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二月二的习俗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有人认为,过了二月二才算把年过完,这也未尝不可。本站还是把二月二单为一章来谈。俗话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正要消闲,赶上种田。"这是说过了十五元宵节和二十五填仓节,就要下地干活了。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年基本算是过完了,各人都要寻正经事去做了。但年的气氛还在,特别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又让人们重温了一下年时的热闹。
  二月二是龙头节,也叫春龙节、春农节或农头节。相传是远古时期伏羲重视农桑,每年二月二都要亲自扶犁耕地,以引导人们开始春耕春种。到黄帝、尧帝时仍然如此。武王建立周朝后更是大劝农桑,每年二月二举行春耕仪式,而且形成了一项国策。此时临近惊蛰节,中原一带春耕生产渐渐进人高潮,如果干早就不能播种,所以希望老天下雨。伏羲号为龙师,而龙为百虫之首、部落图腾,人们就祭拜龙而希望天龙下雨。河北、山西一带有惊蛰响春雷的说法,春雷一响龙就要抬头,行云布雨,这样春种就能进行了。
  人们重视"二月二",用各种形式纪念"龙抬头",根本原因是为了辅助农耕生产。 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农业耕作普遍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各种祭祀、祈愿的活动,正是寄托了农事丰收的强烈愿望。 潍坊年画上就印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正道出了个中真谛。
  关于龙头节的习俗有几种值得介绍。
  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和以前一样也是讲究吃喝的尤其要吃猪头,称为龙头。但在民国时已不大听见有人吃龙牙、龙发、龙麟了,而且有的地方还稍有变更,要添用些洋酱油或西红柿汁之类的新东西,使之洋化,倒也算是时代特色了。这一天农家以菜作团称"食龙蛋",用面作汤饼称"食龙须"。此日女子也是忌针的,恐怕刺伤了龙目。
  串龙尾
  在黑龙江铁岭地区,二月二这天,主妇们要剪长约一、二寸的箭杆儿若干,以红丝串之,每段箭杆儿间夹彩色圆布或红纸两片,串成长短不一的链条,呼为"串龙尾"。 龙尾顶部缀以铜钱,头上尾下,悬挂屋门院门和房梁上,以示青龙准备升天腾云。 又盘龙尾于柜箱或炕席下,说是能招祥纳福,财物满盈,不遭虫蛀。 当地的满族妇女,串龙尾用山房草,亦称"苫房草"。 除其败皮枯叶,亦剪寸长骨节,以五彩线串制椭圆形盖帘为龙头,草节间串布片为龙身,再剪彩布穗为龙尾。 如此一大一小,大者示龙,小者谓蛇,于二月二日晨起,戴于小儿衣襟,谓可辟邪,打雷下雨不受惊吓。
  熏虫
  在这一天为了能驱除家里的娱蚁等物,母亲们还会念叨一些歌谣:"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其效果当然不能如其所愿了,只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渴望罢了。与此相似的是击坑的习俗。俗语说:"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纳蜒不见面,二月二日打炕头,蝎子灿蜒全不留。"另外在这一天还有"熏虫"和"引龙回"的俗例。
  "熏虫"可不是真的去熏什么虫子,而是把初一祭祖的饼子油炸一下吃掉,这称为熏虫。"引龙回"却不是吃东西了,而是用灰从门外撒到屋内的厨房,并绕水缸一周,或者筋门外撒到寝室绕床一周,据说这样能避百虫。在北京这一天还是土地爷的生日,所以各个土地庙都是香火旺盛,一些人会放花盒来酬神的。
  引钱龙
  山东一带二月二这天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白天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上竹签,晚上再把它们插到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奉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山西人叫二月二为青龙节,有二月二引钱龙的习俗。一般是在太阳未出之前。用草木灰从院外或井边撒一道灰线,一直通到家,围水缸一周,认为将龙引到家了。也有的是到河边或井上担水,水中放铜钱硬币,一路上摇晃不停,洒一条水迹至家,再连钱带水倒人缸中。钱,古称"泉",即水,水中又放入铜钱或硬币,意味引钱发财。
  河北蔚县几乎村村都有龙王庙,庙后都有水坑,这是人们天旱求雨的地方。二月二清早,家家都要把自家的水缸挑满,挑水过程中故意洒水,一直洒到家门口,意思是引龙人宫。如果挑的水里有小鱼虾就是接了龙种,将来这家要生龙子,就要召集乡邻庆贺,还要继续养着挑来的鱼虾。这风俗叫喜迎龙抬头。蔚县人还把二月二称做引龙节。
  "引钱龙",也有的地方管这种风俗叫做"领龙"。 二月初一日落前,家家都担水,将水缸蓄满。 第二天黎明,家主起床忌言,以灶膛灰撒灰线,经水缸周围,至门外,到井堰,绕井一周,在井堰撒灰或黄土,口中默祷:"青龙去,黄龙来。"引至水缸后,将余灰撒至居室炕沿下,说是能防老鼠打洞。 因为龙可以保佑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这天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认为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就长得好。
  省亲
  在二月二这天除了要祭土地神外,在各地也有一些特殊的风俗。在南京地区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是要回娘家省亲的,正如俗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叫做接"姑奶奶"。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有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搞劳搞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
  引龙回
  流行于北京、山东等地。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以水井为起点开始抛撒石灰,以屋内墙根灶脚为终点,石灰线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的龙蜿蜒人室,预示吉祥发财。也有的人家直接从门外散播石灰进屋。《析津志辑佚》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围掺引白道,直人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也说,在"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蛇布人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敲财
  山东济宁二月二有敲财的习俗。这天吃过晚饭,各家孩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棍,去敲门枕、门框,或其他的物件,边敲边唱:"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有时各家的孩子会跑到胡同或大街上比赛,看谁敲得、唱得花样多。
  剃头
  北京等北方地区将二月初二理发称为"剃龙头"。这些地方流传一种习俗,正月不能理发,否则会给舅舅带来致命的灾祸。有俗谚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人们纷纷赶在"龙抬头"这天理发,相信这样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习俗,直到今天,每年的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之所以选择这天剃头。
  一方面民俗日"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长长了;另一方面是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又是龙抬头日,这天剃头、理发能带来一年的好运。内蒙古归绥、河南僵师都将此日剃头称作"剃龙头"。
  踏青
  农历二月二北方仍有些寒冷,但春意已浓,因此呼朋引伴、携子带女到郊外踏青就演化成了习俗。山西新绛这天女子踏青,小儿放风筝。陕西宜川妇女到郊外采野菜,洛川的男男女女或者到野外散步,或者提篮子挖葬菜,华阴的民众携鼓乐到郊外去,朝去暮回,沿路吹吹打打,叫做"迎富",都含有踏青送瘟的意义。
  避虫毒
  在晋南一带,这天煮蔓著汤,将汤洒到墙角墙缝里,叫禁百虫。有的是用纸剪一个葫芦,葫芦上面画上蛇、蝎、蜈蚣、蛤蟆、蜘蛛等五毒,贴到墙壁或门上,叫避百虫。交城、文水一带是用红纸画剪刀和锥子贴到门上,叫斩百虫。
  有的是拍打簸箕,边拍边念"二月二,拍簸箕,虱子跳蚤不敢上炕"的歌诀,叫驱百虫。河北中南部地区二月二早晨撒草木灰引龙避虫时,有歌谣道:"淋、淋、淋墙根儿,蝎子灿蜒不翻身。"边淋边念,直到淋完为止。承德和东北一些满族地区,也有二月二引龙习俗,主要是用草木灰撒到各处,灰线弯弯曲曲像龙形,以此保佑一家平安。估计这是源于中原汉人习俗。在山东高唐还有吃蝎子毒的风俗。蝎子的毒性是很强的,毒汁能杀死人。所谓吃蝎子毒并不是真的要吃什么毒蝎。而是用盐水把黄豆浸泡24小时,然后滤干,放在锅中炒熟便可以了。"其意以为春雷鸣动,万蛰皆起,而此螫人之蝎子,亦将出蛰。故吃黄豆,托名蝎子毒,谓吃尽其毒,可免为其所螫也。"在敬龙祈雨的同时,二月二这天还有不少在家庭内部举行的辟虫驱鼠的仪式。
  时值二月,春回日暖,也是蛇虫鼠蚁开始活动的时候了。为了避免毒虫的侵扰,二月二这天各地都有熏虫驱鼠的举动。在山东,老百姓吃用油煎过的黍面枣糕,或摊煎饼吃,叫"煎糕熏虫",认为这样就能把虫驱除杀死。还可以将灶灰撒在墙根,用来避蝎毒,边撒边念:"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敲打房梁、床沿、墙壁或是水瓢、酒盅可以惊吓老鼠,这叫"击梁辟鼠"。现在很多地方还以敲房梁、床沿辟虫。江苏南通民间在农历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二月二还流行不少辟虫驱鼠的歌谣和相应举动,例如"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即点着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或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或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德州民谚道"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都不见;二月二敲锅底,烧干柴吃陈米",并形成了每年二月二的"三敲"习俗:旧时的家庭主妇,二月二清晨都要早早起身,用木棍敲敲梁头、炕沿和锅底,以祈佑新的一年吃穿有余,富贵平安。
  打囤
  在阜宁则有打露天囤的习俗:"露天囤者,农人收五谷之时,籽粒甚多,屋内到处皆用芦蔑做成之折子。团团折囤,房中囤满,然后在农场上随折囤,谓之为露天囤。"其实不是真折,只是借此希望一年丰收有余而已。
  二月二老百姓的各种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打囤"。 打囤也叫"打灰囤"、"围仓"、"围仓囤"等。 宋代就已经很盛行,陆游诗中提到的"处处遥闻打囤声",应该就是描写的这种场景。 元朝赵孟頫的《题耕织图奉懿旨撰》更是比较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散灰沿旧俗,门径绕周遭。 所冀岁有成,辛勤在今朝。"
  直到今天,山东各地还普遍留存着打囤的习俗。 二月二早上,各家的当家人用簸箕盛灰,以木棍敲簸箕边沿,使灰徐徐落下。 灰线约二寸宽,围成圆圈,名为囤或仓,中间放少许五谷杂粮,粮食有的放在地上,也有在圈中挖一小坑,把粮食放在坑内的。 第二天看什么种子先发芽,就说今年什么丰收。 如灰囤被风刮散则预示当年收不满囤。 东北地区还有压囤尖儿的习俗,就是用灰做囤之后,中置五谷少许,上摆红丝线串成的九枚铜钱,再压土坯一块,叫作"压囤尖儿",用来预兆人寿年丰。无论是打囤、引钱龙还是串龙尾,其寓意都是盼望稼穑丰收、家庭兴旺。
  送灯还灯
  在这一天有些地方凡是有生子的都要准备12个小红纸灯笼,邀请一些亲友到财神庙烧香,称为"还灯",然后把灯分赠给新娶之家,称为"送灯";等到这家也生子女时再去庙里烧香还灯,再行分灯,这样循环不已。二月二张灯(挂灯笼)。在一些地方也比较流行,比如山西和顺、沁源等地这天家家户户在门前挂灯笼以照龙角,又称"挂龙灯"。江苏邢江、盱眙一带,不仅要张灯结彩,而且还有送灯之俗。这天落灯之时,将灯灰放在水里。用澄清的水洗眼,俗信这样可以不生眼病。
网站目录投稿: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