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作为家长参加了在城镇中学就读的孩子的家长会,看到座无虚席、神采奕奕的家长们,一直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笔者联想到农村学校召开家长会时的冷清和无奈,竟不自主地感到一阵心酸。 其实在很多年前,农村学校的家长会也很热闹。近年来,由于城镇学校的大肆扩张,绝大部分的优秀生源和家庭条件好的、家长重视的、有关系的生源,无不争相往城镇挤,而最终留给农村学校的,除了极少数极度贫困的优秀生源外,便是一些连家庭也几乎放弃的学困生。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级提出了学校要开设家长学校,建议学校、班级要成立家长委员会来协助学校推进民主管理。或许家长委员会在城市学校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却是真真切切的名存实亡,留下的是无尽的尴尬与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是学校不够重视,还是老师们不愿支持?其实都不是,真实的原因大家都明白,主要还是家长们不愿配合或者无法配合。近年来,城镇学校在校生的留守儿童比率一般在30%左右,而农村呢,留守儿童一般都达到了80%以上,绝大部分农村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代管。许多农村家长在开学之初送孩子来学校报名时便交代老师:"我的孩子是到学校来长身体的,至于学习,就不用老师太费心了。"还有的则告诉老师:"我们都要外出打工的,孩子平时在家就由爷爷奶奶管了,但是老人年纪大了,也管不过来,还请老师不要因为纪律或者学习上的事情过于‘刁难’他们。"凡此种种,让许多的老师只能报之以苦笑。而农村学校要成立起家长委员会,要开一场家长出席率较高的家长会是何其之难。 至于家长学校,自然也就是形同虚设,家长们交钱买一套家长教材,然后束之高阁;授课、听课更是无从谈起,临到上级检查,便只能虚造一些备课、听课材料应付了事。家长委员会呢,或者学校也会成立,不过成员都是由学校从极少数在家的家长中物色几个,要他们真正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管理,参与孩子们的教育过程则很难。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不仅能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便利,也能为家校共建提供许多新思路,这对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价值实在是无可估量的。说实话,农村学校的师生们也极其渴望能有一个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的有效能的家委会,但成立家委会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很难真正施行推广。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笔者真心希望,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真正把农村学校的家委会建设提上工作议程,从政策、资金上全力支持家委会建设工作,也希望更多的家长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