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京昌平东三旗和西三旗的由来原来和清朝


  初到北京昌平的朋友,可能都会对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和东二旗这些地名产生错觉。总是第一个联想到它们名字的由来会和满清的八旗有关吧,其实还真没有联系。那么这些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下。
  西三旗,紧邻昌平回龙观,清河小营之北,西二旗以东及东小口的西部范围,属于五环外。在海淀清河以北,有西三旗、西二旗两个村庄;在昌平区东南部北七家镇,还有东三旗、东二旗,后屯,前屯,潘庄几个村。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城区的急剧膨胀,这几个城中村已非旧日的乡村面貌,楼房小区拔地而起,居民小区星罗棋布。因此这几个村庄名称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西三旗,在京藏高速(G6 原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路标中,就赫然见到它的名字。
  在《光绪昌平州志》中对东三旗和西三旗都有明确的记载,地理位置与现在大致相当。
  《光绪昌平州志》对东二旗和东三旗的记载
  《光绪昌平州志》对西三旗的记载
  西三旗的形成与得名,是明代有部分军队在这一带放牧军马的结果。明代的军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设置卫或所,以尽保家卫国之责。一般地说,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个所统领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见,明代军队的编制,最基层单位也称为"旗",犹如今天的"班"。明代为了抗御蒙古势力卷土重来,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镇,也称"九边",统领大批卫所官兵保卫边防。为了供给沿边驻军所需的战马,在内地设立了许多牧马草场和马房,抽调部分官兵专门牧马养马,甚至民间也承担繁重的为官府养马的任务。
  明朝重视骑兵,因此军马场也很多
  在明代,北京地区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东边的黄土店就有一处,称为黄土店马房。那时候,在黄土店周围没有几个村庄,到处是青草茂盛的空旷之地,被分派到马房黄土店牧马养马的官军,按照所编的小旗散布其间牧马。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村庄就是明代牧马的各小旗官军的驻地,后来演变成村落,并以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
  还有一说是出自《昌平外志校理》。
  《昌平外志校理》对东、西三期的记载
  文中论述昌平州的州东南有东三旗、西三旗、前屯、后屯等村,距太平庄距离不过五、六、七、八里。按照《元史.兵志》记载,在元朝的至元15年9月(1278),就开始在昌平县太平庄屯田。延祐二年(1315)迁红城屯军于太平庄屯种。因此,各村的名字里就有了旗和屯。
  现在想想,每天拥挤的13号线西二旗站和车流穿梭的西三旗桥,在500年前都是牧马草场啊!怎不令人一声叹息?!
  号称京城第一挤的西二旗地铁站
  每天早晚高峰拥堵的西三旗桥
网站目录投稿: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