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田观史海 首发 安史之乱预示着大唐王朝开始走向了衰败和覆灭。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藩将之所以能将大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除了当时大唐王朝腐败滋生,地方势力做大等各方原因之外,自己的硬实力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安禄山这边阵营之人,除去安史二人,其手下更是虎将云集。而大唐这边也正是因为棋逢对手的出现,也造就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等名将,让大唐自太宗李世民时代以后,进入到武将迸发的一个高峰期。 安禄山 而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安禄山也是靠着手下这些虎将,在战争初期依靠着闪击战,迅速拿下中原,败潼关,破长安。那么这些武将在后来都如何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安禄山阵营中这些武将都有谁。《新唐书·逆臣传中》记载了安禄山起兵时候的一共十八位大将。 "阿史那承庆、安太清、安守忠、李归仁、孙孝哲、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客、高邈、李钦凑、李立节、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行伍,署大将。" 战场损失:6人 如果安史之乱中最可歌可泣的一个忠义家族的话,颜真卿兄弟可以说是为大唐王朝,贡献了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而且这两兄弟不仅字写得好,打仗也不含糊,特别是颜杲卿。安禄山十八虎将中的高邈、何千年以及李钦凑均命丧他手。 颜真卿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抗后,颜杲卿假装投降安禄山,被安禄山封为常山太守,并派遣自己的养子李钦凑合高邈陪同镇守,这个时候高邈正好回有事回范阳,只留下李钦凑在常山。没有察觉颜杲卿起义的他,被人灌醉后斩首了。《资质通鉴》记载 "杲卿以禄山命召李钦凑……并其党大醉,乃断钦凑首,收其甲兵,尽缚其党,明日,斩之" 而此时还没反应过来的安禄山,又派了高邈和何千年来常山。何千年这个时候在洛阳战役中击败了河东节度使,《旧唐书》记载"范阳将何千年杀河东节度使杨光翙",被蒙在鼓里的这两位很快也被颜杲卿的以接待为由头抓住,被送往京城斩首。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在送往京城的途中被太原太守王承业扣下来,自己表功(PS这么腐败的朝廷没人造反才怪)。 相对于在敌后根据地被杀的上面三位仁兄,叛军河南太守尹子奇就死得有点有点憋屈,尹子奇是个将才《旧唐书》记载贼别帅尹子奇围河间,颜真卿遣和琳将兵万馀往救之。鼓之,士不进。贼纵击,大败,执琳。特别是当安庆绪上位之后,他更受到重用,至德元年安庆绪派尹子奇率军二十万南下江淮,企图占领江南地区,切断大唐帝国的钱粮命脉。不过尹子奇这二十万大军却在小小的睢阳被张巡挡住了,尹子奇还被暗箭射瞎了一只眼。 张巡大战尹子奇 按理说久攻不下的尹子奇肯定会想其他办法,但心态爆炸的尹子奇却认死了张巡,一定要杀了张巡报一眼之仇,于是这二十万大军原地打转,添油战术攻城,生生的耗没了大半。虽然杀了张巡。但下江淮的战机已经失去,只能转战陕西,在陕西他又被郭子仪击败,最后被陈留当地的村民杀死,将首级献给官军。 武令珣,这位仁兄的史料记载较少,武令珣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河南太守鲁炅,正面战场他虽然击败了鲁炅,但却在围南阳的过程中阵亡。《旧唐书鲁炅传》记载"炅收合残卒,保南阳郡,为贼所围。寻而潼关失守,贼使哥舒翰招之,不从。又使伪将豫州刺史武令珣等攻之,累月不能克。武令珣死" 安史叛军 安太清,安太清其实是叛军十八将里面,唯一被在战场上生擒的。安太清在安禄山手下,并没有多少作为,但是当安庆绪登基后,作为长安守将,他和安志忠一起在唐军第一次反攻长安的战役中,大破郭子仪的唐军。《旧唐书·郭子仪传》"师于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王师不利,其重大溃。"同时在第二年的相州之战中,安太清接替指挥不力的崔乾佑守住了官军的进攻。安庆绪所赏识。安太清不仅能打仗,政治头脑也不错,两次关键站队都站队了方向,第一次是史思明要杀安庆绪的时候,他果断卖了安庆绪,投降了史思明。第二次是当他被李光弼生擒的时候,果断选择投诚,最终也保下了自己的性命。 安太清 死于内讧:5人 安史叛军在安禄山还活着的时候内部还是挺团结的,但自从安庆绪弑父和史思明自立之后,内部的矛盾就逐渐凸显,安庆绪作为小辈和同辈,很难收买这些老将的心。史思明虽然威望大,但其实也是部将起家因此很多人都不服这两位大佬,叛军内讧的过程中,被杀的五位大将均出自这这位之手。 安守忠:唐朝第一大谋士李泌在和唐肃宗的君臣对中,认为叛军之中,能称为将才的只不过是五人。"贼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排在史思明后面的正是安守忠。作为安禄山的众多义子之一。安守忠勇谋兼备。在潼关失守之后,安守忠带兵在武功击败了大唐名将王思礼,而后在第一次长安会战中,大败郭子仪阵斩郭子仪的儿子郭子旰,逼的郭子仪降官自保。 安守忠 而且第二次长安战役,要不是回纥骑兵赶来,估计安守忠都要打到灵武去了。在安庆绪被围的时候安守忠和阿史那承庆被去找史思明借兵。不过和阿史那承庆八面玲珑,在叛军内部都受欢迎不同,作为安禄山儿子的安志忠效忠的是安庆绪,最后被史思明阵斩《新唐书·逆臣》"思明从承庆等饮,即拘之,收其兵,给赀以遣,斩守忠、立节以徇。"(在旧唐书上说的安守忠在陕州之战中被郭子仪抓到,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陕州之战后面的相州之战中无论是新唐书或者旧唐书,都有说安守忠去找史思明借兵的事。) 李立节:叛军将领,本身没什么名气,不过有关他的死法有两种,一个是被李光弼部将射死"射贼骁将李立节,贯其左肩,死之。",另一个则是和上面的安守忠一样被史思明斩首。 崔乾佑:如果说叛军在安史之乱前期,刷经验最多的人,肯定要数崔乾佑,早期随着安禄山的中路主力很快攻占洛阳,在洛阳刷完经验后,又在潼关以劣势兵力击败了大唐战神"哥舒翰"。连续大败玄宗朝三大悍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虽然在后面的进攻长安的过程中当看客。但估计是和安庆绪关系不错(两人主导了潼关之战),在安庆绪当皇帝之后崔乾佑也被封为了天下兵马使,不过他这个人脾气火爆,弑杀。《旧唐书》记载""在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后,作为安庆绪的心腹也被斩首。 崔乾佑 孙孝哲:安禄山的养子很多,有安守忠这种勇武双全的,或者是李钦凑这种有智将。不过有一位比较特殊,那就是孙孝哲,他本来就是契丹人,这位仁兄是靠着母亲和安禄山的关系当上大将,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很会来事,其他的养子都是将军,就他异性封王。《旧唐书逆臣传》"孙孝哲,契丹人也。母为禄山所通,因得狎近。及禄山僣逆,伪授殿中监、闲厩使,封王。"这位仁兄性格也是相当残暴,进入长安之后,大肆杀害李唐皇室。当然他的结局也和崔乾佑一样,在安庆绪死后,被史思明杀害。 蔡希德:作为安禄山阵营中少有的猛将,虽然打仗不行,除了带领部队除掉反抗在山东的起义军,在正面战场一直被李光弼摁在地上摩擦。但虽然战绩不好,但蔡思德为人忠义,深的部下爱戴,在安庆绪称帝后因为和张通儒关系不好,被人诬陷后,让安庆绪杀了。《新唐书》记载"希德最有谋,刚狷,谋杀庆绪为内应,通儒以它事斩之,麾下数千皆亡去。希德素得士,举军恨叹。" 蔡思德 去向不明:5人 阿史那承庆:作为安禄山反叛时四个核心高层之一(另外三个为安庆绪、高尚、严庄),就连史思明也没能进入圈子里,也是李泌认可的叛军五大将领之一。可见阿史那承庆的地位了。阿史那本来就是突厥皇室的姓氏。出身高贵的他除了打仗厉害,人际关系更猛,分别周璇于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之间,叛军这四个皇帝他挨个伺候个遍,就连李唐王朝也想拉拢他赐他金书铁券。《新唐书》"乃执承恩,探衣囊得赐阿史那承庆铁券及光弼牒"。在史思明战败之后阿史那承庆也不知所踪。 阿史那承庆 田乾真:如果要说安禄山真正能信得过的将领田乾真当属第一,当安禄山的兵锋被潼关暂时挡住,对是否要退回河北的时候正是叫上田乾真上前讨论。可见安禄山对他的重视程度。能得到安禄山的信任,田乾真打仗的业务能力也是很强的。攻洛阳,取潼关和破长安都有他的身影。在第二次长安战役中,被围,但是因为广平王优柔寡断,让田乾真掏出长安。但由于和安禄山关系好,害怕安庆绪加害于他,田乾真也是隐姓埋名,不知所踪。 李归仁:李归仁乃叛军中的一个猛将,在安史之乱前期统领的是安禄山的精锐亲兵曳落河。战争的前期没有什么表现(前期基本上都是史思明和安庆绪在打),在叛军占领长安后和安守忠一起守长安,郭子仪第一次反攻长安,率领15万大军,被安守忠和李归仁指挥的8000精锐骑兵冲击本阵大败。而在第二次长安战役中(本积寺战役)中,李归仁故伎重施,不过没想到碰到了仆固怀恩的回纥骑兵,被杀大败。 曳落河 在长安战败后,李归仁带领的胡人叛军一路向东烧杀抢掠到太原,最后被史思明打服,不得与而归降。在史朝义弑父之后不知所踪。《资治通鉴》记载"安庆绪之北走也,其大将北平王李归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罗、六州胡数万人皆溃归范阳,所过俘掠,人物无遗。史思明厚为之备,且遣使逆招之范阳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 牛廷玠、向润客:这两位主要掌管的是主要是安禄山的范阳和平卢后勤,由于是拖后工作,史书记载不多,不过后来史朝义和张通儒等人在范阳的动乱,各派系相互残杀,作为安禄山和安庆绪的亲信,这两位估计也在这次动乱中死去。 归降唐朝:2人 到了安史之乱后期,随着相州等作战的失利,西面的吐蕃和回纥虎视眈眈。大唐对于河北叛将们的政策也从消灭变成了怀柔的招安。特别是后期郭子仪进入中枢,李光弼请辞。平叛工作由同是藩将的仆固怀恩领导后,更是全面招降,从犯既往不咎。《资治通鉴》"辛巳,制:"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因此在这个大政策下,各地叛将俊纷纷来投。 田承嗣:作为从安史之乱中坚持到最后的老将,他身上充满着投机主义者的色瓷,作为安禄山的心腹,陪同造反。田承嗣治军严谨,指挥的卢龙军也是安禄山的先锋军之一,在最初的叛乱中,在洛阳打败了唐朝名将封常清,安禄山称帝后又率军在南阳击败了鲁炅,安禄山死后又投降了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和唐朝,甚至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在河北拥兵自重,建立了魏博军,开创了节度使世袭制的先河。 田承嗣 能元皓:在很多史书中也叫熊元皓,安史之乱中出场率较低,主要在负责山东占领区的扫荡和治安工作,在乾元元年,安庆绪在长安大败的时候早早投降了《新唐书》"月癸卯,安庆绪将能元皓以淄、青降,以元皓为河北招讨使。" 结语 叛军十八大将6人死于战场,6人死于内讧,5人失踪,2人降唐(实际上后面提升上来的将领大多也降唐,如张孝宗,李怀仙等人)。安史之乱后期由于无暇平叛,以及唐朝政府势弱,河北各安史余孽纷纷拥兵自立成藩镇,藩镇割据局面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