疗为由,派人将李显及其家人秘密接回,流放京外长达14年之久的废帝终于再次回到大唐权力中枢。
  到了八月,李显的竞争者武承嗣去世,紧接着,一个月后李显就被封为太子,武则天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她要还政于李氏。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久居宫廷的上官婉儿对此不可能没有应对之策。
  虽然李显被立为太子,但是因其长期远离朝廷,再加上之前被废的经历,他不想重蹈覆辙,更不敢与朝臣交通,所以做事非常低调,在朝中他并没有自己的亲信。
  为日后考虑,李显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与武氏家族联姻,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延基,毕竟,此时的武氏家族还备受武则天恩宠,如此亲上加亲,也不至于引来武则天的猜忌。
  可是,即便如此谨小慎微,李显还是遭到了当头棒喝。
  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嫡长子)、永泰公主、武延基三人私下议论武则天的宫闱之事,此举召来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的忌恨,便给武则天吹枕边风,最终导致李重润、永泰公主、武延基三人自尽。
  就这个事情而言,充分说明虽然李显被立为太子,但是他并没有对等的太子地位。也就是说,武则天对李显依然处于"限制"状态。
  可以说,在李显即位之前,上官婉儿采取的是一种平衡战术,她与李显、韦后、武氏(武三思)均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之变,将李显推上了帝位。
  站在唐中宗角度,他本人几乎没有资源可依靠,他能指望的,唯有患难与共的安乐公主和韦后,因此,登基后仰仗外戚、纵容妻女几乎成了必然。
  上官婉儿虽是前朝旧人,但是从她的家世我们可以发现,她父亲上官庭芝曾是周王李显的府属,这种复杂的背景,使得上官婉儿能被太平公主、武氏、韦后等人接受,因此,在李显登基之后,封上官婉儿为昭容,"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她就此成为李显的核心人物。
  上官婉儿借助各方势力的缓冲,以图继续维持这种平衡。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朝廷各方势力的变化,早已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上官婉儿姨家的表弟王昱,他曾对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说:
  武三思有异志,天下知之,必不能成。昭容为上所信,而附会三思,诚破家之征,愿姨思之!
  上官婉儿对此很不以为然,对她母亲回应道:
  昱之谬言,勿复信之。
  但是,这种平衡随着安乐公主、韦后、武三思与太子李重俊之间矛盾冲突的白热化而失衡了。
  安乐公主李裹儿多次扬言自己将被立为皇太女,而太子李重俊很快被废掉。到了景龙元年,李重俊再也无法忍受来自公主的羞辱,便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掉武三思父子,之后调转矛头,攻打玄武门,意图擒拿韦后、上官婉儿。
  李重俊最终兵败,但是这次兵变对上官婉儿打击很大:
  《资治通鉴》:昭容始惧,思昱言,自是心附帝室,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
  她已经觉察到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了,遂在政治上开始了转变。
  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
  这里的"蔓草"指的就是安乐公主,她撺掇李显立她为皇太女,李显并没有做出明确表态,上官婉儿则"泣血极谏",并且不惜"饮鸩而死,几至颠坠"。可见,此时的上官婉儿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她不希望唐朝再次出现女皇了。
  正因为如此,李显对上官婉儿非常信任,这从李显驾崩后的局面就可以看出。
  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
  遗诏由太平公主及上官婉儿起草,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韦后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大权独揽,二是李显对韦后、安乐公主有所提防,而上官婉儿能成为李显的心腹,自然是和她对李显的态度转变分不开。
  结语
  开放的大唐造就了诸多女才子,但是能执掌天下文学之牛耳、玩转天下权力之中枢者,放眼大唐,似乎无出其右者。风流石榴裙下掩映的是上官婉儿的绝世才华,再加上适应局势的心态及眼光,让她承恩两代帝王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站目录投稿: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