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析万隆会议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万隆会议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打开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发展的新局面。中国领导人把握住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增强外交工作的战略性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政府积极准备参加万隆会议。尽管面临着美国人的阻挠,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外交使团,把中国的外交活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亚非会议;万隆精神;亚非国家
  1955年4月18至24日召开的亚非会议"展开了世界史的新阶段",被视为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万隆会议展示了中国和平的形象,增强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流与互动,为第三世界国家与中国的发展平等友好的国家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万隆会议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第三世界的团结友好的新姿态。
  一、万隆会议所召开的时代背景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老牌西方殖民国家的力量被打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的局面正在形成。而亚非两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冲击着旧的国际格局。
  其次,二战后,西方老牌殖民国家妄图恢复旧的殖民体系。在武力手段失败后,西方国家通过与原来的殖民地签订一些不平等的条约,亚非国家虽然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但是实质上未能摆脱西方殖民国家的压迫。美国则推行两面政策:一方面,支持甚至直接参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动殖民战争,企图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则打住"援助"的旗号,推行新殖民主义,积极取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的势力。
  再次,随着美苏冷战的进行,美苏加紧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不可避免的加剧了第三世界的紧张与不安全感。而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也不希望沦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受到了亚非国家的高度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召开。
  二、万隆会议的筹备
  万隆会议是在1954年在科伦坡举行的南亚五国总理会议上提出的,1954年12月,五国总理又在印尼茂物再次举行会议,讨论会议的最后筹备工作,会议决定邀请阿富汗等25个国家参加。最后发表了《南亚五国总理茂物会议联合公报》。会议的主旨是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增进亚非团结,保卫世界和平。
  三、美国对亚非会议的态度
  茂物会议不久,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首的美国官员就对亚非会议进行了探讨,它们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心:首先,害怕亚非会议变成一种有效的论坛形势,然后排挤美国,最终导致共产主义占领这些地区;其次,由于没有西方国家的参与,会在联合国内形成一个反西方的团体;再者,万隆会议会被共产党人所操控,最终变为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讲坛。
  最终决定首先要搞清楚英国的态度,再者,与各相关的友好国家联系,劝它们暂时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等待形势的发展。美国与英国进行了沟通,英国表示不干预的态度。最后美国决定:美国要两手准备,最好会议开不成,如果会议真的召开,美国不必行动过多,以免起到反效果。
  四、中国积极参与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孤立封锁中国,我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我国建交的大多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万隆会议提名可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一共30个国家,其中只有6个亚洲国家,非洲无任何一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一些亚非国家受到美国的控制和影响,敌视新中国。
  但是亚非人民拥有共同的被殖民被压迫的历史,又面临着相同历史大环境,拥有共同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以下的分针: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中国同若干亚非国家事务和外交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成功。
  1955年1月15日,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邀请中国参加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2月10日,中国政府接受邀请。在出席亚非会议的途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案,震惊中外。
  五、亚非会议的召开与意义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共有29个代表团参加了會议,会议的记者多达400多人,其中美国记者70多人,被戏称为"参加亚非会议的最大代表团"。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外加上美国的挑唆,加剧了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恐惧,甚至提出了"共产主义威胁论"等荒谬言论,将矛头指向中国,以至于对共同探讨的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周总理听了上述言论后,认为要给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才能消除误解,达到亚非国家增进互相了解和团结的目的,才能保持大会的大方向,不使会议误入歧途。周恩来首先阐明了中国参加会议的立场以及与会国的共同处在于:都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统治和压迫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而这些相同处使我们"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总理的外交艺术和个人魅力征服了与会者。
  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保证了大会的进行。"求同存异"方针也成为我国外交实践中产生的重要理论,它也成为解决国与国分歧的有效手段。在"求同存异"理论的指导下,亚非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
  首先,《最后公报》明确了"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完全结束殖民主义统治仍然是摆在当前亚非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支持各国自由和独立事业。
  第二、关注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应诉诸战争,而应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谴责帝国主义组织军事侵略集团,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行径。
  第三、制定了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万隆十项原则。
  第四、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在互利和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推行经济合作。
  第五、要求联合国的会员具有普遍性,要求联合国接纳一些新的成员,要求更多的亚非国家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万隆会议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亚非会议关于经济合作和文化合作的决议使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合作,有利于各国独立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打破彼此的隔阂和猜忌,促进各国间交流合作。
  其次,亚非会议关于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的宣言,显示出亚非人民正在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再次,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充分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质,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它为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万隆会议对中国的影响:首先,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的形象,打破了别国对中国成见,展示了我国对维护远东和平的诚意和决心。其次,强调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共通之处,与印尼签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并声明中国在华侨和宗教等问题上的立场,消除了一些国家队中国的疑虑。再次,周恩来与各国领导人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无疑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六、总结
  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的会议,"会议必将反映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牛亚群,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国际政治,研究方向:文化与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2]梁志明《亚非人民的国际盛会:背景与成就——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当代亚太 2005年第5期
  [3]王俊峰:《浅析万隆精神及其现时代意义》形势与政策 2005年第5期
  [4]陆诒:《亚洲地区的新形势》新知识出版社 1955
  [5]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河南出版社 1988年
  [6]亞非会议与会国家和台湾有无外交关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207-00021-01(1)卷
  [7]裴坚章主编:《中国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
  [8]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著,周高塔、黄书海等译:《我的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鲍大可:《周恩来在万隆—美记者鲍大可记亚非会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1]亚非会议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编,1995年
  [12]李铁城. 《联合国的历程》.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网站目录投稿:问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