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立春咬春宴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的2月4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农历一般是在每年的腊月或正月问,具体时间每年小有差别。
  立春,习惯上又称之为打春、咬春等,是由立春之日人们的一些传统活动而得名的。立春节,就是立春这天为庆祝立春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流行各地的传统佳节。
  立春节的庆祝活动,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时,这一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并有祭祀太嗥帝、句芒神的仪式,祈求丰年。汉代宫廷承继了前代迎春的传统,内容更加复杂;民间有妇女头戴春胜,以及塑男女土偶像,手执锄头,站在泥牛旁边,以示春天来到等风俗。到南北朝时,内容又较前有所增加。据说,这个时期每逢立春,人们都剪彩带做成燕子形状,戴在身上头上,并在各自家中张贴"宜春"等字,表示对美好春天的欢迎和礼赞。唐宋时期,除继承了前代的一些传统之外,还发展出了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有趣且寓意深刻的习俗。进入明清两代,立春节的活动内容,仍然以劝春耕和祈丰年为节日主题,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更加活泼有趣。
  清代立春节的欢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迎春。迎春也叫行春。清代上自皇城北京,下到各地方县城,人们都要在这一天隆重热烈地举行迎春大典。各地的仪式大同小异,我们这里仅以苏州立春节的迎春活动加以说明。
  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立春前一天,本地郡守都要率领群僚出外迎春。迎春的仪式,一般设在楼门外柳仙堂。在前往迎春的队伍中,前有各色旗帜导引,鸣驺开道。f临时雇佣的乞JLfr]装扮演出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牌、西施采莲之类的"社火",热热闹闹,春牛殿后。四处都是前来观看的人流,熙熙攘攘,如同赶大集一般。每当春牛从身前经过,男男女女都争先恐后地用手去触摸春牛,据说这样可以"占新岁造化"。当地流传的谚语说:"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这可以说是自周代以来流行的迎春仪式的清代版本了。
  其次是打春。所谓打春,就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所谓春牛,就是在立春节前,人们用黄泥或纸做成一个牛的形状,牛肚里填上五谷杂粮等物。春牛,应当说是迎春队伍里一个十分特别的角色。一般由一个手执彩杖的农夫赶着。如果立春日在头年腊月,农夫要走在春牛前;立春日在正月十五日左右,农夫则走在春牛之后;立春日恰在正月初一,农夫就与春牛同步。春牛被赶到"府堂",时值立春,就用鞭子将它打碎,人称打春。在场的百姓,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前捡起春牛肚里流出来的五谷和砸碎的泥片。拿回自己家中,五谷放于粮仓,泥片放于牛棚或涂在墙上。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一年粮食丰收,马牛满棚,大吉大利。当然,有些地方的打春活动,与此有些小小区别。如苏州等地的春牛,往往空心。待春牛被鞭碎之后,围观百姓要将提前准备在手的"麻、麦、米、豆"等,"抛打春牛"。官府小吏,将一种被称为"春球"的物品赠给前来参加活动的百姓,用以预兆丰年。
  再次,就是张贴芒神春牛图。京城里,由顺天府给皇上呈送春牛、芒神图,向皇上敬贺立春之喜。民间百姓,则纷纷到集市上去购买这类纸图,恭恭敬敬地张贴到中堂,祈求神灵保佑一年农事顺利、丰收吉祥。
  再有,就是拜春。这种活动,主要在江南苏杭地区流行。每逢立春日,老百姓都要互相登门致意,庆贺立春,共祝新春吉祥,祈求一年丰收。拜春的百姓,人来人往,犹如春潮涌动。人人春风满面,个个喜气洋洋。
  此外,还有歌舞庆祝活动流行于各地。前面所说的苏州立春"社火",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歌舞庆贺活动。只是它被纳人迎春队伍中,用以制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吸引百姓的关注,但它歌舞庆祝的作用仍是十分明显的。东北地区,就十分流行在这天演出各种戏,吸引附近百姓观看参与,以热闹红火的气氛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立春节。
  最后,江南一些地方,还有用米粉做丸子,以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俗。这个节日的祭祀仪式,一般要比新年略为逊色,与冬至节的活动基本相当。
  与这些庆贺活动的主题相一致,清人还用各种饮食活动,来庆贺欢度立春节,最为普遍的是咬春和煨春。
  咬春。清代,一般人家立春节一到,就要咬食生脆萝卜,认为这样可以却除春困。
  北京民间立春节咬萝卜的习俗极为流行,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个大而匀称的萝卜来咬食。这种萝卜,有的是"皮心都绿",有的"皮红心白",有的"紫皮白心",通称为"水萝卜",只可供生食。这种萝卜,"极甘脆",有诗人赋诗赞誉日"咬春萝卜同梨脆",的确诱人。而仔细品来,不仅滋味好,情调好,还能提精神、解气闷,难怪它如此受人偏爱。另外,一些富足人家,还要吃春饼和春盘(春饼与春盘的构成与制作见"人El太平宴"一节),也叫做咬春。较之单纯咬个水萝卜,要文雅和讲究多了。
  追溯立春节咬春这一习俗,据说始于唐代(也有人说始于晋代)。诗圣杜甫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佳句,讲的就是唐代立春时人们咬春的春盘。可见,咬春的习俗。到清代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起初,人们是用"葱、蒜、韭、蓼蒿、芥"五种辛辣食物拼成的"五辛菜",供人们咬食。后经发展演化,到清代才形成以萝卜、白菜等生菜,拌以鸡肉丝等合成的春盘(盒子菜、合菜)。此时,虽然其中已没有多少辛辣之物,但仍可称为"辛盘"。辛盘与春饼配合,是清代立春节咬春的重要食俗。
  煨春。主要在温州等南方地区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节饮食特色。
  所谓煨春,就是烧食春茶。起初,人们是将朱栾切碎,掺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后来,改用红豆、红枣、柑桔、桂花、红糖与茶一同入水煮。这就是春茶。这种茶专供立春节食用,当地人称之为煨春。煨春时,还要同时吃一些糕、例之类的茶点。届时,往往还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后全家人再尽情分享。煨春的益处,据说可以明目益智,还有大吉大利及富贵荣华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难发现,春盘与春茶从构成与制作上,基本上可以反映南北两地物产与饮食习俗的差异,但在立看节饮食的目的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网站目录投稿: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