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焦点,有人总结了高校科研领域的几类乱象:立项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经费花不完,报销靠造假;验收走过场,成果没人管。为此,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然而,因为前车之鉴,个别高校的教师出现了怕在经费使用上犯罪而不敢做科研,学校科研发展呈断崖式下滑的现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科研先行。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教育效益和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魅力就在于此。然而,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个别高校的学校科研却呈断崖式下滑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人的深思。 深度分析,不难发现,经费腐败只是高校科研腐败的冰山一角,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才是考问高校科研象牙塔的重要砝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承担实施了难以数计的科研课题,又有多少课题产生了实际效益?课题研究弄虚作假,理论演绎花样百出,导致一些高校的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财"之术。 前几年,本地学校曾邀请一位全国知名的高校教授作关于"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报告,慕名聆听者近千人。然而,该知名教授的报告却差强人意,让听会的校长大失所望。本地一所德育名校的校长对我说:"专家讲的一些理念在我们学校已经变成了实践,这样的报告如同空中楼阁,真没有什么价值。"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缺乏袁隆平那样植根实验田的真研究,才是导致高校教育科研腐败的症结所在。本省一所师范高校连续17年没有人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上发表有价值的论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某省教科所下发的一份教科研成果评选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话:"参评成果由各市教科所(教科院、教研室、教育中心)统一组织上报;市级不组织者,由县(市、区)教科所(教科院、教科室、教研室、教育中心)统一组织上报;上述两级单位不统一组织上报者,可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上报。"开展教科研成果评选,既是深受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欢迎的一项活动,更是教科研部门发挥科研先导作用、推广先进教科研成果的得力抓手,怎么会存在基层不组织、教师不参与的问题?更何况,作为一个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安排工作却存在有令不行的现象,岂非咄咄怪事? 究其根源,还在于教育科研脱离实际,功利浮躁,华而不实,成为一些学校或教师及科研人员沽名钓誉的摆设和"生财"之"道"。有的地区在教师专业职称评定时,明确将该部门评选的教科研成果降级处理或不作统计。这样看来,我们对上述那段话也就见怪不怪了。 教育科研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丝毫的功利倾向。要让教育科研回归本真,发挥好"科研兴教"和"科研兴校"的作用,既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加强科研规范管理,严惩学术不端和经费腐败等不良行为;更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科研人员树立崇高的教育信仰、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探究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心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让教育实践变成教育科研,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