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该不该课前预习应视科目内容而定


  近日,我在蒲公英评论读到两篇文章:《课前预习真的没有必要?》及《反对课前预习与进行针对性教学并不矛盾》,两文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此我认为,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课前预习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全盘否定,应该根据科目的内容做具体的安排。
  首先,说说哪些科目内容有预习的必要。如果要写一篇观察作文,老师肯定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必要的素材,如此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进行。另外,针对阅读的教学要求学生预习也很有必要。因为,阅读课文课时少,学生预习才能在有效的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内化。
  又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以遗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其次,再说说哪些科目没有预习的必要。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而且,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到了上课时,老师却告诉他,他一直所认定的结论是错的。虽然结论有根有据,但刚开始,一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此课前预习容易炒出"夹生饭",带来后续学习障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有效的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关系到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表演。正如《学记》中写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只有讲求教学艺术的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预习与不预习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必须考虑到所授内容的课时安排和学生对内容的背景了解以及素材的积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考虑。
网站目录投稿: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