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哲学通常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关系:对人性的假设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行动指向人群关系我们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文化管理的阶段,还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2、兼容并蓄的企业哲学企业哲学用以解决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即如何使矛盾转变成和谐,具体说就是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的各种关系如何处理和谐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哲学指导下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体系;企业哲学是一种人本哲学,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企业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哲学。企业哲学就是企业对内外部的一种辨证式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又决定了企业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所以企业文化是个性化的,这就是其根本原因所在。詹姆斯在对大量卓越企业的长期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框限自己,那是一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为两种表面冲突的理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他用中国的太极阴阳两仪图来说明这种哲学道理。例如以下的这些矛盾,在优秀的公司中就能很好的相处,并通过化解这些矛盾,让企业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变革和稳定保守和激进低成本和高品质鼓励创新与严格的纪律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灵活与原则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优秀企业不会受到这些矛盾的限制,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矛盾并转化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游刃有余,他们不但能够同时做到兼顾两个极端,而且可以区分黑白。这里并不是采用"平衡"的理论,更不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他们既可以做到不断的变革,又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既照顾短期的利益,又兼顾了长期的利益;既做到企业充满机制的灵活性,又不缺乏制度的原则性。 利益冲突,国内企业兼并的警钟坦率地说,国内企业员工对基础利益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国外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就像政治课本里常讲的,我们现在最需要满足的是生存权的问题,其次才是发展权及享受权。马斯洛也曾将人的需求层次划分为五个阶段,生理的、安全的、归属的、被爱以及被尊重的,自我实现的,一般来说,层次的需求是渐次向上的,相对应的,企业合并的冲击波范围也依次向上递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兼并时,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感需求可能并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许多员工呆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或企业里久久不去的现象即是明证。相反,工作是否能够获得保障,工资是否有削减、福利是否有变化、个人的决策作用是否减小会成为影响企业能否稳定有效完成兼并的重要因素。当前局势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不少企业希望通过兼并来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这在啤酒行业、家电行业都有表现,能否有效地对相关利益进行整合,恐怕是这些企业在战略调整过程中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利益的冲突稀释了,文化上的认同自然会产生,变革后或调整后的战略计划就容易执行了。反思:用方法来指导工作其实,企业实施兼并战略也好,联盟战略也好,所有的战略变革或革新甚至包括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对企业文化的设计、新的营销策略的制订,都需要完成如下的工作:*对问题本质的清楚的全貌的描述*对操作此类问题基本思路与指导原则的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解决方法的设计就像本文的分析,透过文化冲突的现象去揭示利益冲突的本质,但是,知道了以利益为轴心来调整兼并企业遇到的冲突或问题,并不意味着其它的因素就可以忽略掉,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是采用渐进式的还是快速的合并节奏,在合并前及合并后需要对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操作?有哪些不可背弃的指导原则?如何设计兼并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合并过程中进行通盘考虑。 因此,小团体还有助于降低员工的缺席率与流动率,小团体里的成员因为在职场上拥有精神的寄托与归属,每天上班都会很快乐。此外,小团体可以辅助正式的组织功能,协助管理,可能比行政管道来得快速有效。要管理已经形成小团体文化的组织,首要之务便是了解公司里小团体文化的成因,看清小团体彼此之间的态势。再来就是要接受小团体。一般企业不会鼓励小团体文化,但是一旦此风已长,主管不太可能拆散小团体,与其去对抗、打压,不如保持中立,进而去影响这些小团体,将小团体转化成组织里正面的一股力量,协助组织目标的达成。在工作上,主管仍须维持自己的权威与管理立场,但是在关于员工福利方面的事务,不妨放手、委任小团体的成员来分担工作。因为小团体通常热心公益,愿意表现,主管应该给予他们在人际、员工福利上的一方舞台,运用他们的特质,为大家服务。主管不一定要打入小团体,但是不妨偶尔参加小团体的活动,与其中的重要成员维系良好的关系,相信如此一来,才能将小团体转化为组织里的正面力量。 近期,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深圳福田民营企业家联谊会、《民营经济报》等在深圳、广州两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报告会,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大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飞以"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到场企业家的关注。一些企业家被黄飞先生的"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理念和操作方法所吸引。广州某企业家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过去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效果总是不理想,成为企业经营中的软肋,想改善,却找不到办法。所以黄飞教授的专题报告,让不少企业家立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由于报告会时间所限,黄飞先生之前对"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的一些具体细节并未展开论述,令与会企业家感到些许遗憾。为满足更多企业家的需要,记者对黄飞先生进行了采访。谁"抛弃"了企业文化?提起"企业文化",大多数人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务虚"的东西。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表现在指定一个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或个人,工作性质也局限在出几本内刊和一些宣传、教育和形象等表面工作。有些企业资金充裕,就搞搞员工旅游、办个晚会、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和厂区环境等等,不少企业家认为能做到这些就不错了,企业文化还能做什么文章呢?对这种现象,黄飞教授很担心,他表示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老板们并没有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员工也被排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之外,得不到重用。而在更多中小企业看来,企业文化完全是"有闲钱的时候就多搞搞,没钱就算了"的事情。黄飞认为,造成企业文化部门"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老板们觉得它"只花钱不赚钱","嘴上说重要,实际上并不重视"。所以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性质不能真正融合,生产营销部门也并不认同企业文化部门的工作。 关键词:杂谈:企业文化的特性,东西方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