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皇帝等都是话题度非常高的皇帝,而其中的朱元璋和乾隆皇帝身上最是各种野史故事数不胜数,乾隆皇帝故事多多半是因为他的自嗨,而朱元璋的故事多则与他的奋斗史有关系,他从一个乞丐变成明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就是极度励志的故事,后来他称帝后又杀了那么多的官员,更增加了他身上的故事性。 朱元璋自小过着贫穷的生活,曾经有过给地主放牛谋生的经历,也曾当过和尚、要过饭,混迹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成年后参加了一场推翻元朝的起义革命,并在战争中摸爬滚打着建功立业,最终在1368年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努力做一个好皇帝,他做了多项政治改革,不断加强皇权,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他惩治贪官污吏,真正想打造一个好的朝廷班子,让大明江山永固,但朱元璋又是非常的狠辣,他杀了太多的官员,很多都是开国功臣,这也是他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回首相望,过去的岁月犹如闪电一闪而过,朱元璋从最初的放牛郎,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从最底层走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朱元璋经历了一般人所没有经历的人世沧桑会让世态炎凉,这也导致了他的性格复杂多变,既是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共同体,也是宽宏大度与心胸狭窄的双重人格的象征。总之他是一个极其别扭又性格有些扭曲的皇帝,这样的一位皇帝注定是很难伺候的。 朱元璋并没有上过学,并不认识几个字,这让他的内心深处非常的自卑,要知道过去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才高八斗,智慧超群,朱元璋对于自己的才学浅陋总是耿耿于怀,心中不免认为朝中官员有瞧不起自己的时候。面对自己学问上的缺憾,它想通过孩子们来弥补,所以他很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有一次他看见皇子们正在学习对联,这也激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仔细揣摩,也算是懂了其中的诀窍。后来在一次朝堂上,当和大臣们谈论如今越来越强大的大明帝国时,大臣们对朱元璋赞不绝口,朱元璋更加飘飘然。一时起兴,便和臣子们对对联,朱元璋沉吟片刻出一联"老子天下第一",朱元璋对于这个对联很是自信,要知道老子不仅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李耳,也指朱元璋自己这个皇帝,可谓一语双关。 此联一出,大臣们犯了难,开始后悔刚才的阿谀奉承,对于这个对联不知如何是好。这个对联对于朝堂上的恨过官员来说,实际上是小事一桩,因为他们自小享受荣华富贵,接触古今文化,但众人皆知这对联表面指老子德高望重,受世人尊敬,地位很高,实际上则是说皇帝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千古一帝,学问高深。 大家都知道当朝皇帝喜怒无常,一旦不顺心意,杀人不眨眼睛。大臣们三缄其口,纷纷称赞这对联出的极妙,都以才学浅陋来推辞。朱元璋自然很开心,但有一年轻的臣子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便大胆地说出"孙子举世无双"。大臣们都低下头露出了嘲弄的神色,嗤笑这个人不懂得察言观色,涉世太浅。 这个对联对的如何?单纯就对联来说当然是好的,这对联表面是赞赏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兵法才学,实际上又是称赞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优秀。和朱元璋出的上联完美契合,但是朱元璋却生气了,并直接让人把这名官员拖出去斩了。其中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个: 其一,朱元璋出对联本就是向臣子展示自己的才学,臣子们最好都对不上来才显得他才高八斗,而这名臣子偏偏揣摩不到圣意,以为这正是自己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以至于惹恼了朱元璋。 其二,即便对联中的孙子可以远指孙武,近指朱允炆,但是"孙子"这个词有时候又是骂人的意思。比如"谁不去谁是孙子",所以朱元璋非常生气。 其三,夸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优秀不是不可以,相反,朱元璋自己也很喜欢自己的孙子,但是说朱允炆"举世无双",那朱元璋呢?他还没死呢,怎么可能忍得下这样的对联?所以这名官员被杀的不冤枉。 当然这只是野史,并不存在于真正的史籍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出现,不过是想说朱元璋是一个残忍好杀的皇帝,诚然他确实杀了很多的官员,也确实性格复杂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朱元璋仍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