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松风清节"古琴,是1963年张伯驹先生主持吉林省博物馆工作期间,与"偭松居"主人王世襄斡旋购得的。古琴龙池内,左右刻有楷书腹款"大唐贞观五年雷击良材,雷霄监制百衲"十六字。琴音松古、清脆,无论是琴面的漆色、蛇腹断纹、音响效果都为上品。该琴流传有绪,入藏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当时的收藏经过有信札为证: "世襄兄: 来函拜悉!琴事已经评委会决定,今日又特提出增为一千元正数,然兄仍不免吃亏。只有代馆感谢而已!脂砚已交吉林省博物馆(属馆有),展览时由馆中派人与《楝亭夜话图》一并送去。纪念会在何时开?上品何时送去为宜?祈一问,苗子兄示知为荷!即颂,春安!弟张伯驹顿首。" 信中还提到了馆藏《楝庭夜话图》和"脂砚"。"脂砚"在参加"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后丢失,至今下落不明。 张伯驹:"京城大公子" 为缅怀张伯驹老馆长对吉林省博物院的贡献,2016年吉林省博物院在新馆开辟了"张伯驹馆",以纪念先生近十年的"春游"经历。到目前为止,"张伯驹馆"举办了"张伯驹夫妇捐赠书画展""张伯驹与宋振庭"等系列展览。 张伯驹先生由时任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受陈毅之托,引荐到吉林省博物馆任副馆长主持工作的。在工作期间,张伯驹独具慧眼,为博物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并在宋振庭鼎力支持下,多次带队去北京等地,收藏了大量名人书画,丰富了馆藏,为吉林省博物馆的书画藏品数量、质量在全国博物馆名列前茅奠定了基础。 张伯驹先生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 张伯驹(1898-1982)出生于河南项城,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表侄,1904年过继给五伯父张镇芳。七岁入私塾,九岁能诗,享有"神童"之誉。他少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却始终不得志。不久他不顾父母反对,退出了军界。从此他读书、唱戏、写字、鉴藏古玩,享誉京城名士圈。 张伯驹面庞白晳,身材颀长,常年一袭长衫,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人生经历使他漠视世俗的生活,一直悠然自得地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随余叔岩学戏时,他会一言不发在旁静听,听够了便不辞而别,从不寒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京城大公子"形象。他曾说:"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真诚坦率,使张伯驹先生有了近十年的"春游"经历。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任副馆长,主持博物馆工作期间,倾其所有,把自己随身所藏宋《百花图》等三十余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了吉林省博物馆。 "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宋振庭送的这副挽联,是对张伯驹先生一生的客观评价。 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 王世襄先生(1914-2009)是著名文博專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 王世襄出生于官宦世家。因哥哥早年夭折,其母对独苗王世襄宠爱有加,只要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事情,任由王世襄。王家在燕京大学附近另有一块地产,王世襄在那里跑狗架鹰、捉蛐蛐养鸽子,拜摔跤高手练习摔跤,并和京城很多和他有相同嗜好的玩家交游,切磋各类传统玩意儿,玩得有板有眼。七年的学士、硕士时光王世襄就是在这个园子里快活自在度过的。其母殁后,王世襄顿悟应有男人的担当,遂离开北平南迁四川李庄,去梁思成主持的中国营造社任职。 "收藏是研究,玩物并研物"。王世襄先生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有《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竹刻艺术》《锦灰堆》等三十多本著作。他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救活了包括明清家具制作在内的诸多民族产业。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 2003年12月,为表彰王世襄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方面做出的创造性的贡献,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专门来华,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及奖金。王世襄先生是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人。获奖不忘公益,王世襄先生和病榻上的夫人一致决定,用这笔奖金在武夷山建立一座希望工程"中国——荷兰友好小学"。 亦师亦友的知心朋友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主任杭立武、副主任马衡、梁思成派王世襄任该会平津区助理代表,清理追讨抗战时期被敌伪劫夺的文物。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王世襄等为国家追还的文物总数达2000余件。这一时期,王世襄因工作需要结识了张伯驹。 张伯驹先生在79岁那年曾受王世襄先生之约,为其《竹刻艺术》题辞:"法书宝绘出穷奇,竹解虚心是我师。应笑封侯班定远,不知铁笔胜毛锥。平居最爱碧琅玕,别有风神点划间。削刻羞为刀笔吏,肯教书罪罄南山。丙辰春题畅安词兄刻竹小言,中州张伯驹时年七十有九。"从中可以看出张伯驹对王世襄的肯定。 张伯驹先生与王世襄先生的相识,是源于对文物的共同爱好。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亦师亦友的知心朋友。王世襄先生在担任"清损委员会"代表的工作中,需要对文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因而结识了张伯驹先生。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时,王世襄常常请教张伯驹关于文物的问题。相识不过两年之时,王世襄就大胆向张伯驹借看《平复帖》真迹,以便研究。张伯驹爽快地说:"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平复帖》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仔仔细细地看。"张先生的明理和信任使王世襄感动之极。《平复帖》是传世最早的西晋时期纸本书法墨迹,有"中华第一帖" "万帖帖祖"之称。王世襄将其小心万分地捧回了家。他认真做笔录,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把《平复帖》上的诸家观款、历代印章都记录了下来。正是有了张伯驹的鼎力支持,王世襄才得以完成对其流传经过的完整记录的研究。最终,王世襄写出了权威性考证论文《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张伯驹先生在《春游记谈》中肯定了王世襄先生的考证。王世襄先生这一贡献为当时故宫文物的整理、建档树立了标杆,成了范本。 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偭松居长物志》自序中写道:"人或称我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对曰:‘实不敢当!实不敢当! 古代名家,姑置勿论。近现代允称收藏家者,如朱翼庵先生之于碑帖,朱桂辛先生之于丝绣,张伯驹先生之于书画,周叔先生之于古籍……"从中也可见王世襄对亦师亦友张伯驹的敬仰。 两位先生身为文博大家,除了有收藏文物的共同爱好,也都擅长厨艺。张伯驹的清炒口蘑丁,王世襄的焖大葱,当时在文化名人圈子里无人不晓,誉满京城。 据王世襄先生回忆:張伯驹先生搬到后海南岸居住时,有一年元宵节后王世襄骑车去看他,见张伯驹案上放着一幅他画的兰花,就说,"我家中虽无名种,普通的春兰却年年开花,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张伯驹马上说:"现在你家有兰花,先借一盆给我摆摆,开过即奉还。"张伯驹立即叫女儿传綵骑车随王世襄回家取兰花。王世襄选了一个方盆的,已开、未开的有五六朵,用报纸围好,亲自帮传綵捆在车座后架子上,让她带回家中。在此后的两三年,王世襄每年都选一盆兰花给张伯驹送去。王世襄说:伯驹先生一方面大公无私,另一方面却不拘小节。这正是他可爱之处。 张伯驹、王世襄两位先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藏宝无数,但都做到了 "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由我得之,由我遣之"。张伯驹一生倾家荡产,所珍藏名贵书画分几次捐献国家化为国有。王世襄将79件明清家具低价让给香港实业家庄贵伦,后捐给上海博物馆博物馆永繪世人。两位先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当代中国的文博大家。 "松风清节"琴的渊源 "松风清节"古琴在民国初年就是一件知名传世名琴,为河北大兴冯恕所藏,有"大唐贞观五年雷击良材,雷霄监制百衲"十六字款,在北京享誉琴坛。 冯恕,原籍浙江,清光绪进士,晚清翰林出身,晚年定居北京。曾任大清海军部军枢司司长、海军协都统,创办北京首家民族资本电业公司。冯恕等人曾筹措资金,抢先买下即将流失海外的举世闻名的国宝青铜器毛公鼎,上交民国政府。 冯恕离世后,所收藏的各种文物也就流散出来,其所藏的"松风清节"琴于1948年出现在北京琉璃厂文物店中。恰好上海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今虞琴社"社长查阜西来北京会友,在琉璃厂慈禧太后御用琴师张瑞山开办的著名古琴作坊"蕉叶山房"见到了"松风清节"琴,爱不释手,愿意用高价购买,几经磋商,志在必得。后因1948年时局的变化不了了之。再后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漆器展览,向古玩店借"松风清节"古琴展览。展览数月,王世襄夫人袁荃猷在家中试弹并极赞之。 袁荃猷1949年1月4日日记:"将至德取出与松风比长短大小,用尺仔细量好,作图寄畅安,中午接畅安十二月二十一日信,知仍欲找松风。" 1949年1月6日她又给王世襄写信:"星期四,晴。上午给畅安写信,午后珉中来,谈松风事,约明日听讯。晚弹梅捎月,顿觉味不同。" 正在美国考察的王世看到来信后,立即把母亲存在外国银行的340余美元取出,借以瓦楞纸寄照片的由头,把美元卷细插进瓦楞纸的孔中,用纸条封口,经邮局寄出。袁荃猷收到美金后与经手人多次洽谈,最后琴价以300美元、佣金30美元成交。传世名琴归"俪松居"主人王世襄所有。 1963年,张伯驹先生主持吉林省博物馆的工作期间,在王世襄家中用1000元购得"松风清节"琴,入藏吉林省博物馆,定为一级文物。 "松风清节"琴为仲尼式,桐木斫之百衲琴,髹栗壳间朱红漆,鹿角灰胎,发蛇腹间冰纹断纹,弧面作弓形,较为肥厚,底亦略作圆弧状,通长116.4厘米、肩宽18.4厘米、尾宽13厘米,肩自三徽始具垂肩而阔之象。池沼作长方形,池上刻寸许欧体楷书"松风清节"四字。池内刻寸许六方龟背形百衲纹片,填之以漆灰,纳音较平。其左右刻寸许楷书腹款"大唐贞观五年雷击良材,雷霄建制百衲"十六字。腹内刻款刀口利落,字之内外木色一致,一望而知是斫成之初原有的刻款。琴发音松古、清脆兼而有之。无论漆色断纹,音响效果,均在上品之列。而木质朽旧,声音松古,对此琴家均无异词。"松风清节"琴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当之无愧。 "松风清节"琴让我走近张伯驹,走近王世襄,而大量阅读他们的书籍和与之相关的资料,则让我走进张伯驹,走进王世襄。他们在"玩"中找到了兴趣,在兴趣中"玩"出了境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对两位先生肃然起敬。在"京城第一玩家"和"京城四公子"的冠名中,应该再加上一个桂冠——爱国之士。是他们挽救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避免了文物流失海外,最后使珍贵文物化归国有,让璀璨的中华文化得以在广大观众面前再现。 [1]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2]林下风:《张伯驹与京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3]张伯驹:《张伯驹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4]郑重:《烟云过:张伯驹传》,中华书局,2016年。 [5]王世襄:《自珍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6]王世襄:《忆往说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7]张建智:《王世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8]窦忠如:《奇士王世襄》,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 [9]田家青:《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10]郑珉中:《蠡测偶录集》,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1]林西莉:《古琴》,中华书局,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