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复制"似乎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时尚。网上的文稿可复制成学生的作业;整容可以复制心仪的偶像;甚至在阅读中复制作者的思想。 究其根源,乃自汉武帝与董仲舒"改造"儒教后,"法先王"的思想影响了数千年的社会演化。华夏民族是农耕文明的民族,旨在重土安迁而不是创新,所以导致了我们诸多人成了复制的机器——匠人。 匠人精神不是工匠精神,它的根基在于复制不是创造,把别人的东西模仿得惟妙惟肖。流水线上的产品复制,"圈地运动"的城市复制,在复制中乐此不疲。国学大师陈寅恪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可他从不为形势所动,始终经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在于他们自己没有一味地追求复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见闻才是大师的风范。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复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人思想堕落、沉寂的悲哀,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需要的不是整天靠着蛮横无知的暴力去打砸抢沃尔玛、麦当劳,应该是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强化自身的锻造和修为。光靠"喊口号"、"键盘侠"既不可能亡了"境内外敌对势力",也不能使国家真正走向民主富强之路。 在物质学会复制他人是很可耻的行为,无异于出卖人格,而 / 在思想上依赖于复制是更可怕的。辽帝在接见宋朝使臣时说:"吾修文武制度,彬彬不亚于中华"。今天无数国人在为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感到义愤填膺,认为是历史的耻辱,实则不然。辽国复制并消化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思想后,已成为了文明的传承者。虽然从文明发展角度看这是有利的,但后果就是契丹族抛弃了原属于自己的思想,失去了再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资格,日后的亡国之祸也就在所难免。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当然,不是说"复制"一无是处,"复制"是拿来主义的前提,是有助于"踩在巨人肩膀上",更清晰地了解世界、了解自身的利器从器物到人生,从思想到人格,不管是流水线上的死物还是追星族追求的和偶像如出一辙的容貌,我们最终都将回归自我,走自己的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代表了起步初期的中国的最强烈的呼声,我们不可能要求美国、英国等众多发达国家完全地放弃资本主义,自身也不可能为了融入世界而抛弃了独立自主。世界需要的是一种如蔡元培将官僚养成所改造成今天现代意义的北大那样"兼容并包"的胸怀和百家争鸣式的思想碰撞,"复制"就是在"求同",没有"同"做基础,就没有"异"的绚烂。我们应该在复制和创造上不失偏颇,理性看待二者的相融相斥。人人都能成为匠人,但不是所有的匠人都能变成懂得在复制上加入自己思想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