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商界好人金士顿


  比别人差一点
  "承认自己笨是很重要的事情。"每次演讲或接受采访,杜纪川总会首先强调自己并非"超人","我的意思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厉害很多。"
  在精英主义大行其道的上一代美国商界,这简直就是自降身价,是没有领导力的表现。但在杜纪川看来,如果不是创业搭档孙大卫比自己"厉害",根本就没有今天的金士顿。
  杜纪川在德国学理工出身,到美国后,他选择"从容易的事情做起",做了很长时间的房地产销售;而孙大卫是硬件工程师,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职。两人都是华裔,相识于篮球场,随后成了亲密的朋友。
  两人先有过一次创业经历,创办了一家专做服务器内存的公司。由于赶上了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公司发展颇为顺利,最后以300多万美元的价格被一家计算机公司收购了。
  杜孙两人也都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分了钱就决定买股票投资,安享生活。谁知遇上了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瞬间两人变得一贫如洗。
  当时杜已经46岁,妻子才生了第一个孩子。两人都不敢告诉家人,只得假装每天出门上班,在咖啡馆互相安慰,商量怎么办。最后,需要养家糊口的两人选择从零开始重新创业,在杜纪川的车库里找到的2 000美元成为了金士顿的启动资金,他们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内存行业。
  当时孙大卫注意到个人电脑在美国的迅速发展,电脑厂商和用户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内存以升级系统。他想了一个办法:购入大量内存芯片,为不同的电脑生产商组装其所需要的内存模块,研发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全新单列直插式内存模组(SIMM)。
  而杜纪川负责销售。那时金士顿只是个小公司,生产和办公都在车库里,大的电脑厂商根本不屑与他们合作。杜一次十个地卖,赚的钱拿回来供应生产,再卖。
  半年下来,杜纪川失去了信心,想关闭金士顿,但不善言辞的孙大卫却让他再坚持一下。
  虽然当时杜纪川是公司一把手,但他始终秉承"比别人差一点"的哲学——换句话说,其实是更愿意接纳专业人士的意见。两个人甚至乐观对公司未来打起了赌,"还好我输了。"杜纪川说,为此后来他送了一台捷豹给孙大卫。
  ——电脑厂商们很快发现了金士顿直插式内存模块的便利之处,连IBM等主流厂商都开始使金士顿的产品。金士顿不但迈过了起步这道坎,甚至还催生了新的行业标准。
  "其实成功是有捷径的。"杜纪川说,"就是懂得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懂得利用市场上已有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东西去满足需求。这就是我们给金士顿找到的成功捷径。"
  多年来,金士顿虽然也不断开拓新的存储领域,发展出近2 000种用于各种场景的存储设备和器材,但却因为大多是跟随市场,而一直被业界视为"保守、不激进"。外界认为金士顿不思进取,但其实这正是杜纪川为金士顿发展设置的路径——他们不愿用巨大的投入成为引领者一步登天,而是用细水长流的方式完善丰富生产链,再用优秀的服务争取客户。
  "金士顿不是一个很好的研发型公司,而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公司。"杜纪川认为,技术很少会有独霸,总有新的技术超越以前的旧技术。比别人差一点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走得更长久。至今,金士顿已经连续十几年被美国IHS评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内存市场内存模组制造商,并以超过6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内存模组第一品牌。
  只算自己的账
  作为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老板,杜纪川做生意的方式,让任何合作商都惊讶于他的随意——杜以不签合同谈生意而闻名。双方握一握手,就算是达成了合约。
  "信任很重要。"杜纪川说,做生意应该说话算话,不要总去计算对方赚了你多少钱,只需要计算自己赚了多少钱,"当你开始算计别人的钱包,你就变得贪婪了。"在杜纪川看来,以逐利为目标对于生意毫无益处。
  金士顿对合作商的忠诚让一些同行觉得不可思议:金士顿发展的高峰期,原本的供应商三星电子不能提供足够的内存芯片,杜紀川居然主动询问三星并获得同意之后,才开始向其他厂商购买芯片。杜纪川解释说,因为在金士顿最困难时,是三星和自己并肩作战,如今环境变好,自然要以合作伙伴的感受为重。
  还有一位泰国的客户,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破产,无力支付货款。杜纪川想到自己当年破产时的情境,立即决定继续供货。"我们之前在他那里已经赚到2 000万美元,这次即使在他那里亏损200万美元,我还是赚了。"
  只算自己的账,让金士顿收获了许多十几年的老客户。像三星电子,总会不论行情优先给金士顿供货;而那位泰国客户撑过低潮后,很快把货款全部还清,与金士顿合作至今。
  这种一起经历风浪的合作,会比一纸合约更缺乏保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也是金士顿哪怕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期间也能逆势成长的重要原因。当年,金士顿年销售额高达4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也开始成为全球内存产业的领头羊。
  "杜和孙都很乐于助人,帮忙的时候从不想回报。"一位合作商说,"但不知怎么的,结果都很好。"也许是天助善意,杜纪川送得越多,获得也越多。
  20年前,孙正义看中了快速成长的金士顿,日本软件银行报出14.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意愿,孙正义还亲自赴美商谈。杜纪川感动于对方的诚意,和孙大卫商量后,认为也许软银可以带领金士顿走得更远,而"胸无大志"的两人又可以退居二线安享生活了。
  但交易后的3年,软银现金流短缺,仍有3.3亿美元没有付给杜纪川和孙大卫。孙大卫飞到日本,听说了软银的情况后,竟直接表示:3.3亿美元我们不要了。
  "当时孙大卫打电话过来说,我希望你觉得还好,我刚刚花了3.3亿美元。"杜纪川回忆当时的情境说,他很支持老搭档的决定,因为软银付了的十多亿美元"已经够了,不需要再为3.3亿美元受苦"。
  连孙正义也为这两人的豪气惊叹。而在后来软银决定放弃硬件领域的时候,孙正义指定把金士顿以4.5亿美元的成本价卖回给杜和孙——这一来一回,杜孙两人净赚6亿多美元。而在软银带领期间,金士顿在海外的拓展也没落下。两人可谓又得钱又得势。
  "保持简单的想法,最高度的弹性,比起汲汲营营计算蝇头小利,收获要更多。"
  老员工法则
  30年时间,美国科技界经历了从个人PC、智能手机到云计算的市场跃迁,也走过了从工业化层级管理到开放式扁平管理的公司管理路径,但杜纪川和他的金士顿,几乎没有改变过——对于金士顿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
  到金士顿的办公室参观一下,可以发现其与传统老派的企业巨头很不一样,反而很像如今兴起的那些年轻创业公司:杜纪川和孙大卫都没有专属的办公室,他们和所有的员工一起坐在开放的办公区。杜纪川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员工送给他的鬼怪吞吃老鼠的玩具。
  有趣的是,隔着一条走廊,就可以看出两位创始人完全不同的风格。杜纪川这一边布置得像在过节,气氛轻松,员工们也很活跃;而孙大卫那一边,就是标准的工程师办公室,整洁严肃,一丝不苛。
  杜纪川是个热情开朗,又喜欢冒险的人。他喜欢音乐,就和员工组织乐队,到处进行公益演出;而有一年他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竟然是把自己绑在飞机上翱翔天空。
  相比之下,孙大卫就显得沉稳而又寡言,聚会时也总是躲在角落。即使性格南辕北辙,但就像风格两极却和谐共处的办公室一样,杜孙两人彼此尊重对方的性格和专业。"创业伙伴的关系就像夫妻,两人之间不能过于计较,这样合作才能长久。"
  在公司管理上,崇尚精英主义的企业家最喜欢宣扬的,就是"最顶级的四分之一表现"和"同行基准"这类所谓的成功标准,"激励"员工拼命地向"上"走。但杜纪川仍然强调"我不比别人厉害多少",尊重员工的专业智慧和付出。
  除了工厂生产线和财务规划这两个必要的流程领域外,金士顿奉行的是不管理法则:只按职位分薪酬高低,除此之外没人有任何特权;公司不打卡、无KPI考核,员工出差时让他们顺道度个假,一人工作全家医保……他们更不喜欢MBA和现代主流的那一套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的企业管理办法。
  "员工每天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他们应该有休息的权利。"杜纪川说,公司还规划了喝咖啡、打台球、看电影等休闲区——这与以员工福利著称的谷歌相差无几。
  而且,金士顿极少开除员工,追责员工的唯一准则是态度:如果项目失败给公司造成损失,只需看其有没有尽心。如果并非态度散漫导致,不会追究任何责任。
  在金士顿办公室,每位员工的工桌旁都有一个牌子,写着"我在X年X月X日加入金士顿这个大家庭"。为了这个大家庭,金士顿坚持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因为他们认为上市便要以利益为重,违反了公司的文化。
  把员工当家人,杜孙两人都不是放在口号上。当年软银收购金士顿时,杜孙两人拿出1亿美元与公司员工分享,人均分到200多萬美元,震惊了美国业界。
  ——在与员工相处,杜纪川仍然是算自己的账,有钱便分享。结果是,员工人均创造收入高达100万美元。并且,金士顿员工离职率极低,最初的三位雇员都还在公司任职。杜纪川认为,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而老员工更是提升公司效率的核心,"人力稳定,才有效率"。
  曾有一位《洛杉矶时报》的记者预测:"金士顿这样管理,等做到2亿美元就不行了。"等金士顿发展到2亿美元规模,这位记者坚持:"做到10亿美元就肯定不行了!"但近几年,金士顿已经做到了最高65亿美元的年营收,堪称世界500强中最强悍的私企。同时,金士顿连续5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没有过一次劳动争议。
  以人为本的文化浸润了整个公司,使公司的产品和品牌也时刻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金士顿大中国区总经理王琼表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科技产品都必须以人为本。"从2013年开始,金士顿陆续推出充满人文情怀的"记忆三部曲"大获好评,尤其是2015年推出的《记忆的红气球》,于2016年在大中华区艾菲奖和中国内容营销金瞳奖上,斩获了数十个大奖。
  杜纪川用金士顿的实践告诉商业世界,除了精英主义、逐利为本之外,企业还有另外的、更人性化的生长方式。
网站目录投稿:妙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