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建设工业百年强军梦


  湖北武汉的紫阳湖东侧,4米多高的麻石纪念碑体古朴厚重,上方大理石雕成的三支"汉阳造"步枪,三足鼎立,碑座正面刻有"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字样。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正是用"汉阳造",敲响了推翻清王朝的丧钟。
  江西南昌的城市中心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巍峨肃穆,塔顶由直立的花岗石雕"汉阳造"步枪和红色花岗石打造的八一军旗组成,南昌起义中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也正是由"汉阳造"打响。
  一代名枪"汉阳造"历经了血雨腥风,见证了时代变迁,同样,作為它的打造者——当年的"汉阳兵工厂",现在的建设工业,虽然几经磨砺但依然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汉阳兵工厂",从诞生之初就被寄予了深刻的历史意义,见证了清末洋务、辛亥革命、北伐风云、抗日烽火、改革开放、大国崛起,是近代24家重点军工企业之一。
  基业为何始终长青,这源于一代代军工人深入骨髓的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感,更源于融入灵魂的对打造国之利器的执着与追求,他们在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前赴后继,在科技创新、研发制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一款款经典的军工产品诠释建设梦、强军梦、中国梦。
  烽烟里的坚持
  在祖国大西南,整齐的蓝色厂房里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是我国最大的枪厂——建设工业。
  产品展览室里,陈列着从最早生产的毛瑟步枪到最新式狙击步枪。百余种枪支在淡黄色的聚光灯下散发出瓦蓝色的光芒,无声述说着百年老厂的辉煌与荣光。
  长江之畔的鹤皋岩下,排列着大大小小107个半圆形拱门山洞,洞外苍翠掩映。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搬迁,把生产基地建在了岩洞里。
  90岁的肖文城是最后一批"汉阳造"造枪工人。在武昌城头打响"开国第一枪"后,跟随红军转战南北……肖老对生产了半个世纪的"汉阳造",如数家珍。
  肖老还清晰记得,解放前夕,工友们在国民党特务投放的炸弹火光中,不顾生死抢救设备、恢复生产的身影。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派部队守卫工厂,国家对工厂实行军事接管。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工厂对生产秩序进行了改革和全面调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体制,组织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为建设新型的步枪厂作了充分准备。
  "四五百人在一个很大的防空洞里造枪零件,想到自己造的枪是保家卫国的,我们干起活儿就更有劲儿了。"肖老说,"强军制夷、产业报国"是早期建厂使命,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工厂"强军报国"的精髓没有变。上世纪80年代,民品效益好,军品产值仅占全厂产值的2%,但工厂没有舍弃军品,而是利用民品的优势资源,引导工厂向枪械专业化方向发展,从那时起,我国枪械工业迎来了新的飞跃。
  由建设人自主研制的81式步枪、半自动狙击步枪等装备相继问世,并大量列装部队。
  1984年,新中国重返奥运赛场,中国射击女选手吴小旋使用建设厂制造的枪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获得冠军的女运动员。
  95式枪族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装备驻港部队,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梦想照进现实
  2012年7月27日,鲜花与泪水碰撞,梦想照进了现实。在"金鹰-2012"哈萨克斯坦国际特种狙击手比赛中,我军代表队取得了17个科目14个领先,两个小组以绝对优势分获总分第一名、第二名。"好马还需配好鞍",一战成名的不止选手,还有建设工业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狙击步枪。消息传来,全公司沸腾了,作为产品设计师的范方梅,更是心绪难平。
  舞刀弄枪不是男人的专利,范方梅就是一朵巾帼不让须眉的铿锵玫瑰。1987年7月,她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特种产品的研发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10余个项目的研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五一巾帼"奖章、集团公司"最美兵装人"等殊荣。作为一款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精度狙击步枪,它的研发不仅仅是当时国内奥运安保、反恐处突的需要,更是建设人敏锐捕捉国际狙击枪发展趋势给自己出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一款高精度狙击步枪,精度是摆在首位的。衡量一款狙击步枪的精度,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指标是角分,如果射手所持狙击步枪精度为1角分,则意味着该枪在100码距离上的射弹散布直径为2.9厘米,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装备部队的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在100码内的精度水平只有3~5角分,此时国外狙击步枪却能达到1角分,远远超出中国狙击步枪的精度。表面上看,这只是精度上的丝毫差距,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军工制造来说,却是枪支生产技术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2009年,范方梅担任狙击步枪项目负责人,这位爱枪胜过爱口红的女设计师,开始查阅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研制阶段的资料和试验数据,收集国内外狙击步枪发展动态。凭借女性独有的敏锐,终于找出了这款步枪精度不够的内在原因:半自动装填方式,步枪在射击过程中存在运动,而且枪、弹、瞄准镜也没有匹配设计。
  在研发过程中,她颠覆性地采用了单发栓动的结构,引入了从枪、弹、镜、人等全系统角度进行研发的新思路,更加注意细节的匹配与人机工效的优化。构思,设计,验证,推翻,重来,设计团队周而复始地采用"画加打"的方式将图纸变为实物。10余种内膛设计方案,400余根枪管,8万余发子弹,8万多个试验数据分析,仅仅为了摸索出最佳的枪弹匹配参数运用到枪管内膛设计中,而这还只是高精度狙击步枪5年研制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打磨精准到位
  2丝,0.02毫米,一根头发丝的粗细,这是高精度狙击步枪试制样品的零件加工精度。制造一支枪涉及几十个加工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枪支最终的精度。
  屈军所在的机加班组承担着所有科研试制项目刨、车、铣、线切割等机加工序的加工。厂房里机床轰鸣,屈军和他的工友们正为一款新产品的试制彻夜奋战。
  机匣加工是这项试制工作的瓶颈,要在内径26毫米的盲孔内挖一个238毫米长的孔,而且误差必须控制在2丝以内,这是从未有过的,即便花高价买来工具也达不到要求。时间不等人,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本,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屈军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导致加工不合格的原因:一般挖刀刀刃部分是水平的,进刀过程中,刀刃与工件的接触面大,产生了很大的弹力,刀刃出现了跳动,导致加工达不到技术要求。找准原因后,屈军自己动手用废旧刀具进行改造,最终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为在大规模投产时积累了盲孔加工的宝贵经验。
  在枪支的制造环节,这种精准到位打磨精品的事例比比皆是。现代化机加厂房内有几台轮盘式的设备特别引人注目,透过枪管的一端望向光源,膛线在枪管内画出螺旋线,光影间的轨迹精准而优美,黑白对峙下内膛里的三角形倒影成了判定枪管线膛和弹膛是否同轴的"解码器"。观察倒影形状尺寸,左手前后位移枪管,右手轻转轮盘,一瞧、一拉、一压,师傅们动作娴熟干练,弹膛和线膛被修正到同一轴心线上,工差值仅为0.01毫米。每一回判断的准确,每一次位移的果断,每一个压点的力道,都凝聚了经年累月的执着与坚持。
  黄建21岁就在厂里上班,跟着父亲学枪支装配。如今,父亲已经退休,而他也成长为一名枪支装配工。经黄建的手装配的枪已经多达几万支。一支高精狙步枪总共有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起来需要三个多小时,大到枪管小到一个螺丝,每个零件的安装都会影响枪支的射击精度。就拿25毫米M6型号的螺丝来说,它是用来连接枪身与枪托的,黄建需要用内六方扳手拧14下将它定位完成。
  调校分厘必争
  每一件新式装备,从研发人员的图纸设计到工厂加工、部队装备,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试射。
  提枪、上弹匣、拉枪机、瞄准、首发射击,只需7秒。"啪、啪、啪、啪"室内靶场4发枪响回声交织,试射工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自动报靶系统上密集的小红叉清晰记录着每个弹着点,而读懂这一组组数据,只是成枪精度调校的基本功。对照射击数据,试射工们心中自有经纬,拿起工具对准星的高、低、左、右进行调校,一分一厘全凭多年的经验与手感,误差往往都能在下一次的试射中得以纠偏。
  4月8日,刚从四川某靶场返回企业,56岁的庞方跃感到有些疲惫。作为建设工业的一名高级技师,庞方跃在3天内完成了一款试制产品的试射。
  1985年,22岁的庞方跃从老山前线转业,到建设工业的靶场上班。这一干就是34年,试射的枪支累计已超过了100万支,打完的子弹可以铺满4个足球场。
  "有一年我试射某种型号的产品,几天下来肩窝全部被磨烂了,还是师傅提醒我,这款产品枪托的角度可能不合理。"庞方跃说,他这才意识到试射员能参与枪械的工作其实很多。一把新枪性能的优劣,用起来顺不顺手,试枪员最有发言权。在试射过程中,庞方跃的任务就是给枪"找碴儿":后坐力大不大、人机功效好不好、精度够不够……他发现的问题越多,枪的改进空间就越大。
  "如果我们打起来都不舒服,战士怎么办?"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庞方跃逐渐成为了建设工业的顶级试射员。
  从动作模仿,到巩固练习,再到形成固定模式,是每位试射工的成长轨迹。几年前刚从武警部队退伍的杨平林,对此深有体会。实现从武警到试射工的转变,跨度最大的当数从单眼瞄准改为双眼瞄准。"一天击发2 000余次,双眼瞄准主要是为了缓解面部肌肉的疲劳,还可以用右眼余光观察环境。"杨平林一语道破天机。
  这支10余人的试射工团队,不仅是产品交付使用前精度把控的最后关卡,还经常到部队进行售后服务及教学,"95式自动步枪、100米靶、20发,成绩190环以上,这才是优秀射手的及格线!"庞方跃介绍道。
  改进永无止境
  一大早,建设工业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驻地各部队的狙击高手。邀请这些"武林高手"前来,就是要让他们试试产品到底如何。国产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基本定型后,建设工业专门生产了一批枪,邀请部队官兵试用。一段时间后,研发团队赶赴部队收集意见。
  "枪管这么亮,难道要让我们在战场上当‘活靶子吗?"反馈会上,一位狙击手的"吐槽",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来,这名狙击手满怀信心地拿着国产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参加年度军事演习,却因为枪管漆面反光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导致任务失败。"这样的枪,精度再高,也上不了战场!"
  他话音刚落,又一名狙击手站了起来。"不光是枪管漆面反光,还有支撑脚架不防滑,在土质松软的靶场没什么影响,但在演训场上,这个问题就特别突出。"
  原来,一次演习中, 这名狙击手的狙击点恰好是一片石堆,加上刚下了场雨,不防滑的脚架让他据枪不稳,最后没有击中目标,幸亏有其他战友及时补枪,任务才勉强完成。
  两位狙击手的话就像导火索,引起了在座官兵的共鸣,大家纷纷倒起"苦水",原本气氛融洽的会场瞬间变成"吐槽大会"。
  "一把经得起实战检验的枪,才是好枪。"座谈会上,研发人员深刻認识到,对于枪械制造来说,哪怕1%的小问题都足以导致100%的作战损失。在演训场上暴露问题不可怕,要是把问题带到战场上就免不了流血牺牲。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问题恰恰是战斗力新的增长点,今天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解决得越彻底,明天战场打赢的底气就越足。
  研发人员重新对枪进行了改进优化,新枪的实战能力和人机功效得到极大改善,再次邀请部队官兵体验时,一系列贴心设计赢得大家一致点赞。
  产品的优化改进永无止境,直到现在,研发团队每年都要对各款产品进行持续改进。以高精度狙击步枪为例,每年的改进起码上百处,小到一个工艺参数,大到产品结构甚至加工工艺。
  2018年11月28日上午,建设工业又迎来了一批"神秘"的客人,一个个在安保森严的厂房里"贪婪"地观看枪械的生产过程。他们是刚刚包揽第二届世界警察手枪射击比赛所有冠军的中国射击队部分领导、教练和队员,并且大多是冲锋陷阵的特警。
  在自己的产品"垄断"第二届世界警察手枪射击比赛所有冠军后,建设工业没有过多惦记荣誉,而是瞄准新高,邀请载誉归来的参赛选手到公司实地参观,不留情面为产品"挑刺",为全维度提升设计水平、制造质量建言献策。
  伟大源自平凡。如何把心思集中在"谋事"上,把本领体现在"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成事"上,是建设工业人在国防事业上永恒追求的主题。建设工业人把对伟大祖国的满腔热爱化作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化作精益求精、永不懈怠的精神追求,只为那嘹亮的国歌奏响民族的自信,只为那五星红旗飘扬着中国自豪。
网站目录投稿:凌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