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统计过,其所在学校一学期所开的集体会议竟多达20余次,平均每周一到两次。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挤出时间、挪用时间、占用时间参加一些无关痛痒,不着边际,无甚教育意义的会议,对于有职业尊严,头脑清醒的教师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煎熬和苦痛。 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需要安静,不被打扰,如果杂事过多,杂音绕耳,不得不接办一些不属于教师份内的事情,不得不停下手头的活儿,抛下学生,离开课堂,整整齐齐地坐在会议室,聆听领导训示,老师就无法安心教书。 事实上,中小学过多过滥的各类会议,不仅让老师们应接不暇,疲惫不堪,而且心生厌倦与抵制。众多会议,触及实际问题,能解决现实矛盾,促进教师发展的少;小题大做的,形式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凸显领导存在的,展示权力欲望的多。 这样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是一种官僚主义恶习,一种形式主义的价值观,这会在无形中影响师生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认为教育也可以来虚的,教学也可以敷衍塞责,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日渐扭曲,"教学为中心"就成为空洞口号。 学校的确需要一些会议,来传达学校以及上级的紧要安排,来达成事关学校稳定与发展决策的共识,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来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准。这样的会议,屈指算来,一学期大概也就两三次吧。 简约、精炼、紧凑、必要的教师集体会议,是对教师正常工作和休息时间(一些会议安排在节假日)的保证。工作时间,教师的精力投放在教育教学,集体会议往往等待的时间较长,如果是休息时间开会,有些教师就可能要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回来,赶路奔忙的时间要比开会时间长很多。 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本来就长,一旦节假日,特别渴望身心放松,不被打扰,心情平静地好好休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利用节假日开会,是对教师休息权的侵害,老师对此虽"敢怒不敢言",不得不按时参加,然而,会议效果却因此大打折扣。 少开会,开短会,表面看是会风的转变,实则是观念的革新,是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教职工集体会议的召开,不应该是一把手的头脑发热,一时兴起,而要综合考虑会议必要性,会议时间对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以及会议的组织安排等。如果临时起意的集体会议多了,假大空,华而不实的会议多了,只能说明,这所学校距离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更遑论人文管理了。 中小学课堂需要宁静与有序,以潜移默化带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教师经常撂下课本,丢开学生,被喊去参加会议,正常的课堂教学被迫中断,不仅教师感觉不爽,职业尊严受辱,学生也会误以为,课堂是可以随随便便被中断,老师是可以随随便便被喊走的,可见课堂是不必太尊重的,老师也是不必太尊重的,那种心目中的"神圣感"日渐模糊,甚至心生扭曲,这或许会在他的精神世界投下阴影。 学校"不折腾",老师会心安,课堂才会宁静。一节节宁静的课堂汇成了教师之责和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