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来就要去理解机油的粘度等级可能会比较困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需要按照随车的说明书或者车主手册来选择相应粘度等级就好。有些车厂会建议0W30的合成机油或者5W30的矿物机油。一些新近开发的车会推荐更稀的机油,因为更稀的机油对省油有好处。 但今天,我先不谈机油粘度等级,而先说一些粘度的基本知识,还有机油粘度和你车发动机之间的关系。所以今天我所说的粘度大多都会以cSt这个单位来描述。你不需要知道cSt是什么玩意儿,只需要知道cSt和平时我们用来划分机油粘度等级的SAE分级系统不一样就行了。让我们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 - 什么是粘度 - 粘度是描述流体(气体和液体都属于流体)愿不愿意流动的性质。粘度高的流体(比如蜂蜜)很粘稠不太容易流动。粘度低的液体(比如水)很稀很喜欢流的到处都是。对于绝大多数液体来说,它们的粘度都会随着自身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对机油来说,本身的温度越高粘度更低更容易流动,温度越低粘度更高更粘稠。这很重要,因为发动机内的机油温度从启动,暖车阶段一直到正常工作会有很大的变化范围。 - 粘度和粘度等级的关系 - 在过去,机油只是单纯的润滑油,只是为了让发动机里互相摩擦的部件能滑来滑去而不是磨来磨去。但是不同的油液拥有不同的流动性能,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分类方法。流动性能一定范围内的机油被分为一类,然后用字母区别开。像A类,B类,C类就代表了三种不同"重量"范围的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粘度。在二战期间,发动机工程协会(SAE)发明了一套以数字来给粘度分级的系统,便于将粘度范围更大的油液都能纳入进来。我们今天用的机油粘度分级系统就是这套系统的改进版本。 随着时间推移,机油里开始添加多种不同的添加剂来应付不同的情况,比如有些添加剂能让粘度在温度变化后变的更少。因为这些添加剂的存在,最早的那套SAE分级系统就得改一改了。这也是为何现在这套系统怎么这么复杂的原因。 - 粘度和温度的关系 - 让我们来看看在温度变化时基础油会发生什么。许多人会觉得机油在变热时会变稀,但这样理解会产生一些歧义。这样想的话会让人觉得发动机工作的热量会让机油变得太稀而无法工作。但其实,在正常工作的发动机内,不可能让机油变得过热。所以应该这么去理解:冷车时机油会降到环境温度,这会让机油变稠。而这才是车主需要担心的问题。 人们常说90%的发动机磨损出现在冷车启动的时候。如果在意发动机寿命的话,我们需要想办法让发动机在启动时减少摩擦。 - 粘度和发动机的关系 - 车厂建议的机油等级往往重点关照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下机油的粘度。如果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是100度,而发动机需要10cSt的机油来保护自己。那么在启动的时候和暖车阶段时,机油会是10cSt么? 我们当然希望机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永远保持在10cSt,然而在现实中,机油越冷粘度越大。没有添加剂的矿物油在常温下粘度会变得超大,完全无法起到润滑效果。如果它在100度时是10cSt,那么在40度的时候就是100cSt,0度的时候就是250cSt,温度越低越糟糕。在某些寒冷的北方,它的粘度可能比发动机所需的粘度高出1000倍。这时,发动机根本发动不起来。就算发动起来了,这些机油也没法到达需要润滑的地方。这会让发动机磨损,甚至直接废掉。 缺乏润滑造成的烧瓦 所以,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用低温时就是10cSt的机油。这样发动机启动时就有正确粘度的机油来润滑。但一旦开起来发动机变热后,你的机油就会越来越薄同样达不到润滑的目的。 那怎么办?同一台车可能会在不同温度的地方启动,甚至一年不同的时候,启动的温度也大相径庭。如何能在启动环境变化多端的时候还能保证在正常工作温度时能获得正确的粘度?过去的解决方法是,在夏天得用更稠的夏季机油,冬天得用更稀的冬季机油。不过现在所有的车都采用高压水冷发动机,缸体的工作温度常年都能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只需要担心启动时的过稠的低温机油就好。而且发动机在冷车的时候还得浪费更多的汽油去泵送这些过于粘稠的机油。 因此,首先得保证正常工作温度下有正确的粘度,然后在看能够适应不同启动温度的机油。因此,就需要通过添加剂让机油在低温下不会太稠,高温又不会太稀。在上述的例子中,就需要在启动时接近10cSt,然后在暖车阶段一直到正常工作温度时都能保持在10cSt附近。它不可能永远保持在10cSt,但可以想办法让它在低温的时候不要稠太多。于是,机油工业就发明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多级机油。 机油课堂的下一篇将会介绍SAE等级分类方法,放出时间是周一早上8点05分,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