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竹(木)简资料汇编。二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书于一九八○年。 居延汉简,绝大部分是汉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私人信件等)。一九三○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西岸及黑城南州井寨采获汉代竹木简约一万支。一九七二——一九七六年,甘肃省博物馆在额济纳河流域的破城子、金关等地作考古发掘,出土汉简近二万枚。 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由劳幹写定的居延汉简释文及考证石印问世,一九四九年又刊行铅印本释文,简文图版一九五七年在台湾出版。一九五九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居延汉简》甲编出版,发表了一千九百余枚简的出土地点。一九六二年,《居延汉简》乙编初稿完成。在此期间,编者获得了一九三○年出土全部居延汉简出土地点的清册,从而使乙编的编辑体例,乃至全部释文的排定等,都有作较大改动的必要。至一九六五年,才完成《居延汉简》乙编的定稿。一九七二——一九七六年,在破城子一带经科学发掘获得大批汉简之后,对简的内容及簿册形制的认识更加深入,因而对这两批汉简有必要作统一的科学的整理。为此,编者再次校定了甲乙编的全部释文,核对了出土地点等资料,抽换了一部分不清晰的简的照片,删除它地出土而误入者,失号或无号简收入乙编附录。将甲编图版重印于乙编图版之前。一九三○年出土的居延汉简,包括图版与释文,全部发表于此。 全书分四部分:一、图版。甲编一百八十八版,乙编二百九十三版;二、释文。是甲乙编的全部释文,一律按原简号顺序排列;三、附录。共两篇。附录(一)是整理这批汉简编号的说明。附录(二)是根据《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一书的有关资料编译而成,它记述了额济纳河两岸的古代遗迹和汉简以外的其它出土遗物。并将该书第一册卷末所附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代遗址图"改编为"额济纳河流域汉代亭障分布图"一幅,以备读者参考。四、附表。共四篇。是为检索简的编号、出土地点与释文而作的。 居延汉简的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一世纪初)至东汉中叶(公元二世纪初)。这些屯戍档案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登记和统计簿籍,如吏卒名籍、吏卒廪名籍、吏俸赋名籍、登录吏卒日常公务的"日迹籍"、专记传递公文信件的"邮书课"、统计各亭��军事装备情况的"守御器簿"与"折伤兵籍"、记出纳钱粮的"出入簿"等,另一类是各种公文文书,如诏书、檄文、牒书、律令、劾状、爰书等。记录了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居延汉简》甲乙编,精装八开本,科学出版社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