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战火中的慰藉


  陕甘宁边区地处偏僻的山区,经济文化历来都很落后,医疗条件很差,疾病流行,广大群准缺医少药。为了搞好边区的医药卫生工作,边区政府贯彻了医药工作要面向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前身为八路军军医院。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延安各界召开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并为白求恩大夫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12月1日颁发命令,将八路军军医院改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医院也相应加以扩大,先后迁至柳树店和刘万家沟,收治从抗日前线运来的八路军伤病员越来越多,靠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使部分伤病員迅速伤愈重返抗日前线。同时医院也接待当地患者的求诊。医院还为陕甘宁边区的军政干部检查身体和治疗。周恩来总理因从马上跌下来造成右肘关节骨折,在医院进行了检查,由爱德华、鲁之俊、王抗博参加会诊,给予治疗。使周总理的身体很快得到好转。另外如刘伯承、陈毅、贺龙、徐向前、王稼祥、陈赓、张鼎丞、傅钟等都曾接受检查和治疗。
  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农村和部队,防治伤病。他们带领防疫队到槐树庄一带调查总结"吐黄水病"的经验,向群众宣传防治办法,为军民治伤防病,并调查研究地方"大骨节病"的防治,造福了当地的老百姓们。
  延安当地的老百姓们亲切地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窑洞医院",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看到这幅老照片中,映入我们眼前的并不是现代建筑,也没有精密仪器,而是一个不大的窑洞,这就是医院的主体了,许多病人住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挖出来的窑洞里,窑洞一层一层的,一到晚上,每个窑洞透出煤油灯的灯光,在远处看过去,就像一座小型的摩天楼。伤病员由医护人员或农民用担架抬着,从不平坦的小路上攀高进入拱形的刷着白灰的窑洞病房。可医院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潜心研究医术,改进医疗器械,为百姓和军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毛主席非常关心医院工作,毛主席"三访"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医院带来了前进的力量和时代的光明。
  其中一访是在1940年11月2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召开的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主席说:革命需要枪杆子,可是光有枪杆子不行,还要有各种各样为拿枪杆子的人服务的人,部队需要医生,需要大量的医生。他抚摸着讲桌上的白求恩像说:"你们要向他学习。"他接着说:"你们要向白求恩大夫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他为了‘救死扶伤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毛主席还到内外科病房慰问伤病员,当他了解到伤病员伙食不好时,当即对供给部门的同志说:"这些伤病员同志打仗很勇敢,现在他们受伤了,得病了,我们自己紧张一点,困难一点,也要让他们尽量吃好、住好,要积极想办法,为他们治疗伤病,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二访是毛主席到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王稼祥等同志,并慰问了伤病员。接着对500多名工作人员作了重要讲话,毛主席说:"你们这个医院在延安是有点名气的,有几位大夫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许多由前方和后方送来的伤病员,在你们这个医院经过治疗都治好了,又能继续为革命工作了。你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访是毛主席前往医院为护士工作亲笔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945年,医院想为护士学校第三期毕业学员配发胸章,请毛主席题词,很快得到毛主席写的四个字:"治病救人"。这些题词,不但形象地说明了护士工作的重要意义,更体现了毛主席对白衣战士的关怀和信任。
  除了毛主席之外,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关心医院工作,有时从重庆回延安开会,还询问医院住院伤病员和边区发生传染病的情况,并嘱医院开一张急需特殊药品器材的单子,以便设法取得外面的援助或采购运回。
  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工作的还有许多国际爱好和平的友好人士,许多国家组成了援华医疗队,他们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尽艰辛来到延安参加医疗卫生工作。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德国的米勒,朝鲜的方禹镛等,他们对医院的医疗工作和技术提高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援华医疗队不仅表现出这些援华医疗队和外国医药专家们不仅表现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而且在中国工作期间,表现出了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以患者为第一、生命至上的忘我工作的高尚医德医风,有些外国医生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就不得不要提到被称为"黑大夫"的柯棣华了!
  柯棣华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6年柯棣华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但是他毅然放弃英国留学,来到中国。
  1939年1月16日,就在柯棣华所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所做的保证前,我决不回印度。"
  从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为了救治病人,他曾3天3夜未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逝世,同为国际友人的柯棣华向白求恩献花圈。并接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长的职责,继续白求恩之前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带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继续为延安的医疗卫生事业奋斗。
  柯棣华全身心投入抗战救护事业,医院的院务和医务蒸蒸日上,受到一致好评,称他是第二个"白求恩"。同时,他也赢得了中国姑娘郭庆兰的爱慕之情,1941年11月25日,两人喜结良缘。次年8月23日,他们的儿子出世。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孩子起了"印华"的名字,寓意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就在儿子出生前的7月7日,柯棣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他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大夫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不幸离世,年仅32岁。他没有给战友们留下一句话,没有给妻儿留下一句话。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铭在我们每一个国人心中。
  除了国际友人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之外,许多国内著名人士也心系医院,特别是宋庆龄先生,柯棣华来到中国是由宋庆龄所铺路。她时时牵挂着抗日根据地的伤病员,她领导的香港保卫同盟,想方设法发动各界爱国华侨筹集资金,购买药材器械等各种物资,并争取到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派出飞机,将X光机、救护车等物资器材运往延安。当时在医院住院的陈赓将军、傅涯同志及全体伤病员一起联名写了感谢信,称赞宋庆龄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对医院给予的极其珍贵的关怀与援助。
  抗战中的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医疗战线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还是许多国内外著名医生,都对白求恩国际医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舍己为人、扶伤救死的大无畏精神时代相传,也正是如此,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依然活跃在时代的舞台中,未曾凋落。最后希望在我的讲解下大家能够加深对延安革命时期卫生事业的了解,多有不足,还请包涵。谢谢大家的聆听。
网站目录投稿:问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